补充:4.1初转法轮(相应部56相应11经/法轮转起经(谛相应/大篇/修多罗))第四章 初期弘法,第2部分,解析(85)

4.1初转法轮(相应部56相应11经/法轮转起经(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一时,世尊住在波罗奈城仙人坠处的鹿野苑中。那时,世尊对五比丘说道:


"诸比丘,出家人不应当追求两种极端。是哪两种呢?一是在欲乐中追求感官享受,这是低劣的、世俗的、凡夫的、非圣者的、无益的;二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痛苦的、非圣者的、无益的。诸比丘,如来已经觉悟,不落入这两个极端的中道,它能生眼、生智,导向寂静、证知、正觉、涅槃。"


"诸比丘,什么是如来所觉悟的这条中道,能生眼、生智,导向寂静、证知、正觉、涅槃呢?就是这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这就是那条中道,如来已经觉悟,它能生眼、生智,导向寂静、证知、正觉、涅槃。"


"诸比丘,这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与不爱的相会是苦,与所爱的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这是苦集圣谛:就是这渴爱,它能引发再生,伴随喜贪,处处追求欢乐,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诸比丘,这是苦灭圣谛:就是对这渴爱的无余离贪、灭尽、舍离、解脱、无执着。"


"诸比丘,这是趣向苦灭的道圣谛:就是这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对于'这是苦圣谛',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对于'这苦圣谛应当遍知',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对于'这苦圣谛已经遍知',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诸比丘,对于'这是苦集圣谛',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对于'这苦集圣谛应当断除',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对于'这苦集圣谛已经断除',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诸比丘,对于'这是苦灭圣谛',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对于'这苦灭圣谛应当证悟',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对于'这苦灭圣谛已经证悟',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诸比丘,对于'这是趣向苦灭之道圣谛',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对于'这趣向苦灭之道圣谛应当修习',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对于'这趣向苦灭之道圣谛已经修习',在我以前从未听闻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诸比丘,只要我对这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还未完全清净之前,我就不曾在含有天、魔、梵的世界,含有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众生界中,宣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但是诸比丘,当我对这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完全清净之后,我就在含有天、魔、梵的世界,含有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众生界中,宣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智见在我心中生起:'我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最后一生,不再有未来的轮回。'"


世尊说完这些话后,五比丘都欢喜信受世尊的教导。


当这个解说被宣说时,具寿憍陈如生起了远尘离垢的法眼,见到:"凡是有生起性的,都是有灭尽性的。"


当世尊转动法轮时,地居天发出声音宣告:"世尊已在波罗奈城仙人坠处的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这法轮是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任何众生所不能逆转的!"


听到地居天的声音后,四大天王天也发出声音宣告:"世尊已在波罗奈城仙人坠处的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这法轮是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任何众生所不能逆转的!"


听到四大天王天的声音后,三十三天也发出声音宣告...


夜摩天也发出声音宣告...


兜率天也发出声音宣告...


化乐天也发出声音宣告...


他化自在天也发出声音宣告...


梵天众也发出声音宣告:"世尊已在波罗奈城仙人坠处的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这法轮是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任何众生所不能逆转的!"


就在那一刻、那一瞬间、那一时分,声音上达梵界。这个千世界震动、摇动、震荡,无量广大的光明出现在世间,超越了诸天的天威。


这时,世尊说出这个赞叹:"憍陈如已经知道了!憍陈如已经知道了!"因此,具寿憍陈如就得到了"阿若憍陈如"(已知憍陈如)这个名号。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法轮转起经》(初转法轮)详细解释


经题与背景解释


初转法轮:佛陀成道后第一次系统宣讲佛法的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佛教正式诞生。"法轮"是佛法的象征,"转"表示传播开启。


相应部56相应11经/法轮转起经:此经在巴利文典籍中的位置,属于《相应部》中的"谛相应"第56品第11经,记载了佛陀首次宣说四圣谛的教法。


波罗奈城仙人坠处的鹿野苑:位于现今印度瓦拉纳西附近的鹿野苑,是古代修行者聚集之地,"仙人坠处"意为仙人下凡之处。


五比丘: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曾与佛陀共同修行苦行,后成为佛陀的首批弟子。


核心教义详解


1. 中道思想


两种极端:佛陀指出修行者应避免的两种错误道路:

欲乐中追求感官享受:沉溺于世俗欲望,被描述为"低劣的、世俗的、凡夫的、非圣者的、无益的"

自我折磨的苦行:极端自虐式修行,被描述为"痛苦的、非圣者的、无益的"


中道:避开这两种极端的修行方法,是佛陀亲证的道路。


生眼、生智:中道能开启智慧之眼,产生真实的智慧。


导向寂静、证知、正觉、涅槃:中道修行的四种成果:

寂静:内心平静安稳

证知:直接体验真理

正觉:完全觉醒

涅槃:究竟解脱的境界


2. 八正道详解


八支圣道:中道的具体实践方法,包括:


正见:对四圣谛的正确理解,了解业力法则和缘起法则

正思维:远离贪欲、嗔恨和伤害的意向与动机

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挑拨)、不恶口、不绮语(不无义闲谈)

正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的身体行为

正命:以正当方式谋生,不从事害人害己的职业

正精进:努力断恶修善,防止不善念头生起,培养善念

正念:时刻保持对身、受、心、法的觉知和专注

正定:修习禅定,达到心专注、平静的状态


八正道详解:依据巴利文大藏经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八正道是佛陀指引众生离苦得乐的核心修行道路。以下是依据原典的详细解释:


一、慧学部分


1. 正见

经典依据:《分别经》)和《中部·正见经》

定义:了知四圣谛,明了业力法则,理解缘起法

详细内容:

  四谛正见:认识苦、苦集、苦灭、苦灭道

  业报正见:了知"有布施,有供养,有祭祀;有善恶业,有此世他世;有父有母;世间有自证圆满的沙门、婆罗门"

  缘起正见:了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经文引用:"了知什么是不善及不善根,了知什么是善及善根,这样他就有正见。"(《中部·正见经》)


2. 正思维

经典依据:《相应部·道相应》

定义:无贪欲、无嗔恨、无伤害的思考

详细内容:

  出离思维:远离感官欲望

  无嗔思维:慈爱、不怀恶意

  无害思维:悲悯、不伤害他人

经文引用:"比丘们,什么是正思维?出离思维、无嗔思维、无害思维。这就是正思维。"(《相应部·道相应》)


二、戒学部分


3. 正语

经典依据:《长部·沙门果经》

定义:远离四种不善语

详细内容:

  不妄语:不说谎话

  不两舌:不挑拨离间

  不恶口:不说粗暴言语

  不绮语:不说无义闲话

经文引用:"他远离妄语;他说真实语,依附真实,可信赖,不欺世间。"(《长部·沙门果经》)


4. 正业

经典依据:《增支部》

定义:远离三种身恶行

详细内容:

  不杀生:尊重一切生命

  不偷盗:不取未给予之物

  不邪淫:不作不当性行为

经文引用:"他远离杀生,放下棍杖与刀剑,有惭有愧,对一切生命充满同情与慈悲。"(《长部·沙门果经》)


5. 正命

经典依据:《增支部》

定义:以正当方式谋生

详细内容:

  远离五种不当贸易:武器、人口贩卖、肉类、酒类、毒药

  不以欺骗、贿赂、占卜、恐吓等不正当方式谋生

经文引用:"圣弟子舍离邪命,以正命维持生活。"(《中部·正见经》)


三、定学部分


6. 正精进

经典依据:《相应部·精进相应》

定义:四正勤

详细内容:

  未生恶令不生:防止未生起的不善法

  已生恶令断:断除已生起的不善法

  未生善令生:培养未生起的善法

  已生善令增长:增长已生起的善法

经文引用:"为了不善法的断除,为了善法的生起,他生起欲望,精进,激发精神,尽力以及勤奋。"(《相应部·正勤相应》)


7. 正念

经典依据:《长部·大念处经》

定义:四念处

详细内容:

  身念处:观察身体

  受念处:观察感受

  心念处:观察心的状态

  法念处:观察现象

经文引用:"这是唯一的道路,比丘们,为众生的清净,为超越忧愁与悲伤,为灭除苦恼与忧伤,为获得真理,为证悟涅槃,这就是四念处。"(《长部·大念处经》)


8. 正定

经典依据:《长部·沙门果经》和《中部·安那般那念经》

定义:四禅那

详细内容:

  初禅:有寻、有伺,远离五欲而生喜、乐

  第二禅:无寻、无伺,定生喜、乐

  第三禅: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

  第四禅:舍念清净,不苦不乐

经文引用:"他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进入并住于第一禅,这是有寻、有伺,离生喜乐。"(《长部·沙门果经》)


八正道的修行体系


根据《增支部》,八正道被归类为三学:

戒学:正语、正业、正命

定学:正精进、正念、正定

慧学:正见、正思维


经文指出,这三学是循序渐进的:"依戒而住,修习定与慧,热忱且精勤的比丘能解除心中的缠缚。"


在《中部·大四十经》中,佛陀进一步区分了世间八正道和出世间八正道,指出只有通过出世间的八正道才能完全灭苦。


修行次第:虽然传统列举按照慧-戒-定的顺序,但实际修行常按戒→定→慧的次第,如《清净道论》所述:"通过戒而得定,通过定而得慧,通过慧而得解脱。"


八正道简易指南


八正道是佛陀教导的修行方法,就像一条通向快乐与解脱的八步路径。下面用简单语言解释每一步:


1. 正见 正确的理解

简单来说:了解真实的世界观

日常例子:认识到生活中的不满足感是正常的,明白我们的行为会带来后果


2. 正思维 正确的想法

简单来说:培养善良、无害的想法

日常例子:不对他人怀恨,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3. 正语 正确的言语

简单来说:说真话、说有益的话

日常例子:不说谎、不说伤人的话、不说闲话、不说两面话


4. 正业 正确的行为

简单来说:做对的事情

日常例子:不伤害生命、不偷窃、不做不当的性行为


5. 正命 正确的生活方式

简单来说:选择正当职业谋生

日常例子:不从事伤害他人的工作,如贩卖武器或有害物质


6. 正精进 正确的努力

简单来说: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日常例子:避免不好的习惯,培养好习惯,持之以恒


7. 正念 正确的觉察

简单来说:保持当下的觉知

日常例子:专注于当前活动,注意自己的呼吸、身体感受和想法


8. 正定 正确的专注

简单来说:培养集中、平静的心

日常例子:通过冥想练习让心专注于一点,不受干扰


简易记忆法:

前两项是智慧训练(了解什么是对的)

中间三项是道德训练(做对的事)

最后三项是心灵训练(培养平静的心)


这八个方面不是严格的顺序步骤,而是相互支持、同时修习的生活方式,帮助我们减少痛苦,增加幸福和平静。



四圣谛详解:依据巴利文大藏经


四圣谛是佛陀悟道后首次宣说的根本教法,记载于《相应部·谛相应》及《法轮转起经》中。以下是依据巴利文大藏经的详细解释:


一、苦圣谛 


详细解释:

《法轮转起经》中,佛陀将苦详细分类为:

1. 生苦:出生本身即是痛苦

2. 老苦:衰老过程的痛苦

3. 病苦:疾病带来的痛苦

4. 死苦:死亡过程的痛苦

5. 怨憎会苦:与不喜欢的人事物相处的痛苦

6. 爱别离苦:与所爱的人事物分离的痛苦

7. 求不得苦: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痛苦

8. 五取蕴苦:执着于五蕴的痛苦


五蕴:简单理解佛教的"我们是什么"


什么是五蕴?


在巴利文大藏经中,佛陀用"五蕴"来解释我们认为的"自我"实际上是由五种基本组成部分或经验流程组成的。"蕴"的意思是"堆"或"组合",表示这些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想象一下,"你"就像一辆由五个部分组装的车,当我们把这些部分拆开后,就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车"了。


五蕴是哪五种?


1. 色蕴 物质和身体


简单来说:所有物质的东西,特别是我们的身体。


举例:你的手臂、眼睛、大脑,以及你感知的外部世界中的物质,如树木、声音、气味等。


经典说明:佛陀说"色"会被破坏,会受到冷热、饥渴、疾病等影响而改变,没有永恒不变的特性。


2. 受蕴 感受和情绪


简单来说:我们的各种感受,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


举例:吃冰淇淋的愉悦感,牙疼的痛苦,看风景时的平静心情。


经典说明:佛陀将感受分为三类:

舒服的感受(愉悦、快乐)

不舒服的感受(痛苦、不适)

中性的感受(既不舒服也不难受)


3. 想蕴 识别和认知


简单来说:我们辨认事物、给事物贴标签的能力。


举例:看到一朵花并认出"这是玫瑰",听到声音并识别出"这是狗叫",闻到气味并辨认出"这是咖啡香"。


经典说明:佛陀说"想"就像是在心中贴标签,让我们能够识别颜色、声音、气味等,并给它们命名。


4. 行蕴 意志和心理活动


简单来说:我们的意愿、习惯、思考和情绪反应。


举例:想去旅行的冲动,对某人的喜爱或厌恶,做决定的过程,习惯性思维模式。


经典说明:佛陀说"行"是心理活动,它们推动我们的行为,创造业力。这是我们最多样化的心理活动,包括意志、注意力、判断、决心等。


5. 识蕴 基本意识


简单来说:纯粹的觉知能力,让我们能够体验世界。


举例:通过眼睛看东西的能力,通过耳朵听声音的能力,以及思考的能力。


经典说明:佛陀将识分为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对应我们六种感知方式。


为什么了解五蕴很重要?


在巴利经典中,佛陀教导说:


1. 没有永恒的自我:当我们深入观察这五蕴时,我们找不到一个固定不变的"我"。我们通常认为的"我"只是这五种变化过程的临时组合。


2. 执着带来痛苦:当我们紧抓着五蕴不放,认为"这是我"、"这是我的"时,我们就会陷入痛苦。因为五蕴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抓住变化的东西只会带来失望。


3. 解脱之道:通过观察和理解五蕴的本质(它们是无常的、会带来苦的、不是"我"的),我们可以减少对它们的执着,从而减轻痛苦。


日常生活中的五蕴


想象你正在吃一块巧克力:

色蕴:巧克力的物质形态,你的舌头和身体

受蕴:品尝时的愉悦感觉

想蕴:辨认出"这是巧克力",并联想到相关记忆

行蕴:想再吃一块的欲望,或者控制自己不多吃的意志

识蕴:能够品尝和体验巧克力的基本意识能力


结论


五蕴教导我们,我们认为稳固的"自我"实际上是由不断变化的五种过程组成的。通过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减少对"我"和"我的"的执着,逐渐减轻生活中的痛苦和不满。


正如佛陀所教导的:了解五蕴的真实本质就是通向解脱的大门。


《相应部》进一步解释苦有三种特性:

苦苦:明显的痛苦感受

坏苦:快乐变化无常导致的痛苦

行苦:有为法本质上的不满足性


在《中部·分别圣谛经》中,舍利弗尊者详细阐述了每种苦的具体内涵。


二、苦集圣谛 


详细解释:

苦的根源是渴爱,它具有三个特征:

1. 能引发再生:导致轮回再生

2. 伴随喜贪:与贪欲相连

3. 处处追求欢乐:在各种对象中寻求满足


渴爱分为三种:

1. 欲爱:对感官享乐的渴求

2. 有爱:对存在/生命的渴求

3. 无有爱:对不存在/断灭的渴求


在《相应部·因缘相应》中,佛陀进一步将苦的起源与十二缘起联系起来: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绝望。如是纯大苦蕴集起。"


三、苦灭圣谛


详细解释:

苦的熄灭是通过消除渴爱实现的,《法轮转起经》中描述为:

1. 无余离贪:彻底断除对渴爱的贪欲

2. 灭尽:渴爱的完全止息

3. 舍离:放弃对渴爱的执取

4. 解脱:从渴爱中获得自由

5. 无执着:不再对任何事物产生执著


《相应部·蕴相应》中进一步解释:

"比丘们,涅槃是什么?是贪的灭尽,嗔的灭尽,痴的灭尽。比丘们,这称为涅槃。"


《增支部》描述涅槃的特性为:

"无为、无生、无造、无为作"


四、趣向苦灭道圣谛


详细解释:

导向苦灭的道路是八正道,包括:

1. 正见:对四圣谛的正确理解

2. 正思维:无贪、无嗔、无害的思考

3. 正语: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4. 正业:远离杀生、偷盗、邪淫

5. 正命:正当谋生方式

6. 正精进:四正勤

7. 正念:四念处

8. 正定:四禅那


《增支部》将八正道归纳为三学):

戒学:正语、正业、正命

定学:正精进、正念、正定

慧学:正见、正思维


四圣谛简易指南


什么是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陀教导的核心,就像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找出问题、查明原因、确认可以治愈、提供治疗方法。


第一圣谛:苦谛

简单来说:生活中存在不满足感和痛苦


日常例子:

明显的痛苦:生病、老化、失去亲人

变化带来的痛苦:快乐的事情终会结束

深层的不满足:即使在"好"的时候,仍感觉少了什么


就像:意识到自己生病了,这是治疗的第一步


第二圣谛:集谛(苦的原因)

简单来说: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渴望和执着


三种主要渴望:

对感官享受的渴望:"我想要这个"

对永恒存在的渴望:"我希望这永远不变"

对消失的渴望:"我希望这不存在"


就像:找出导致疾病的原因,比如不良生活习惯


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息)

简单来说:痛苦是可以结束的


关键点:

当我们放下过度的渴望和执着时,痛苦就会减少

这种状态叫"涅槃",意味着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就像:医生告诉你:"好消息!你的病是可以治愈的"


第四圣谛:道谛(通向苦灭的方法)

简单来说:有一条实用的路径可以减轻痛苦


八正道简述:

培养正确的理解和想法(智慧)

说好话、做好事、正当谋生(道德)

训练自己的心(专注)


就像:医生给你一个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


四圣谛如何一起工作

想象你在开车,迷路了:

1. 首先承认:我迷路了(苦谛)

2. 找出原因:我没看地图(集谛)

3. 相信可以找到正确的路(灭谛)

4. 找出并跟随正确的路线(道谛)


实用小贴士

四圣谛不只是理论,而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工具

从观察自己的痛苦和不满开始

当你感到不安时,试着找出背后的渴望

记住,这是一个逐步减轻痛苦的过程,不是一夜之间的改变


四圣谛提供了一个简单但深刻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并减轻生活中的困扰,走向更平静、更满足的生活方式。


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


在《法轮转起经》中,佛陀解释他对每一圣谛有三层次的了解(转),共十二个方面(行相):


第一转:认知

"这是苦"、"这是集"、"这是灭"、"这是道"


第二转:劝勉

"苦应被遍知"

"集应被断除"

"灭应被证悟"

"道应被修习"


第三转:证实

"苦已被遍知"

"集已被断除"

"灭已被证悟"

"道已被修习"


四圣谛的实践意义


《相应部·谛相应》中,佛陀用医疗比喻解释四圣谛:

苦谛如同疾病

集谛如同病因

灭谛如同健康状态

道谛如同医治方法


《增支部》强调四圣谛不只是理论:

"我不说仅仅通过听闻、仅仅通过受持教法、仅仅通过理性思考、仅仅通过接受见解就能灭苦。比丘们,唯有通过亲身体验、通过亲证才能灭苦。"


四圣谛是佛陀一切教法的核心,如《中部·象迹喻大经》所言:"如同一切野生动物的足迹都可以容纳于象足之中,同样,一切善法都包含在四圣谛之中。"



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简易解释


什么是"三转十二行相"?


佛陀在初次讲解四圣谛时,从三个不同角度解释每个圣谛,就像看同一件事的三种视角。每个圣谛有三个角度(三转),四个圣谛总共就有十二个方面(十二行相)。


用生病和治疗来理解


想象你生病了,医生帮助你经历三个阶段:

1. 认识阶段:确认问题是什么

2. 行动阶段:了解该怎么做

3. 完成阶段:已经做到了


详细解释


第一圣谛:苦谛

1. 认识:「这是苦」认识到生活中有不满足感

   例子:意识到"我现在头痛,这是一种痛苦"

2. 行动:「苦应被理解」需要全面了解痛苦

   例子:"我需要了解这头痛的各个方面"

3. 完成:「苦已被理解」已经完全理解了痛苦

   例子:"我已经完全明白了这种头痛的感受"


第二圣谛:集谛(苦的原因)

1. 认识:「这是苦的原因」认识到痛苦来自渴望和执着

   例子:"我的头痛是因为熬夜玩手机"

2. 行动:「苦因应被断除」需要消除这些原因

   例子:"我需要停止熬夜玩手机"

3. 完成:「苦因已被断除」已经消除了痛苦的原因

   例子:"我已经改掉了熬夜玩手机的习惯"


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息)

1. 认识:「这是苦的止息」认识到痛苦可以结束

   例子:"不熬夜就不会头痛,这种无痛的状态是可能的"

2. 行动:「苦灭应被证实」需要亲身体验无苦的状态

   例子:"我应该体验这种不头痛的舒适感"

3. 完成:「苦灭已被证实」已经体验到无苦的状态

   例子:"我现在确实体验到了没有头痛的轻松"


第四圣谛:道谛(通向苦灭的方法)

1. 认识:「这是灭苦之道」认识到有方法可以结束痛苦

   例子:"健康作息是解决头痛的方法"

2. 行动:「道应被修习」需要实践这个方法

   例子:"我需要每天按时睡觉,建立健康作息"

3. 完成:「道已被修习」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个方法

   例子:"我已经养成了健康的作息习惯"


为什么三转十二行相很重要?


这种三步法教导我们:

不只是理解问题,还要知道如何解决

不只是知道方法,还要真正实践

对每个真理都要经历"知道→行动→完成"的全过程


就像学骑自行车:先了解自行车的构造(认识),然后知道该怎么骑(行动),最后真正学会骑车(完成)。


通过这种方式,佛陀教导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只是知道,还包括行动和实现。


5. 重要佛教术语解释


法眼:"远尘离垢的法眼"是指能透视事物本质的清净智慧,没有被烦恼染污。


凡是有生起性的,都是有灭尽性的:这是佛教核心见解,揭示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都是无常的,必然会灭去。


阿若憍陈如:"阿若"意为"已了知",表示憍陈如已经证悟了佛法的核心真理,成为第一位觉悟者。


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所证得的最高觉悟状态,"正等"表示平等普遍,"正觉"表示正确圆满的觉悟。


巴利文大藏经中的"劫"概念


基本定义


在巴利文大藏经中,"劫"是描述宇宙周期和极长时间单位的术语。根据《相应部》和《增支部》的记载,劫的长度超出常规时间计量,用来表达宇宙生灭的周期。


劫的种类


巴利经典中主要提到几种劫:


1. 大劫:一个完整的宇宙循环,包括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2. 中劫:一个大劫中的细分时期

3. 小劫:人寿从10岁增长到无量岁再减至10岁的一个周期


劫的形象譬喻


《相应部》和《增支部》中,佛陀用生动譬喻解释劫的长度:


"比丘们,假设有一座岩石山,长一由旬(约12-15公里),宽一由旬,高一由旬,坚固无缝。若有人每百年用一块细软的迦尸布轻拂一次,这座大山会因此而磨灭。然而,比丘们,一劫的时间尚未穷尽是之长,比丘们,是为一劫。"


《相应部》中《芥子经》的描述如下:


"比丘们,假设有一座铁城,长四十由旬(约480-600公里),宽四十由旬,高四十由旬,坚固无隙,充满了芥子种子堆积如山。若有人每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种子,通过这种方式,这堆芥子种子可能会被取尽,但一劫尚未结束。比丘们,一劫如此之长。而这样的劫,我们已经流转了许多,不只一劫,不只百劫,不只千劫,不只百千劫。为什么呢?因为,比丘们,这轮回是无始的。被无明所蒙蔽、被爱欲所束缚的众生,其流转轮回的最初起点是不可知的。"


劫的四个阶段


根据《阿含经》和巴利注释文献:


1. 成劫:宇宙形成期,历时一个中劫

2. 住劫:宇宙稳定期,历时二十个中劫

3. 坏劫:宇宙毁灭期,历时一个中劫

4. 空劫:宇宙空无期,历时二十个中劫


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劫。


三种世界毁灭方式


《长部·起世因本经》和《阿那律陀所问经》提到世界可能以三种方式毁灭:


1. 火灾:毁灭至第二禅天

2. 水灾:毁灭至第三禅天

3. 风灾:毁灭至第四禅天


无始轮回与劫数


《相应部·无始相应》强调轮回无始:


"无始,比丘们,是此轮回。被无明所蒙蔽、被渴爱所束缚的众生,其轮回流转的起点不可知。"


佛陀进一步解释,众生在无始轮回中流转的时间超过了无数大劫:


"比丘们,你们在此长夜轮回中所流泪比四大海水还多。"


三种特殊的劫


1. 具佛劫:有佛出世的劫

2. 无佛劫:无佛出世的劫

3. 五佛劫:如当前贤劫,有五佛出世


修行意义


理解"劫"的概念有助于:


1. 认识无常:即使寿命长达一劫的天神最终也会死亡

2. 警醒生死:了解轮回时间之长,激发解脱之心

3. 珍惜人身:认识到遇到佛法的珍贵性


《增支部》佛陀说:

"众生被无明覆盖、被渴爱束缚,长夜轮回生死,不见轮回边际。因此,比丘们,应当精进修行,以断此苦。"


理解劫的漫长,能激发我们对生死轮回的厌离,精进修行以求解脱。


6. 天界体系


巴利文大藏经中的天界体系详解


依据巴利文大藏经的描述,特别是《长部》、《中部》和《增支部》中的记载,世界可分为三大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六天


1. 四大王天:由四位天王护持的天界

   《长部·阿嗒那帝耶经》描述四大天王为: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寿命:人间50年为天上1日,计天上500岁(约人间900万年)


2. 三十三天:帝释天所统领

   《长部·帝释所问经》详述此天

   寿命:人间100年为天上1日,计天上1000岁


3. 夜摩天:《增支部》中描述为"无争天"

   寿命:2000天年


4. 兜率天:《长部·大本经》提到过去诸佛往生此处

   《中部·牛角娑罗林小经》记载弥勒住此

   寿命:4000天年


5. 化乐天:能够自己创造欢乐的天众

   寿命:8000天年


6. 他化自在天:享受他人所化作的欢乐

   《中部·恶魔经》提到魔王住此

   寿命:16000天年


色界梵天详解


在《长部·梵网经》和《梵天请佛经》中有详细描述。色界诸天与禅那修行直接相关:


初禅天

1. 梵众天:大梵天的随从

   寿命:1/3劫

2. 梵辅天:大梵天的辅佐

   寿命:1/2劫

3. 大梵天:

   《长部·梵网经》描述大梵天认为自己是创造者

   《中部·梵天请佛经》记载佛陀教化梵天

   寿命:1劫


第二禅天

4. 少光天

   寿命:2大劫

5. 无量光天

   寿命:4大劫

6. 光音天

   《长部·起世因本经》提到世界初成时,众生多从此处下生

   寿命:8大劫


第三禅天

7. 少净天

   寿命:16大劫

8. 无量净天

   寿命:32大劫

9. 遍净天

   寿命:64大劫


第四禅天

10. 无云天:广果天

    寿命:500大劫


11. 无想有情天:

    《长部·梵网经》提到此处众生无想无受

    寿命:500大劫


12到16. 净居天:只有不还者才能往生

    无烦天:


寿命1000大劫

    无热天:寿命2000大劫

    善见天:寿命4000大劫

    善现天:寿命8000大劫

    色究竟天:寿命16000大劫


《增支部》专门讲述净居天,说明这是阿那含圣者的去处。


无色界四天


《长部·梵网经》和《中部·不断经》中提到:


1. 空无边处

   修习"空无边"的禅定者往生此处

   寿命:20000大劫


2. 识无边处

   修习"识无边"的禅定者往生此处

   寿命:40000大劫


3. 无所有处

   修习"无所有"的禅定者往生此处

   寿命:60000大劫


4. 非想非非想处

   修习最微细禅定者往生此处

   寿命:84000大劫


修行意义


《相应部·梵天相应》和《增支部》强调:

虽然梵天寿命长久、福报殊胜,但仍在轮回之中

梵天仍有我慢,未脱离生死

圣者(特别是阿罗汉)超越了一切天界


《相应部·有偈品》记载佛陀言:"诸天虽有无量寿,一切有为法终归无常,智者了知此理,不贪著天界乐。"


在巴利文大藏经中,天界体系主要用于说明业果关系和修行禅定的成就,而非作为修行终极目标。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证得涅槃,彻底解脱轮回。


此经文的伟大意义在于:它不仅开创了佛教的教义体系,也确立了通向解脱的明确道路,是佛教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佛陀初次说法


4.1 初转法轮经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罗奈城附近的鹿野苑(当地称为"仙人坠处")。那时,佛陀对五位比丘说:


"出家人不应该追求两种极端生活方式。哪两种呢?第一种是沉迷于感官享乐,这种生活低级、世俗,是普通人的做法,不是高尚的修行人所为,没有任何益处。第二种是故意折磨自己的苦行,这种做法只会带来痛苦,也不是高尚的修行人所为,同样毫无益处。各位比丘,我已经发现了不落入这两个极端的中间道路,这条道路能开启智慧之眼,产生真正的了解,引导人走向平静、高级知识、完全觉悟和最终解脱。"


"什么是我发现的这条中道呢?它能开启智慧之眼,产生真正的了解,引导人走向平静、高级知识、完全觉悟和最终解脱。这就是八正道: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的努力、正确的专注和正确的禅定。这就是那条中道,我已经发现了它,它能开启智慧之眼,产生真正的了解,引导人走向平静、高级知识、完全觉悟和最终解脱。"


"各位比丘,这是关于苦的真理:出生是苦,衰老是苦,疾病是苦,死亡是苦,与不喜欢的人事物相处是苦,与喜欢的人事物分离是苦,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也是苦——简单来说,执着于五种生命组合要素就是苦。"


"各位比丘,这是关于苦的起因的真理:就是那种渴望,它引发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伴随着喜爱和贪婪,总是在各处寻找新的快乐,包括:对感官享乐的渴望、对继续存在的渴望、对不再存在的渴望。"


"各位比丘,这是关于苦的止息的真理:就是完全放下这种渴望,消除它,舍弃它,解脱它,不再依附它。"


"各位比丘,这是关于通向苦的止息的道路的真理:就是这八正道,包括: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的努力、正确的专注和正确的禅定。"


"各位比丘,当我思考'这是苦的真理'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当我思考'这苦的真理需要被完全理解'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当我思考'这苦的真理已经被我完全理解了'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


"各位比丘,当我思考'这是苦的起因的真理'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当我思考'这苦的起因需要被断除'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当我思考'这苦的起因已经被我断除了'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


"各位比丘,当我思考'这是苦的止息的真理'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当我思考'这苦的止息需要被亲身体验'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当我思考'这苦的止息已经被我亲身体验了'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


"各位比丘,当我思考'这是通向苦的止息的道路的真理'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当我思考'这通向苦的止息的道路需要被修行'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当我思考'这通向苦的止息的道路已经被我修行了'时,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教导中,我的眼睛开启了,智慧产生了,理解增长了,明晰出现了,光明显现了。"


"各位比丘,只要我对这四个真理的三个方面和十二个观点的理解还不完全清晰,我就不会在这个包含天神、魔王、梵天的世界,包含各种修行者、婆罗门、天神和人类的世界中宣称我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完全觉悟。"


"但是各位比丘,当我对这四个真理的三个方面和十二个观点的理解变得完全清晰后,我就在这个包含天神、魔王、梵天的世界,包含各种修行者、婆罗门、天神和人类的世界中宣称我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完全觉悟。我心中生起了这样的认识:'我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最后一次出生,不会再有未来的轮回。'"


佛陀说完这些话后,五位比丘都很高兴,并且接受了佛陀的教导。


当佛陀解释这些教导时,其中的憍陈如尊者获得了清净的法眼,他看到了:"凡是有开始的东西,最终都会结束。"


当佛陀转动法轮(开始传授佛法)时,住在地上的天神大声宣告:"佛陀已经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转动了无上的法轮,这个教导是任何修行者、婆罗门、天神、魔王、梵天或世上任何众生都无法阻止的!"


听到地居天神的声音后,四大天王天的天神也大声宣告同样的消息。


听到四大天王天的声音后,三十三天的天神也宣告同样的消息...


然后夜摩天的天神也宣告...

兜率天的天神也宣告...

化乐天的天神也宣告...

他化自在天的天神也宣告...

梵天界的天神也宣告:"佛陀已经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转动了无上的法轮,这个教导是任何修行者、婆罗门、天神、魔王、梵天或世上任何众生都无法阻止的!"


就在那一刻、那一瞬间、那一时刻,这个声音一直传到了梵天界。整个宇宙世界震动、摇晃、颤抖,一道无比强大的光明出现在世间,超越了所有天神的光芒。


这时,佛陀高兴地说:"憍陈如已经明白了!憍陈如已经明白了!"因此,尊者憍陈如得到了"阿若憍陈如"(意思是"已经明白的憍陈如")这个名号。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初转法轮经》的智慧之光:人类觉醒的伟大时刻


历史性时刻的深刻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些时刻如同星空中的巨星,穿越时间的长河,照亮无数代人的心灵。佛陀在波罗奈城鹿野苑的初次说法,正是这样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演讲,而是宇宙意识觉醒的里程碑,是人类探索苦难本质与解脱之道的伟大转折点。


这部经典记录了觉者对五位曾与他共同修行的苦行者发出的首次教导。在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佛陀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引导人类走向前所未有的心灵探索之旅。


中道智慧:超越二元对立的生命艺术


佛陀首先指出两种极端:感官放纵与极端苦行。这不仅是对当时印度修行环境的回应,更是对人类永恒心理倾向的洞察。我们总是在快乐与痛苦、放纵与压抑、执着与厌弃之间摇摆。看似对立的这两种倾向,实则是同一个错误思维的两面——都源于对自我的错误执着。


中道不是简单的折中或妥协,而是完全超越二元对立的全新视角。它如同站在山巅,俯瞰山的两侧,既不偏向左,也不偏向右。中道的实质是八正道,这是一条全面平衡的修行路径,关注我们的见解、思维方式、言语、行为、生活方式、努力方向、专注力和禅定境界。它告诉我们:解脱不是通过极端方式获得的,而是通过全面和谐的生命品质实现的。


四圣谛: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相


佛陀接着揭示了四圣谛,这是对生命本质最深刻、最系统的剖析:


1. 苦谛:佛陀没有回避生命中的痛苦,而是直面它、分析它。从生老病死的基本苦楚,到与不爱相会、与所爱别离、所求不得的心理痛苦,再到对五蕴的执着所带来的根本性苦。这不是悲观主义,而是彻底的诚实和勇气,是治愈的第一步。


2. 集谛:一切苦的根源是"渴爱"。这里的渴爱不仅包括对感官享乐的渴求(欲爱),还包括对存在的执着(有爱)和对不存在的渴望(无有爱)。这三种爱构成了轮回的动力,是苦难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3. 灭谛:苦可以终结,痛苦并非生命的必然宿命。通过对渴爱的"无余离贪、灭尽、舍离、解脱、无执着",人们可以到达一种全新的存在状态——涅槃。这不是死亡或虚无,而是超越了一切概念和语言的最高实相。


4. 道谛:达到涅槃的具体方法是八正道。这是一条全面、系统、实用的修行路径,涵盖了智慧、道德和禅修三大领域,为人类指明了清晰可行的解脱之路。


三转十二行相:知见的完整旅程


佛陀对每一圣谛都进行了三个层次的体悟,形成了三转十二行相:


知谛:首先是直接认识到真相本身

应作:其次是明白对每个真相应该采取的行动(遍知苦、断除集、证悟灭、修习道)

已作:最后是实际完成了这些行动


这三个阶段揭示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体验的完整修行过程。真正的智慧不仅停留在理解层面,还必须落实到生活和行动中,最终达到圆满完成的境界。


宇宙共鸣:真理的力量震撼世界


当佛陀宣说这一根本教义时,整个宇宙都产生了共鸣。从地居天到梵天界,声音层层上达,世界震动,光明遍照。这不仅是对佛教宇宙观的描述,更象征着真理具有震撼世界、照亮黑暗的力量。当一个人真正觉醒,当真理被清晰揭示,其影响力不仅限于个人,而是能够遍及整个存在界。


第一位弟子的觉醒:生灭性的深刻洞见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憍陈如尊者首先获得了"法眼",见到了"凡是有生起性的,都是有灭尽性的"这一根本真理。这一简单而深刻的洞见,揭示了宇宙间一切现象的本质——无常。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正是这一洞见,打破了我们对恒常自我的执着,开启了解脱之门。


现代人生活中的启示:从古老智慧到当下觉醒


这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教导,对现代人有何意义?它如何照亮我们当下的生活?


中道的现代应用: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极端——物质主义与精神虚无主义,盲目乐观与消极悲观,过度消费与极端禁欲。佛陀的中道教导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平衡与和谐,来自于对生活的智慧态度,而非任何形式的极端。


觉知生命的真相:现代人往往以忙碌和消费来逃避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四圣谛提醒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不完满,认清苦难的根源,并寻找真正的解脱之道。这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带着清醒的觉知,积极地面对和转化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


从渴爱到满足: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我们被教导要不断追求更多、更好、更新。佛陀的教导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满足不来自于外在拥有的增加,而是来自于内在渴望的平息。当我们能够觉察并放下那些无尽的渴求,内心自然会生起平静和喜悦。


实践的重要性:三转十二行相告诉我们,仅仅理解这些道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它们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智慧。


普遍真理的永恒之光


为什么这部经典能够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和普遍真理:


它直面生命的核心困境——苦难的存在及其超越

它提供了既深刻又实用的解决方案

它既不依赖神秘力量,也不陷入虚无主义

它认可每个人都有觉醒的潜能

它提供了一条可验证的道路,而非仅仅是信仰的对象


当佛陀在鹿野苑首次转动法轮时,他不只是开创了一个宗教,更是点燃了一盏智慧明灯,照亮了无数生命找寻真理的旅程。在这部经典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老的教义,更是永恒的智慧之光,引导着每一个真诚探求者走向内在的觉醒与解脱。


如同憍陈如在那个神圣时刻所体悟的:"凡是有生起性的,都是有灭尽性的。"这一简单而深刻的真理,仍然是我们今天面对变化与无常世界的最佳指南。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我们的内心将不再为得失而动摇,为变化而恐惧,我们将能够像佛陀那样,在生命的洪流中保持清醒与安宁,活出真正自由的生命。


初转法轮的故事告诉我们:觉醒是可能的,解脱是可及的,智慧的光明永远不会熄灭,只要我们愿意睁开心灵的眼睛去看见它。


“补充:4.1初转法轮(相应部56相应11经/法轮转起经(谛相应/大篇/修多罗))第四章 初期弘法,第2部分,解析(85)”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