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四章 初期弘法(中部26经/圣求经),第1部分,解析(84)
(中部26经/圣求经)
我虽然自己会生老病死,会悲伤污染,但看到了这些的过患,就去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悲伤不污染的无上安稳涅槃,最终也证得了这些。我生起了智见:"我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最后一生,不会再有来生了。"
我想:"我证得的这个法很深奥,难见难懂,寂静微妙,超越思维,精细深邃,只有智者才能体会。但是众生喜欢执着,乐于执着,安于执着。对于喜欢执着的众生来说,因缘法这个道理很难见到;涅槃的境界 也就是一切行的止息,一切执着的舍离,爱欲的灭尽,离欲,寂灭 这些也很难见到。如果我讲法,他们不能理解,那只会让我疲惫烦恼。"于是我想到了这些前所未有的偈子:
"我费尽艰辛才证得的法,现在没必要说出来,
因为被贪嗔蒙蔽的人,难以理解这深奥之法。
此法逆流而上,深奥细微难见,
被贪欲蒙蔽、被黑暗覆盖的人看不见它。"
当我这样思惟时,我的心倾向于安住,不想说法。这时,大梵天王知道了我的想法,心想:"糟糕了!世界要毁灭了!如果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的心倾向于安住,不想说法的话。"
于是大梵天王,就像壮士伸展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展的手臂那样快速地从梵天界消失,出现在我面前。他偏袒右肩,向我合掌,说:"世尊,请说法!善逝,请说法!有些众生尘垢很少,如果不听法就会退失。会有人能懂法的。"大梵天王说完后,又说了这些偈子:
"从前在摩揭陀,出现不清净之法,
被污垢染着的人所想。
请打开甘露之门,
让他们听闻清净者证悟的法。
就像站在山顶上的人,
能看见周围的人们。
智慧者啊,请登上法所成的宫殿,
无忧者啊,请观察陷于忧愁、
被生老所压迫的人们。
英雄啊!战胜者啊!商队领袖啊!无债者啊!
请遍行世间!世尊请说法!
会有人能懂的。"
因为梵天的请求,以及对众生的慈悲,我用佛眼观察世间。我看到众生有尘垢多的,有尘垢少的;有根器利的,有根器钝的;有容易教导的,有难教导的;有些人看到来世的危险而活着,有些人看不到来世的危险。就像在莲池中,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不出水面;有些生在水中、长在水中、正好到水面;有些生在水中、长在水中、超出水面而不被水沾湿。同样地,我看到众生也有这些不同。于是我用偈子回答梵天:
"为有耳的人打开甘露门,
让他们舍弃原有的信仰。
因为预见到麻烦,梵天啊,
我没有对人说这殊胜的法。"
这时,大梵天心想:"世尊已经同意说法了",就向我礼敬,右绕后消失了。
我想:"我应该先对谁说法呢?谁能很快理解这个法呢?"我想到:"阿罗罗迦蓝有智慧,聪明,长久以来尘垢也少,我应该先对他说法,他会很快理解的。"但这时有位天神来告诉我:"世尊,阿罗罗迦蓝七天前已经去世了。"我也生起智见,知道他已去世。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如果他听到这个法,一定会很快理解。"
我又想:"那我该先对谁说法呢?"我想到:"乌达迦罗摩子有智慧,聪明,长久以来尘垢也少,我应该先对他说法。"但又有天神来告诉我:"世尊,乌达迦昨晚已经去世了。"我也生起智见,知道确实如此。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如果他听到这个法,一定会很快理解。"
我再想:"我该先对谁说法呢?"我想到:"五比丘曾经在我苦行时照顾我,帮助很大,我应该先对他们说法。"我又想:"他们现在在哪里呢?"用天眼看见他们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于是我在优楼频螺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向波罗奈城出发。
在去伽耶和菩提树之间的路上,一位外道优波迦遇见我,说:"朋友,你的容貌很清净,肤色光亮。你是跟随谁出家的?谁是你的老师?你信奉谁的法?"听到这话,我用偈子回答优波迦:
"我已战胜一切,了知一切,
于一切法不染着。
舍弃一切,灭尽爱欲得解脱,
自己证悟了,还要称谁为师?
我没有老师,找不到与我相等的人,
在天人世界中,没有能与我匹敌的。
我是世间的阿罗汉,是无上的导师,
独一无二的正等正觉者,清凉寂静。
我去迦尸城转法轮,
在盲目的世间,击打甘露之鼓。"
优波迦说:"朋友,照你所说,你应该是无限的胜利者。"
我回答说:"像我这样断尽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我已经降伏了一切恶法,所以优波迦,我是胜利者。"
优波迦听后,摇摇头说"或许是吧",就走向别的路去了。
我继续走,最终到达波罗奈城的鹿野苑,那里有五比丘。他们远远看见我来,就互相约定说:"朋友们,这个贪图享乐、放弃苦行的沙门乔达摩来了。我们不要向他致敬,不要起身迎接,不要替他拿衣钵。不过可以给他准备座位,如果他想坐就让他坐。"但是当我走近时,他们忍不住违背了约定。有的来接我的衣钵,有的准备座位,有的准备洗脚水。不过他们还是称呼我"朋友"。
我对五比丘说:"比丘们,不要称如来为'朋友'。如来是阿罗汉,是正等正觉者。请仔细听,我已经证得甘露法,我要教导你们,为你们说法。如果按照我的教导修行,不久你们就能实现善男子出家的最终目标,亲自证得最高的梵行。"
五比丘回答说:"朋友乔达摩,你以前那样精进苦行都没有证得超越凡人的殊胜智见,现在你过着舒适的生活,放弃精进,怎么可能证得超越凡人的殊胜智见呢?"
我说:"比丘们,如来不是贪图安逸,也没有放弃精进。如来是阿罗汉,是正等正觉者。请仔细听,我已证得甘露法,我要教导你们,为你们说法。如果按照我的教导修行,不久你们就能实现善男子出家的最终目标,亲自证得最高的梵行。"
五比丘第二次、第三次重复了相同的话。每次我都作出同样的回答。最后我问五比丘:"比丘们,你们以前有没有听过我这样说话?"他们回答:"没有,世尊。"
我说:"比丘们,如来是阿罗汉,是正等正觉者。请仔细听,我已证得甘露法,我要教导你们,为你们说法。如果按照我的教导修行,不久你们就能实现善男子出家的最终目标,亲自证得最高的梵行。"
这样我终于说服了五比丘。我教导两位比丘法,让三位去乞食。六个人靠三位带回来的食物生活。我教导三位比丘法,让两位去乞食。六个人靠两位带回来的食物生活。在我这样教导和指引下,这五位比丘虽然会生老病死,会悲伤污染,但看到了这些的过患,就去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悲伤不污染的无上安稳涅槃,最终也都证得了这些。他们生起了智见:"我们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最后一生,不会再有来生了。"
"比丘们,有五种欲望。哪五种呢?眼睛看到的色、耳朵听到的声、鼻子闻到的香、舌头尝到的味、身体接触到的触,这些都是令人喜爱、可意、悦意,能引起贪爱的感官对象。这就是五欲。
任何沙门、婆罗门如果贪着、迷恋这五欲,不见其过患,不知出离的智慧,他们就像林中的鹿被困在猎人的陷阱里一样。落入不幸,遭遇祸患,任猎人摆布。当猎人来时,这鹿无法随意逃走。
同样,任何沙门、婆罗门如果不贪着、不迷恋这五欲,能见其过患,有出离的智慧,他们就像林中的鹿没被困在猎人的陷阱里。不会落入不幸,不会遭遇祸患,不会任猎人摆布。当猎人来时,这鹿可以随意逃走。
就像森林中的野鹿,可以自在地走,自在地站,自在地坐,自在地卧。为什么?因为不在猎人的范围内。
同样,比丘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有寻有伺,有由离生的喜乐,证得初禅。这就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消灭魔王的眼目,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寻伺平息,内心安静,心专一境,无寻无伺,有由定生的喜乐,证得第二禅。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离喜,住于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如圣者所说的"有舍有念住于乐",证得第三禅。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断乐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证得第四禅。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知道"虚空无边",证得空无边处。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空无边处,知道"识无边",证得识无边处。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识无边处,知道"无所有",证得无所有处。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无所有处,证得非想非非想处。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证得想受灭定,以智慧见到烦恼已尽。这就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消灭魔王的眼目,超出魔王的视线。他渡过了世间的贪着,能自在地走,自在地站,自在地坐,自在地卧。为什么?因为不在魔王的范围内。"
世尊说完后,比丘们都欢喜接受世尊的教导。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圣求经》(中部26经)详解
第一段:佛陀的证悟
我虽然自己会生老病死,会悲伤污染,但看到了这些的过患,就去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悲伤不污染的无上安稳涅槃,最终也证得了这些。我生起了智见:"我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最后一生,不会再有来生了。"
解释:
生老病死:人生的四大苦,代表轮回中无法避免的痛苦。
悲伤污染:心的烦恼和不净,"污染"指贪、嗔、痴等烦恼。
过患:指这些现象的危害和缺陷。
无上安稳涅槃:最高的、稳固的解脱状态,超越生死轮回的终极目标。
最后一生:表明佛陀已完全解脱,不再受业力牵引而轮回转世。
第二段:法的深奥与众生的执着
重要概念解释:
深奥、难见难懂:佛法超越常人理解范围,不是通过普通思维可以把握的。
寂静微妙:指法的本质安静、精细,没有喧嚣与粗糙。
执着:众生对事物的贪恋、固执和执取,是痛苦的根源。
因缘法: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因果相续的规律,即缘起法则。
涅槃的境界:以下术语都是描述涅槃的不同方面:
一切行的止息:所有有为法(世间现象)的平息。
一切执着的舍离:放下一切执取。
爱欲的灭尽:消除渴爱。
离欲:远离贪欲。
寂灭:完全的平静与熄灭。
第三段:佛陀的犹豫
关键概念:
逆流而上:佛法与世间常态相反,不随顺贪爱等烦恼而行。
贪嗔蒙蔽:贪欲和嗔恨使众生的心灵被蒙蔽,无法见到真理。
黑暗覆盖:无明(愚痴)覆盖了众生的智慧。
大梵天王的请法
术语解释:
大梵天王:印度教中的创造神,在佛教中是护法神。
如来: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在巴利经典中有多重含义:一是"如是而来"与"如是而去",指佛陀以真实方式到达觉悟或与过去诸佛同道;二是"如实语者即如实行者,如实行者即如实语者",表明佛陀言行完全一致,所说与所行完全相符。
阿罗汉:已断尽烦恼的圣者。
正等正觉者:完全、平等、正确,圆满觉悟的人。
尘垢很少:比喻一些众生心中的烦恼较少,容易理解佛法。
大梵天王的偈颂
重要词语:
摩揭陀:古印度王国,佛陀时代的政治中心。
不清净之法:指错误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甘露之门:甘露比喻涅槃,意为能带来不死(解脱)的教法。
法所成的宫殿:以智慧法为基础建立的高位,比喻佛陀的智慧境界。
商队领袖:比喻佛陀能引导众生穿越生死荒漠。
无债者:比喻佛陀已偿清业障,没有负担。
佛陀的观察
关键概念:
佛眼:佛陀独特的智慧视角,能洞察众生的根器和因缘。
尘垢多/少:指众生心中烦恼的多寡。
根器利/钝:指众生理解能力的敏锐或迟钝。
莲花比喻:佛陀用莲花比喻众生的三种根器状态:
1. 沉在水下的莲花:比喻深陷于无明烦恼中的众生,尚未准备好接受佛法
2. 恰好到达水面的莲花:比喻已接近觉悟边缘的众生,只需少许引导便能理解佛法
3. 已升出水面的莲花:比喻已超越世俗执着的众生,心灵纯净开放,立即能领悟佛法
这个比喻说明众生根据各自的精神发展阶段,对佛法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
佛陀的回应
有耳的人:比喻能理解和接受佛法的众生。
甘露门:通往解脱的教法。
舍弃原有的信仰:放下旧有的错误见解,接受正法。
预见到麻烦:指佛陀原本担心教法会遇到的困难。
这段经文展现了佛陀证悟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如何从最初的犹豫到最终决定向世间传法的过程,体现了佛陀的大智慧和大慈悲。
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经文解释
人物解释
阿罗罗迦蓝:佛陀成道前的第一位老师,精通禅定,教导无所有处定。被佛陀形容为"尘垢也少",表示他的心灵清净,接近解脱。
乌达迦罗摩子:佛陀的第二位老师,教导非想非非想处定,同样被视为心灵清净者。
五比丘: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曾与佛陀一起苦行的修行者,后成为佛陀的首批弟子。
优波迦:佛陀途中遇见的阿耆维迦外道修行者,尽管听到佛陀的开悟宣言,却未能信受。
地点解释
波罗奈城:古印度重要城市,今天的瓦拉纳西。
鹿野苑:位于波罗奈城近郊的修行地,佛陀在此处初转法轮。
优楼频螺:佛陀成道后短暂停留的地方。
佛教术语解释
天眼:佛陀的神通能力之一,能远见他人所在。
如来:佛陀十大名号之一,意为言行一致,完全符合真理。
阿罗汉:断尽一切烦恼的圣者,值得人天供养。
正等正觉:完全平等正确地觉悟一切法,是佛独有的证悟。
甘露法:比喻佛法如甘露,能使人不死(解脱生死)。
转法轮:佛陀开始传法的比喻,表示启动能摧毁无明的教法。
转法轮:就像老师第一次上课开始教学生知识一样,"转法轮"指佛陀第一次开始教导他的发现和智慧。"法轮"是佛教中的一个象征,就像一个能持续转动的车轮,一旦佛陀开始教导(转动这个法轮),佛法就会像车轮一样持续不断地传播开来。这个比喻表示佛陀的教导能帮助人们驱散困惑和无知(无明),就像灯光驱散黑暗一样。简单来说,就是佛陀开始教人如何获得幸福和解脱的那一刻。
善男子出家的最终目标:指解脱、涅槃,出家修行的究竟目的。
梵行:清净的修行生活,遵循戒律与八正道的实践。
修行境界解释
五欲:眼、耳、鼻、舌、身对应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感官欲望,被视为修行障碍。
五欲: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五种感官享受:
1. 好看的东西(眼睛看到漂亮的景色、人或物品)
2. 好听的声音(耳朵听到悦耳的音乐、赞美或声音)
3. 香气(鼻子闻到的香水、美食香味等)
4. 美味(舌头尝到的可口食物、饮料)
5. 舒适的触感(身体感受到的按摩、温暖、舒适等)
佛教认为过度追求这些感官享受会让人沉迷其中,就像上瘾一样难以自拔,因此会妨碍心灵的平静和修行的进步。就像一个人玩手机游戏太入迷,就没时间学习成长一样。
九次第定详细解释
四禅(色界定)
1. 初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体验:心开始从日常散乱转入专注状态,但仍有粗细思维活动
心理特征:
"有寻":心中仍有粗略的寻找、推理思考
"有伺":心中仍有细微的思维考察
"离生喜乐":因摆脱五欲束缚而生起的强烈喜悦和舒适感
状态:犹如干渴之人找到清泉,全身心感受到强烈的喜悦,但思维未完全静止
2. 第二禅:无寻无伺,定生喜乐
体验:思维活动完全停止,意识更加统一和稳定
心理特征:
"无寻无伺":粗细思维完全停止,不再有概念性思考
"定生喜乐":因定力深化而产生的更细致、平静的喜悦
"内净一心":内心清净统一,不再分散
状态:如深井涌出泉水,内心喜悦自然流出,不依赖外在刺激
3. 第三禅:离喜住舍,身受乐
体验:超越第二禅的喜悦感,进入更深沉的平静与满足
心理特征:
"离喜":舍弃前两禅的喜悦感,视其为粗糙扰动
"住舍":保持平等、不偏不倚的心态
"身受乐":全身感受到的微妙、渗透性愉悦
"正念正知":清晰的觉知与记忆
状态:如莲花在水中生长,全身浸润在安乐中,但内心保持冷静观察
4. 第四禅:舍念清净,不苦不乐
体验:达到完全的平衡与纯净觉知
心理特征:
"舍念清净":平等心与觉知达到最高纯度
"不苦不乐":超越了苦乐二元对立,达到深沉中立的感受
"断乐断苦":之前禅定中的乐受也被视为干扰而舍弃
状态:如被白布完全覆盖的人,心灵达到完美平衡,没有任何倾向性
四无色定
5. 空无边处定
体验:超越物质感知,专注于无限空间
心理特征:
"超越色想":完全放下对物质形态的所有观念
"灭有对想":超越对立概念的感知
有对想
"有对想"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产生的认知。比如:
眼睛看到东西
耳朵听到声音
鼻子闻到气味
舌头尝到味道
身体感受触碰
大脑产生想法
这就像我们的六个"接收器"不断地接收外界信息,然后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我们的日常体验。
灭有对想
"灭有对想"就是在深度禅修中,暂时超越这些感官接触产生的认知。
想象一下:
平时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外界吸引 - 看到好看的东西想拥有,听到声音会分心
而在深度禅修时,特别是达到"空无边处"的境界,修行者不再被这些感官体验所束缚
这就像从一个充满各种物体、声音、气味的拥挤房间,走进了一个空旷无边的空间,那里没有具体的东西需要你去看、听、闻、尝或触摸,心灵获得了极大的宽广和自由。
在日常生活的例子:你是否曾经全神贯注于某事,以至于没听见有人叫你?那种专注是"灭有对想"的一点小小体验。而在深度禅修中,这种超越感官局限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和全面。
简而言之:
有对想 = 感官与外界接触产生的认知
灭有对想 = 超越这种认知的束缚
"不作意种种想"在佛教修行中的精确含义是:
作意:指心的注意力、关注或者说是心朝向某个对象的主动作用
种种想:指各种各样的概念、感知、分别念和心理构建
"不作意种种想"是指:
心不再主动作用于或关注各种各样的概念和感知。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修行者不再让心去接触、抓取或产生各种概念和分别。
在修习空无边处定的语境中,修行者:
1. 首先超越了物质形态的认知("超越色想")
2. 然后超越了感官与对象接触的认知("灭有对想")
3. 最后不再让心去作用于或产生各种概念和分别("不作意种种想")
这是心从粗到细的净化过程,使修行者能够将心完全安住于"虚空无边"的单一、广大体验中,不再被各种概念和感知所分散。
状态:意识仿佛与无边无际的空间融为一体,无内外之分
体验到"我"与"空间"的界限消融
觉知变得极其广大而宁静
心不再有"这里"与"那里"的区分
是空无边处定的特征性体验
这种状态超越了普通感知的限制,是修行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通向更高层次的禅定境界。
6. 识无边处定
体验:从专注空间转向专注无限意识本身
心理特征:超越空间概念,体验意识的无限延展性
状态:如同观察到意识本身无边无际地延伸,超越了空间的局限
7. 无所有处定
体验:体验"一无所有"的空性境界
心理特征:连"无限意识"的概念也舍弃,专注于无所有、空无的状态
状态:意识极度简化,不执着于任何对象或概念,只余纯粹的存在感
8. 非想非非想处定
体验:达到意识最微细的边缘状态
心理特征:意识微妙到难以确定是否存在,既不能说完全有想,也不能说完全无想
状态:处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临界点,极度微细的认知状态
9. 想受灭定
体验:意识和感受活动完全停止
心理特征:
心理活动暂时完全停止
只保持最基本的生命机能
无任何思想、感受、认知过程
状态:类似深度休眠但保持觉性,从外表看如同无呼吸状态,内在完全寂静
意义:临时体验涅槃的寂静状态,是最究竟的禅修成就
这些禅定是层层递进的修行境界,每一层都是对前一层障碍的超越,最终引导修行者逐步靠近究竟解脱。
重要比喻解释
"击打甘露之鼓":比喻佛陀宣讲带来解脱的教法。
鹿与猎人的比喻:贪著五欲如同落入猎人陷阱的鹿,无法自由;不贪五欲则如同不被困的鹿,得自由自在。
"使魔王失明":比喻通过禅定超越欲界魔王的控制范围,魔王无法干扰已入禅定的修行者。
这段经文记载了佛陀成道后寻找弟子、初转法轮的历史,以及通过禅定次第引导弟子解脱的教法核心。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圣求经》
佛陀的决定
我虽然自己也会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会感到悲伤和被烦恼污染,但我看到了这些事情的危害和缺点,因此我去寻求一种不会出生、不会衰老、不会生病、不会死亡,不会悲伤、不会被污染的最高安宁境界——涅槃。最终我确实证得了这种境界。我生起了清晰的认识:"我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的最后一生,我不会再有来生了。"
佛陀对说法的犹豫
我心想:"我证得的这个真理非常深奥,很难看见也很难理解,它宁静微妙,超越一般思维,非常精细深邃,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但是众生通常喜欢执着事物,乐于执着,安于执着。对于这些喜欢执着的众生来说,因果关系的法则很难看见;涅槃的境界——也就是所有行为的平息,所有执着的放下,爱欲的消灭,离开欲望,最终的寂静——这些都很难看见。如果我讲法,而他们不能理解,那只会让我感到疲倦和烦恼。"于是我想到了这些以前从未有过的偈子:
"我经过艰苦努力才证得的法,现在没有必要说出来,
因为被贪欲和愤怒蒙蔽的人,很难理解这么深奥的法。
这个法是逆着世间潮流的,非常深奥精细又难以看见,
被贪欲蒙蔽、被无明黑暗覆盖的人是看不见它的。"
当我这样思考时,我的心倾向于保持安静,不想说法。
梵天的请求
这时,大梵天王知道了我的想法,心想:"这糟糕了!世界要毁灭了!如果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的心倾向于安静,不想说法的话。"
于是大梵天王,就像一个强壮的人能快速伸展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展的手臂那样快速地从梵天界消失,出现在我面前。他把上衣偏向一边露出右肩,向我合掌,说:"世尊,请说法!善逝,请说法!有些众生只有很少的污垢,如果不听法他们就会退步。会有人能理解法的。"大梵天王说完后,又用诗偈说:
"以前在摩揭陀,出现了不清净的教法,
是被污垢染着的人所创造的。
请打开通往不死之法的大门,
让人们听闻清净者所证悟的法。
就像站在高山顶上的人,
能够看见周围所有的人们。
同样地,智慧者啊,请登上由法建成的宫殿,
无忧者啊,请观察这些陷入忧愁、
被生老所压迫的人们。
英雄啊!战胜者啊!商队的领袖啊!无债一身轻的人啊!
请走遍世间!世尊请说法,会有人能够理解的。"
佛陀的慈悲观察
因为梵天的请求,以及我对众生的慈悲,我用佛眼观察世间。我看到众生有尘垢多的,有尘垢少的;有头脑聪明的,有头脑迟钝的;有容易教导的,有难以教导的;有些人因为害怕来世的危险而认真生活,有些人则看不到来世的危险。
这就像在一个莲花池中,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但完全沉在水下;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刚好到达水面;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但已经超出水面,不被水沾湿。同样地,我看到众生也有这些不同的状况。于是我用诗偈回答梵天:
"为那些有耳能听的人打开不死之门,
让他们放弃原有的错误信仰。
因为预见到说法的困难,梵天啊,
我之前没有向人们宣说这殊胜的法。"
这时,大梵天心想:"世尊已经答应说法了",就向我恭敬礼拜,绕我右侧一圈后就消失了。
寻找第一批弟子
我想:"我应该先对谁说法呢?谁能很快理解这个法呢?"我想到:"阿罗罗迦蓝很有智慧,聪明,长久以来心中的污垢也很少,我应该先对他说法,他会很快理解的。"但这时有位天神来告诉我:"世尊,阿罗罗迦蓝七天前已经去世了。"我也通过自己的智慧看见,知道他已经去世了。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如果他能听到这个法,一定会很快理解。"
我又想:"那我该先对谁说法呢?"我想到:"乌达迦罗摩子很有智慧,聪明,长久以来心中的污垢也很少,我应该先对他说法。"但又有天神来告诉我:"世尊,乌达迦昨晚已经去世了。"我也通过自己的智慧看见,知道确实如此。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如果他听到这个法,一定会很快理解。"
我再想:"我该先对谁说法呢?"我想到:"五位比丘曾经在我苦行时照顾我,帮助很大,我应该先对他们说法。"我又想:"他们现在在哪里呢?"我用天眼(一种超自然视力)看见他们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于是我在优楼频螺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向波罗奈城出发。
遇见优波迦
在去往伽耶和菩提树之间的路上,一位外道修行者优波迦遇见我,说:"朋友,你的容貌看起来很清净,肤色非常光亮。你是跟随谁出家修行的?谁是你的老师?你信奉谁的教法?"听到这话,我用诗偈回答优波迦:
"我已经战胜了一切,了知一切,
对一切法都不执着不染着。
我已舍弃一切,通过灭尽爱欲而得到解脱,
我自己已经证悟了真理,还需要称谁为师呢?
我没有老师,找不到与我相等的人,
在天人世界中,没有人能与我匹敌。
我是世间的阿罗汉,是无上的导师,
我是独一无二的正等正觉者,已经达到清凉寂静。
我要去迦尸城转动法轮,
在这盲目的世间,敲响甘露真理之鼓。"
优波迦说:"朋友,按照你所说的,你应该是无限的胜利者。"
我回答说:"像我这样已经断尽所有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我已经降伏了一切不善法,所以优波迦,我是胜利者。"
优波迦听后,摇摇头说"或许是吧",就走向别的路去了。
五比丘的转变
我继续前行,最终到达波罗奈城的鹿野苑,那里有五位比丘。他们远远看见我走来,就互相约定说:"朋友们,这个贪图享乐、放弃苦行的沙门乔达摩来了。我们不要向他致敬,不要起身迎接,不要替他拿衣服和钵。不过可以给他准备座位,如果他想坐就让他坐。"
但是当我走近时,他们忍不住违背了约定。有的人来接我的衣服和钵,有的人准备座位,有的人准备洗脚水。不过他们还是称呼我为"朋友"。
我对五位比丘说:"比丘们,不要称如来为'朋友'。如来是阿罗汉,是正等正觉者。请仔细听,我已经证得不死之法,我要教导你们,为你们说法。如果按照我的教导修行,不久你们就能实现善良男子出家的最终目标,亲自证得最高的清净修行。"
五位比丘回答说:"朋友乔达摩,你以前那样精进苦行都没有证得超越普通人的殊胜智慧和见解,现在你过着舒适的生活,放弃了精进努力,怎么可能证得超越普通人的殊胜智慧和见解呢?"
我说:"比丘们,如来不是贪图安逸舒适,也没有放弃精进努力。如来是阿罗汉,是正等正觉者。请仔细听,我已证得不死之法,我要教导你们,为你们说法。如果按照我的教导修行,不久你们就能实现善良男子出家的最终目标,亲自证得最高的清净修行。"
五位比丘第二次、第三次重复了相同的话。每次我都作出同样的回答。最后我问五位比丘:"比丘们,你们以前有没有听过我这样说话?"他们回答:"没有,世尊。"
我说:"比丘们,如来是阿罗汉,是正等正觉者。请仔细听,我已证得不死之法,我要教导你们,为你们说法。如果按照我的教导修行,不久你们就能实现善良男子出家的最终目标,亲自证得最高的清净修行。"
五比丘的觉醒
这样我终于说服了五位比丘。我教导两位比丘法,让三位去乞食。六个人(包括我)靠三位带回来的食物生活。我教导三位比丘法,让两位去乞食。六个人靠两位带回来的食物生活。在我这样教导和指引下,这五位比丘虽然本来会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会感到悲伤和被烦恼污染,但看到了这些事情的危害和缺点,就去寻求不会出生、不会衰老、不会生病、不会死亡,不会悲伤、不会被污染的最高安宁境界——涅槃,最终他们也都证得了这种境界。他们生起了清晰的认识:"我们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们的最后一生,我们不会再有来生了。"
佛陀的五欲教导
"比丘们,有五种欲望。哪五种呢?眼睛看到的形色、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到的触感,这些都是令人喜爱、令人满意、令人愉悦,能引起贪爱的感官对象。这就是五种欲望。
任何修行者或婆罗门如果贪着、迷恋这五种欲望,不看见它们的危害,不知道如何超越它们的智慧,他们就像森林里的鹿被困在猎人的陷阱里一样。他们会落入不幸,遭遇祸患,任由猎人摆布。当猎人来时,这些鹿无法随意逃走。
同样地,任何修行者或婆罗门如果不贪着、不迷恋这五种欲望,能够看见它们的危害,具有超越它们的智慧,他们就像森林里的鹿没有被困在猎人的陷阱里一样。他们不会落入不幸,不会遭遇祸患,不会任由猎人摆布。当猎人来时,这些鹿可以随意逃走。
就像森林中的野鹿,可以自由自在地走,自由自在地站,自由自在地坐,自由自在地躺。为什么?因为它不在猎人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禅定的修行道路
同样地,比丘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有思考有观察,有从离欲而生的喜悦和快乐,证得初禅。这就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消灭魔王的眼目,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的思考和观察平息下来,内心安静,心专注于一处,没有思考没有观察,有从定境生出的喜悦和快乐,证得第二禅。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离开了喜悦,保持平静的心,保持正念和清晰的觉知,以身体感受快乐,正如圣者所说的"有平静有觉知地安住于快乐中",证得第三禅。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断除了快乐和痛苦,先前的喜忧已经消失,既不苦也不乐,只有平静和清净的觉知,证得第四禅。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了物质形态的概念,消除了对感官对象的认知,不再关注各种各样的想法,意识到"虚空是无边的",证得空无边处定。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了空无边处,意识到"意识是无边的",证得识无边处定。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了识无边处,意识到"无所有",证得无所有处定。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了无所有处,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也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超出魔王的视线。
再者,比丘完全超越了非想非非想处,证得想受灭尽定,通过智慧看清楚所有烦恼已经断尽。这就叫做比丘使魔王失明,消灭魔王的眼目,超出魔王的视线。他渡过了世间的贪着,能够自由自在地走,自由自在地站,自由自在地坐,自由自在地躺卧。为什么?因为他已经不在魔王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世尊说完这番话后,所有比丘都欢喜接受了世尊的教导。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圣求经》的智慧光芒:从觉醒到度化的伟大旅程
深入解析:人类终极追寻的原型
《圣求经》记载了佛陀从个人觉醒到决定传法的关键转折,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真正的智慧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需要成为照亮众生道路的明灯。这部经文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类最深层的存在困境与超越之道。
生命困境的觉察与超越
经文开篇描述佛陀的觉醒源于对普遍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我虽然自己会生老病死,会悲伤污染"。这句话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我们都被困在生老病死的循环中,被情绪与欲望所污染。然而,佛陀没有停留在这种认知上,而是"看到了这些的过患",进而寻求超越。
这体现了觉醒的第一步:不是逃避真相,而是直面它,然后超越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通过消费、娱乐、成就来逃避存在的痛苦,却很少有人能如佛陀般看透这些"过患"并寻求真正的解脱。
涅槃:难以言说的终极状态
佛陀描述他所证得的境界为"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悲伤不污染的无上安稳涅槃"。这段文字通过否定描述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存在状态。涅槃不是某个地方或某种体验,而是对所有生命苦难根源的彻底超越。
当佛陀表达"我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最后一生,不会再有来生了"时,他宣告了对轮回的彻底超越。这种确定性令人深思:在我们习惯怀疑一切的时代,是否还能理解这种源于直接体验的绝对确定性?
传法的犹豫:智慧与沟通的悖论
深奥智慧的传递困境
佛陀描述他所证得的法"很深奥,难见难懂,寂静微妙,超越思维,精细深邃,只有智者才能体会"。这揭示了一个深刻悖论:最高真理往往是最难传达的。真正的智慧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对实相的直接体验,它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框架。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但真正的智慧却稀缺,正是因为深刻的真理需要深刻的理解能力和准备。这让我们反思:在追求快速、简单答案的时代,我们是否失去了接触深度智慧的能力?
众生的执着与真理的冲突
佛陀指出"众生喜欢执着,乐于执着,安于执着",这句话道破了人类心理的核心特质。我们习惯于抓住观念、身份、财富、关系不放,而涅槃却要求"一切执着的舍离"。
这种冲突在现代尤为明显:我们的文化鼓励拥有、积累和执着,而真正的自由却要求放下。这种矛盾使佛陀一度倾向于"不想说法",因为他预见到了沟通的困难。
大梵天王的请法:宇宙对真理的渴求
真理传播的宇宙意义
大梵天王的出现代表了宇宙对真理的呼唤。他的警告"世界要毁灭了"暗示没有真理的世界是精神荒漠。大梵天的请法不仅是对佛陀个人的请求,更象征着整个存在对真理的渴望。
在现代语境下,这一幕启示我们:真理不仅关乎个人解脱,也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存续。当一个社会失去对更高真理的追求,仅专注于物质和权力,它就处于精神的"毁灭"边缘。
莲花的比喻:众生根器的差异
佛陀用佛眼观察世间,看到"有尘垢多的,有尘垢少的",并用莲花在水中的不同状态比喻众生的差异。这个比喻既温柔又深刻,承认了人类在精神发展上的不同阶段,却也暗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可能。
这一观察对现代教育和心理发展有重要启示:人们处于不同的精神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教导方式。一味要求统一标准既不现实也不人道。真正的智慧教育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提供阶梯式的引导。
寻找第一批弟子:传法的策略与悲剧
错过的机缘与生命的无常
佛陀先后想到两位老师阿罗罗迦蓝和乌达迦罗摩子,却发现他们刚刚去世。这一幕不仅传达了生命无常的教训,也体现了佛陀的谦虚——即使成就无上菩提,他仍尊重和感激曾经的老师。
这个段落引发深思:生命中的"恰好错过"有多少?那些本可能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相遇,因为时机差异而永远无法实现。这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机会和关系,因为明天可能永不再来。
与优波迦的相遇:真理面对怀疑的境遇
错失的机会与现代怀疑主义
优波迦遇见佛陀,听到佛陀宣告自己的觉醒,却只是摇头说"或许是吧"就走了。这一幕象征着真理在面对世俗眼光时的困境:即使最伟大的觉悟也可能被视为又一种声称或被轻易忽略。
在现代社会,怀疑精神虽然重要,但盲目的怀疑主义可能使我们错过真正的智慧。优波迦代表了我们中的那部分:遇到超越自己理解范围的智慧时,选择轻率否定而非谦卑探索。
五比丘的转变:从抵触到觉醒的历程
坚持与真理的力量
五比丘最初对佛陀充满怀疑,甚至约定不起身迎接。然而,佛陀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使他们忍不住违背约定。这象征着真理面对先入为主的观念时,需要一种坚定却不强迫的态度。
佛陀三次重申自己的觉醒,最终问五比丘:"你们以前有没有听过我这样说话?"这个提问天才地打破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它提醒我们:面对根深蒂固的观念,有时需要指出"这是新的视角"来创造开放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的智慧
佛陀教导五比丘的方式——"教导两位比丘法,让三位去乞食"——展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智慧。这种轮换确保了所有人都能接受教导,也能参与实际生活的维持。
这对现代教育有启示:真正的学习不应脱离生活实践,理论与应用需要平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更多"轮流乞食"的智慧——既深入学习,也回归生活实践。
五欲与解脱的道路:从束缚到自由的地图
欲望陷阱与自由之道
佛陀描述五欲如同猎人的陷阱,将修行者禁锢在苦难中。这个比喻今天依然有力:感官享乐、社交媒体、消费主义可能是现代版的"猎人陷阱",它们看似给予自由和快乐,实则创造新的束缚。
相比之下,佛陀详述的禅修次第展现了一条系统化的内在自由之路。从初禅到想受灭定,这不仅是古代修行地图,也是关于人类心识潜能的宝贵记录。它告诉我们:超越感官欲望的自由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使魔王失明"的深意
每个禅定境界都被描述为"使魔王失明"。这个象征性表达揭示了内在自由的本质:不是与外在"敌人"对抗,而是超越那些试图控制我们的内外力量的视线范围。
在现代语境中,"魔王"可以理解为任何限制我们自由的力量——无论是外在的社会压力和期望,还是内在的恐惧、贪婪和无明。真正的自由不是对抗这些力量,而是超越它们的影响范围,就像林中的鹿"不在猎人的范围内"。
结语:从个人觉醒到普世关怀
《圣求经》展现了一条从个人觉醒到普世关怀的转变轨迹。佛陀最初的犹豫和最终的决定传法之间的转变,象征着一个普遍真理:最高的觉醒必然包含对他人苦难的关怀。
这部经文邀请我们思考:真正的智慧不仅是为了个人解脱,也是为了照亮他人的道路。在追求个人成功和成就的现代社会,这一信息尤为重要。最终,如同佛陀所示,生命最深刻的满足来自于将个人觉醒转化为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在我们各自的"圣求"旅程中,这部经文提醒我们:真正的寻求不是追逐外在成就,而是觉察生老病死的局限,并寻找超越它们的智慧。而一旦找到这智慧,最崇高的行动不是隐居独享,而是如同佛陀一样,勇敢地"转法轮",为迷失在黑暗中的众生"击打甘露之鼓"。
在这个意义上,《圣求经》不只是一则古老的佛教叙事,它是关于人类觉醒和慈悲的永恒典范,对每个真诚寻求生命意义的人都具有深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