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菩萨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第3部分,解析(76)

【菩萨出家品】


"比丘们,这时毗婆尸王子对车夫说:'善友车夫啊,你把车驾回宫去吧。我就在这里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车夫答应说:'是的,殿下。'于是驾车回宫。而毗婆尸王子就在那里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


【大众随从出家品】


"比丘们,在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王子已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了。'听到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连毗婆尸王子都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比丘们,于是这八万四千人都剃除须发,披上袈裟,追随已出家的毗婆尸菩萨而出家。比丘们,毗婆尸菩萨与这群随从一起在乡村、城镇、国土、王城中游行。


 "比丘们,当毗婆尸菩萨独处静思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我这样与众多人在一起生活是不适当的,我应当独自远离人群而住。'于是后来毗婆尸菩萨独自远离人群而住,那八万四千出家人走另一条路,毗婆尸菩萨走另一条路。


【菩萨觉悟品】


"比丘们,当毗婆尸菩萨住下后,独处静思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这个世间真是苦啊,有生、老、死、离别和再生。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如何从这老死中解脱出来。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如何从这老死中解脱呢?'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老死才存在?什么是老死的条件?'比丘们,毗婆尸菩萨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生时才有老死,生是老死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生才存在?什么是生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有时才有生,有是生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有才存在?什么是有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取时才有有,取是有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取才存在?什么是取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爱时才有取,爱是取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爱才存在?什么是爱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受时才有爱,受是爱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受才存在?什么是受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触时才有受,触是受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触才存在?什么是触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六入时才有触,六入是触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六入才存在?什么是六入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名色时才有六入,名色是六入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名色才存在?什么是名色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识时才有名色,识是名色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时识才存在?什么是识的条件?'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名色时才有识,名色是识的条件。'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这识转回到名色为止,不再前进。就是以此而有生、老、死、离别、再生,也就是:缘名色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


"'集起,集起',比丘们,对于这些前所未闻的法,毗婆尸菩萨生起了眼、智、慧、明、光。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老死就不存在?什么灭时老死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生不存在时老死就不存在,生灭时老死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生就不存在?什么灭时生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有不存在时生就不存在,有灭时生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有就不存在?什么灭时有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取不存在时有就不存在,取灭时有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取就不存在?什么灭时取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爱不存在时取就不存在,爱灭时取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爱就不存在?什么灭时爱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受不存在时爱就不存在,受灭时爱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受就不存在?什么灭时受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触不存在时受就不存在,触灭时受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触就不存在?什么灭时触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六入不存在时触就不存在,六入灭时触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六入就不存在?什么灭时六入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名色不存在时六入就不存在,名色灭时六入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名色就不存在?什么灭时名色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识不存在时名色就不存在,识灭时名色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时识就不存在?什么灭时识灭?'经过如理思维,以智慧证悟:'名色不存在时识就不存在,名色灭时识灭。'


"比丘们,毗婆尸菩萨又想:'我已经找到了觉悟之道,即是:由名色灭则识灭,由识灭则名色灭,由名色灭则六入灭,由六入灭则触灭,由触灭则受灭,由受灭则爱灭,由爱灭则取灭,由取灭则有灭,由有灭则生灭,由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这整个苦蕴灭尽。'


"'灭尽,灭尽',比丘们,对于这些前所未闻的法,毗婆尸菩萨生起了眼、智、慧、明、光。


"比丘们,后来毗婆尸菩萨观察五取蕴的生灭:'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消失;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消失;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消失;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消失;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消失。'当他这样观察五取蕴的生灭时,不久他的心就从诸漏中解脱了。"


【第二诵品完】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典《毗婆尸经》详解


【菩萨出家品】


这一品描述毗婆尸王子决定放弃世俗生活,选择修行道路的关键时刻。


关键术语解释:

毗婆尸王子/佛: 佛教传统中记载的过去七佛中的第一位,据《长阿含经》等经典记载,他出现在九十一劫之前的远古时代。名字"毗婆尸"与"毗婆舍那"(观)有词源关联,意为"洞察"或"明察",表示具有透视事物本质的特殊智慧。根据佛教经典,过去七佛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最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释迦牟尼佛。

比丘: 指依照佛陀教法出家、持戒修行的男性僧侣。

剃除须发: 出家的第一步仪式,象征放弃世俗装饰和执着,开始清净生活。

袈裟: 佛教出家人所穿的染色法衣,颜色多为橙黄或赭红色,代表简朴和舍离世俗欲望。

从家出家: 放弃世俗家庭生活,包括亲情关系、财富地位等,转而追求解脱之道的行为。这在佛教传统中被视为追求解脱的重要一步。


【大众随从出家品】


本品记载了众多人受毗婆尸王子行为影响而集体出家的情景,以及菩萨后来选择独修的决定。


关键术语解释:

班都马蒂王城: 毗婆尸菩萨父亲统治的都城名称。

八万四千人: 佛经中常用的形容极多数量的表述,不应理解为精确数字,而是表示"众多"之意。

"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 表达民众认识到毗婆尸所发现的真理必定非同寻常,值得追随。

法与律: 指佛教的教义和戒律,构成佛教修行的两大支柱。

游行: 佛教修行者不定居一处,在各地托钵行化、弘法的生活方式。

独处静思: 独自寻找安静处所进行禅修,是佛教深入修行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洞察力。


【菩萨觉悟品】


这是经文的核心部分,详细记录了毗婆尸菩萨通过禅修发现并证悟"十二因缘"(缘起法)的过程,首先顺序探究苦的形成,然后逆序找出灭苦之道。


十二因缘详解


十二因缘(又称缘起法)是佛教最核心的教义之一,详细阐明了众生如何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以及苦难如何产生与熄灭的整个过程。


完整的十二因缘链


按照传统次序排列(从根本原因到最终结果):


1. 无明:对四圣谛的无知,对实相的错误认识。是轮回的根本原因。

2. 行:基于无明产生的意志活动和心理造作,形成业力。


3. 识:意识,分别认知的功能,投生时的结生识。


4. 名色:精神(名)和物质(色)现象的结合,构成个体的身心整体。


5. 六入:六种感官门户(眼、耳、鼻、舌、身、意),能接收外界信息。


6. 触:感官与对象的接触,是体验世界的基础。


7. 受:接触后产生的感受(乐、苦、不苦不乐)。


8. 爱:对愉悦感受的渴求,对痛苦的厌恶,形成贪爱和执着。


9. 取:更强烈的执着和抓取,坚固的执取态度。


10. 有:形成的业力状态,决定下一生的存在形式。


11. 生:出生,新生命的开始,进入特定生存形态。


12. 老死:衰老、死亡及伴随的忧愁、悲伤、痛苦。


三世两重因果解释


佛教传统中,十二因缘常被解释为跨越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两重因果关系:


过去世因:无明、行

现在世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现在世因:爱、取、有

未来世果:生、老死


识与名色的特殊关系


正如《大本经》中所述:"这识转回到名色为止,不再前进",意味着识与名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形成循环:识依赖名色而存在,名色也依赖识而存在。这表明生命现象是相互依存的网络,而非由单一永恒实体主导。


十二因缘的两种解读方式


1. 集起门(顺序):说明苦的形成过程,从无明到老死,解释轮回如何持续。


2. 还灭门(逆序):说明苦的止息过程,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展示解脱的可能性与道路。


十二因缘的修行意义


1. 揭示了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和渴爱,而非外在创造者


2. 表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不变的"我"


3. 指明了解脱的关键在于断除无明和渴爱


4. 体现了佛教的中道思想,既非宿命论也非偶然论


在实修中,通过深入观察这些因缘关系的运作,修行者能逐渐减弱乃至断除无明和渴爱,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十二因缘详解:


毗婆尸菩萨通过禅观发现的缘起环节(按发现顺序):


1. 老死: 衰老、死亡及伴随的悲伤痛苦。

2. 生: 出生,新生命的开始,轮回的具体表现。

3. 有: 存在状态,指导致再生的业力过程。

4. 取: 强烈的执着和抓取,对所爱之物的固执追求。

5. 爱: 渴爱,对感官享受的贪恋和执着。

6. 受: 感受,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愉悦、痛苦或中性体验。

7. 触: 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产生体验的基础。

8. 六入: 六种感官门户(眼、耳、鼻、舌、身、意)。

9. 名色: 精神(名)和物质(色)现象的结合,构成个体存在。

10. 识: 意识,分别认知的心理功能。


毗婆尸菩萨的思维顺序与传统的十二因缘顺序不同:


老死 ← 生 ← 有 ← 取 ← 爱 ← 受 ← 触 ← 六入 ← 名色 ← 识


这有几个重要原因:


1. 觉悟的实际过程:

经典记载的是菩萨实际觉悟的过程,而非后来系统化的教学方式

在真实的禅修探索中,修行者通常先直观"苦"(老死)这个明显的现象,然后自然地追寻其根源

这种从结果追溯原因的方法符合实际的探索逻辑


2. 不同的观察方法:

菩萨采用的是"逆观缘起",即从结果追溯原因

传统教导通常采用"顺观缘起",即从原因到结果

这两种方法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的缘起理解


3. 教学与发现的区别:

传统顺序(从无明到老死)更适合系统教学,清晰展示生命轮回的整个过程

菩萨的逆推顺序反映的是真实的发现过程,更适合实修和深入理解


4. 强调的突破点不同:

在这部经中,毗婆尸菩萨的关键突破是发现"识与名色"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一发现揭示了生命过程是相互依存的网络,而非简单的线性因果链

这种发现打破了寻找"第一因"的尝试,揭示了缘起的无始性


这种差异实际上丰富了佛法教导,显示了佛陀对缘起法的多角度理解,也为不同根器的人提供了不同的修行入手点。


特别概念解释:

"识转回到名色为止,不再前进": 指识与名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形成生命循环的核心环节。这一发现体现了佛教对现象相互依存性的深刻洞察。


如理思维: 符合真相、合乎因果的正确思考方式,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方法。


"眼、智、慧、明、光": 形容证悟状态下产生的五种认知能力,表示对真理的清晰透彻理解。


五取蕴: 构成人类存在的五种聚合:

  色: 物质形态,包括身体和物质世界

  受: 感受体验

  想: 概念认知和想法

  行: 意志活动和心理造作

  识: 意识和分别功能


诸漏: 导致轮回的心理污染,主要包括欲漏(感官欲望)、有漏(对存在的执着)和无明漏(对真相的无知)。


这段经文展现了佛教解脱之道的核心:通过深入观察和理解因果关系,认识到现象的缘起性质,从而找到解脱苦难的方法。毗婆尸菩萨通过了解十二因缘的生起和灭尽,最终实现了从烦恼中的彻底解脱。


人生旅程中的十二因缘:年龄阶段视角


1. 无明 出生前阶段

生命尚未开始


犹如投胎前的"无知"状态,对生命真相的根本无知。这是我们带着错误认识进入世界的起点,无法用年龄衡量,是生命前的"不觉察"状态。


2. 行 受孕过程(出生前)

命运的种子播下


如同受精和胚胎早期发展阶段,前世的业力与父母的基因、环境条件共同为新生命奠定基础。业力代表我们过去生命中的意志活动和有目的的行为。这些行为——无论是身体的、言语的还是心理的——会产生业力影响。就像农民播下不同种类的种子会结出不同的果实,

我们的善行、恶行和道德上中性的行为(如日常的走路、吃饭等既非善也非恶的行为)也会带来相应的果报,影响未来的投生。这些业力并非命中注定无法改变,而是为生命设定了初始条件和倾向,就如同河流既有其流向,又能随地形而改变。


这些"种子"虽未发芽,却已决定了生命的基本轨迹。


3. 识 胎儿期(受孕至出生:0-9个月)


"识"在此指的是"投生识"或"结生识"——佛陀在巴利文经典中描述的连接前世与今生的意识。当业力条件成熟时,这个识会进入母胎,开始新的生命旅程。


正如佛陀在经中所教导,这个识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因缘和合的相续流。它如同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传递了火焰却没有传递同一个实体。这个投生识与新生命的名色(心理与物质现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日后六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胎儿期不仅是身体发育的阶段,也是这个识与新生命相融的过程,确保了业果不失,维持了生命的相续性。


意识的最初形成

犹如胎儿在母体中逐渐发展的初始意识,开始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这是生命记忆的开始,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开始形成。


4. 名色 新生儿至婴儿期(0-1岁)

身心基础形成


如婴儿的身体器官(色)和最初的精神功能(名)逐渐发育完善。新生儿拥有了完整的身体结构和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但尚未能完全区分自己与世界。


5. 六入 婴幼儿期(1-3岁)

感官能力发展


犹如幼儿的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逐渐发育成熟。孩子开始通过这六个"门户"更清晰地感知世界,开始学习说话,理解简单概念。


6. 触 学前期(3-6岁)

广泛接触世界


如同学前儿童开始大量接触外部世界。上幼儿园,结交朋友,体验各种新事物,感官与外界对象频繁接触,形成丰富的经验。


7. 受 小学阶段(6-12岁)

情感体验成形


犹如小学生对不同经历产生明确的情感反应。开始清晰区分喜欢与不喜欢,形成对各种经验的情感评价,建立初步的价值判断。


8. 爱 青春期(12-18岁)

欲望与偏好强化


如同青少年期强烈的情感波动和偏好形成。青春期荷尔蒙变化,对特定人事物产生强烈情感依恋,出现明确的爱好、向往和厌恶。


9. 取 青年期(18-30岁)

积极追求目标


犹如大学生和职场新人积极追求理想。这个阶段努力获取学历、工作机会、伴侣关系,对自己渴望的对象展开强烈追求,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


10. 有 中年期(30-50岁)

确立生活模式


如同事业和家庭稳定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事业发展、家庭建立、社会角色确定,形成了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业力模式。


11. 生 中老年过渡期(50-65岁)

结果全面显现


犹如人生收获期,过去选择的结果开始全面显现。可能迎来事业巅峰或转型,子女成年独立,开始规划退休生活,面对新的人生阶段。


12. 老死 老年期(65岁以上)

衰退与终结


如同身体逐渐衰老,最终迎接死亡。伴随着健康下降、能力减退、亲友离世等痛苦体验,直到生命终结。


循环与解脱


这十二个环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即使在老年阶段,新的"无明"和"行"仍在形成,为当下和未来的生命循环埋下种子。


死亡并非终点,而是下一轮循环的开始。由于无明未断,我们带着累积的行为后果再次进入这个生死循环过程,就像电影放完后重新开始播放。


佛法指出,通过修行断除无明,认识生命真相,我们能够最终跳出这个生死轮回的循环,达到涅槃的究竟解脱境界。


正如古德所言:"了达生死根,超然物外身。"—— 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超越这个生命循环的根本原理,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冲动购物的十二因缘:从看到商品到后悔丢弃


让我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冲动购物"过程来解释十二因缘的运作:


1. 无明 消费认知的盲点

你对自己真实需求缺乏了解,误以为拥有新物品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不明白物质消费与幸福的真实关系。比如看到社交媒体上的潮流单品,认为"拥有它就会更快乐"。


2. 行 购物准备行为

基于这种错误认知,你开始浏览购物网站,或前往商场,为冲动消费创造条件。这些准备行为看似中性,却已经设定了消费的基本模式。


3. 识 商品的识别

在众多商品中,你的注意力被特定商品吸引,大脑开始处理与该商品相关的信息。就像你在逛街时,突然注意到橱窗里那双特别的鞋子。


4. 名色 商品概念形成

你的心智开始构建关于这件商品的完整概念——它的样子(色)和你对它的认知(名)。你不仅看到实体商品,还形成了"这是什么"以及"它对我意味着什么"的理解。


5. 六入 多感官体验

通过眼睛欣赏商品外观,用手触摸感受质地,可能闻到新品的气味,听到销售人员的描述,大脑(意根)想象拥有它的场景。六种感官全面参与评估这件商品。


6. 触 直接接触商品

你拿起商品试用,试穿衣服或鞋子,测试电子产品,这种直接接触加深了你与商品的联系。这就像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形成即时体验。


7. 受 试用的愉悦感

试用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受:"这件衣服穿在身上真好看","这个手机用起来真流畅"。这些正面感受强化了你对商品的兴趣。


8. 爱 购买欲望滋生

愉悦感受转化为强烈欲望:"我必须拥有它","没有它就感觉少了什么"。你开始想象拥有这件商品后的美好场景,对它产生执着。


9. 取 决定购买行动

欲望驱使你做出购买决定,拿出钱包或输入支付密码完成购买。你积极行动去"抓取"这个你认为会带来满足的对象,即使价格可能超出预算。


10. 有 消费习惯形成

单次冲动消费可能演变成稳定的消费模式:"每月都要买新衣服","新款手机一发布就换"。这种习惯形成了你的消费者身份认同,影响未来行为。


11. 生 购买后果显现

消费行为的结果开始显现:信用卡账单到来,存款减少,家里堆满不常用的物品。新的问题和责任随之产生,可能需要加班工作来支付账单。


12. 老死 物品贬值与丢弃

商品逐渐失去吸引力,新鲜感消退,可能出现损坏或过时,最终被闲置或丢弃。伴随着后悔、懊恼:"我为什么要买这个?"、"完全是浪费钱"等痛苦情绪。


循环的延续与打破


当下一次新商品出现,由于对前次经历的教训记忆模糊,再加上对物质带来幸福的持续错误认知(无明),整个过程又会重新开始,形成消费的轮回。


然而,如果能培养觉察力,认识到这种模式的本质,了解到真正的满足不来自外在物品,就可以打破这个循环。这就像修行中通过智慧断除无明,最终解脱轮回一样。


正如一位消费觉醒者说:"我不再是欲望的奴隶,而是需求的主人。"——这正是对无明的超越,消费世界中的小小涅槃。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毗婆尸佛的出家与觉悟故事


【菩萨出家品】


"各位僧人们,那时候毗婆尸王子对他的车夫说:'好朋友,请你把车驾回王宫吧。我要在这里剪掉头发和胡须,穿上出家人的袈裟,离开家庭生活去修行。'车夫回答说:'好的,殿下。'然后就驾车回宫去了。而毗婆尸王子就在那个地方剪掉了头发和胡须,穿上了袈裟,正式离开家庭生活去修行。


【大众随从出家品】


"各位僧人们,班都马蒂王城里有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王子已经剪掉头发和胡须,穿上了袈裟,离开家庭去修行了。'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想:'这肯定不是普通的教法和修行方式,肯定不是普通的出家。连毗婆尸王子都剪掉头发和胡须,穿上袈裟,离开家庭去修行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各位僧人们,于是这八万四千人也都剪掉了头发和胡须,穿上了袈裟,跟随已经出家的毗婆尸菩萨一起出家。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带着这群追随者一起在各个乡村、城镇、国家和王城中游行弘法。


"各位僧人们,当毗婆尸菩萨独自一人静静思考时,心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这样和这么多人一起生活并不合适,我应该独自离开人群去安住。'后来,毗婆尸菩萨就独自远离人群而住,那八万四千位出家人走他们自己的路,毗婆尸菩萨则走另一条路。


【菩萨觉悟品】


"各位僧人们,当毗婆尸菩萨住下来后,独自静静思考时,心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个世界真是充满痛苦啊,有出生、衰老、死亡、离别和再次出生的轮回。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如何从这衰老和死亡中解脱出来。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如何从这衰老和死亡中得到解脱呢?'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衰老和死亡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衰老和死亡的发生?'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出生存在时,才会有衰老和死亡。出生是导致衰老和死亡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出生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出生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有"(生命形成的状态)存在时,才会有出生。"有"是导致出生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有"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有"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执取存在时,才会有"有"。执取是导致"有"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执取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执取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渴爱存在时,才会有执取。渴爱是导致执取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渴爱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渴爱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感受存在时,才会有渴爱。感受是导致渴爱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感受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感受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接触存在时,才会有感受。接触是导致感受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接触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接触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六个感官入口存在时,才会有接触。六个感官入口是导致接触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六个感官入口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六个感官入口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精神和物质现象(名色)存在时,才会有六个感官入口。精神和物质现象是导致六个感官入口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精神和物质现象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精神和物质现象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意识存在时,才会有精神和物质现象。意识是导致精神和物质现象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存在的时候,意识才存在?是什么条件导致了意识的发生?'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只有当有精神和物质现象存在时,才会有意识。精神和物质现象是导致意识的条件。'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这个意识只到精神和物质现象为止就不再前进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才有出生、衰老、死亡、离别和再生,也就是说:因为有精神和物质现象才有意识,因为有意识才有精神和物质现象,因为有精神和物质现象才有六个感官入口,因为有六个感官入口才有接触,因为有接触才有感受,因为有感受才有渴爱,因为有渴爱才有执取,因为有执取才有"有",因为有"有"才有出生,因为有出生才有衰老、死亡、忧愁、悲伤、痛苦、忧虑和烦恼。这样整个痛苦的集合就产生了。'


"'这是痛苦的集起,这是痛苦的集起',各位僧人们,对于这些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真理,毗婆尸菩萨产生了见解之眼、智慧、理解、明晰和光明。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衰老和死亡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衰老和死亡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出生不存在时,衰老和死亡就不存在;当出生消失时,衰老和死亡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出生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出生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有"不存在时,出生就不存在;当"有"消失时,出生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有"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有"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执取不存在时,"有"就不存在;当执取消失时,"有"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执取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执取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渴爱不存在时,执取就不存在;当渴爱消失时,执取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渴爱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渴爱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感受不存在时,渴爱就不存在;当感受消失时,渴爱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感受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感受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接触不存在时,感受就不存在;当接触消失时,感受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接触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接触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六个感官入口不存在时,接触就不存在;当六个感官入口消失时,接触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六个感官入口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六个感官入口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精神和物质现象不存在时,六个感官入口就不存在;当精神和物质现象消失时,六个感官入口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精神和物质现象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精神和物质现象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意识不存在时,精神和物质现象就不存在;当意识消失时,精神和物质现象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什么不存在的时候,意识就不存在?什么消失时,意识也消失?'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用智慧证实了:'当精神和物质现象不存在时,意识就不存在;当精神和物质现象消失时,意识也消失。'


"各位僧人们,毗婆尸菩萨又想:'我已经找到了觉悟之道,那就是:当精神和物质现象消失时,意识也消失;当意识消失时,精神和物质现象也消失;当精神和物质现象消失时,六个感官入口也消失;当六个感官入口消失时,接触也消失;当接触消失时,感受也消失;当感受消失时,渴爱也消失;当渴爱消失时,执取也消失;当执取消失时,"有"也消失;当"有"消失时,出生也消失;当出生消失时,衰老、死亡、忧愁、悲伤、痛苦、忧虑和烦恼也都消失。这样整个痛苦的集合就完全消失了。'


"'痛苦的消灭,痛苦的消灭',各位僧人们,对于这些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真理,毗婆尸菩萨产生了见解之眼、智慧、理解、明晰和光明。


"各位僧人们,后来毗婆尸菩萨观察五种我们执着的集合(五取蕴)是如何产生和消失的:'这是物质形态,这是物质形态的产生,这是物质形态的消失;这是感受,这是感受的产生,这是感受的消失;这是想法,这是想法的产生,这是想法的消失;这是意志活动,这是意志活动的产生,这是意志活动的消失;这是意识,这是意识的产生,这是意识的消失。'当他这样观察这五种我们执着的集合如何产生和消失时,不久他的心就从各种烦恼和执着中完全解脱出来了。"


【第二诵品完】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觉悟之路:从王宫到菩提树下的智慧启示


一、舍弃与追随:真理的感召力


【菩萨出家品】与【大众随从出家品】的深层解析


毗婆尸王子的出家不是普通的人生选择,而是其生命历程的重大转折点。这位王子本可享尽人间荣华,却在某个关键时刻,对车夫说出那句改变命运的话:"善友车夫啊,你把车驾回宫去吧。我就在这里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


这简单的一幕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车夫代表世俗生活的引导者,而王子选择下车,象征着停止被习惯和欲望驱动的人生旅程。剃除须发不仅是外表的改变,更是对身份认同和世俗执着的彻底割舍。


更令人深思的是,王子的决定引发了八万四千人的追随。他们的思考极其朴素却又深刻:"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连毗婆尸王子都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这一现象揭示了真理的感召力——当一个人坚定地走向真理,他的行动会成为他人的明灯。一位王子的选择改变了八万四千人的人生方向,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觉醒都可能唤起无数人的共鸣。


二、独处的智慧:从群体到个体的必要过渡


毗婆尸菩萨在与众多追随者同行一段时间后,生起了独处的念头:"我这样与众多人在一起生活是不适当的,我应当独自远离人群而住。"


这一选择展现了修行路上的关键智慧:群体的能量虽然强大,但深刻的觉悟必须在独处中完成。真正的转化发生在内心深处,而非外在的随波逐流。毗婆尸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鲜少有人踏足的内在探索之路。


这对现代人是多么宝贵的启示!在社交媒体和集体认同主导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常常害怕独处,畏惧与主流分离。然而,真正的智慧往往诞生于那些敢于独自思考、勇于面对自己内心的人。


三、因缘的觉察:解开生命之谜的智慧钥匙


【菩萨觉悟品】的启示


毗婆尸菩萨在独处静思中,首先面对的是生命的根本困境:"这个世间真是苦啊,有生、老、死、离别和再生。"这不仅是对现象的观察,更是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种罕见的思维方法——系统性追根溯源。菩萨不满足于表象,而是不断追问:"什么存在时,这个现象才存在?什么是这个现象的条件?"这种思维模式揭示了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条件性存在的真相。


他的探索形成了十二因缘的完整链条:老死 ← 生 ← 有 ← 取 ← 爱 ← 受 ← 触 ← 六入 ← 名色 ← 识。


这一发现揭示了生命轮回的机制——意识与名色(精神与物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自我持续的循环系统。


更为卓越的是,毗婆尸菩萨不仅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还找到了解决之道。他逆向思考,探索每个环节的消除条件,最终发现了从轮回中解脱的方法。


这一思维过程向我们展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抗症状,而在于找到并消除根本原因。无论是个人烦恼还是社会问题,这种系统性思考都有着深远的应用价值。


四、五蕴的观照:从执着到解脱的转变


经文最后记载了毗婆尸菩萨如何观察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的生灭,最终使心从"诸漏"(各种烦恼和执着)中解脱。


这一观察方法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我们所执着的"自我"不过是五种聚合现象的组合,而这些现象都是不断生起和消失的。当我们真正看清这一点,"我"的幻觉就会瓦解,执着的根源就会消失。


五、现代人的觉醒之路:从经文到生活的智慧桥梁


这段经文虽源自古老传统,却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生活智慧:


1. 放下与重生:真正的转变始于放下旧的身份和执着,就像王子脱下华服,穿上袈裟。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需要放下某些社会期望和虚假身份,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2. 群体与独处的平衡:毗婆尸的故事提醒我们,跟随他人可以启发初步觉悟,但深度的转化需要独处和自我探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给自己足够的独处空间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3. 系统性思考:十二因缘的分析方法教导我们如何系统地理解问题根源。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我们是否能超越表面现象,追问"什么是条件",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4. 对无常的觉察:观察五蕴生灭的方法,帮助我们看清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这种觉察能帮助我们减少执着,更加从容地面对变化和失去。


结语:觉醒的邀请


毗婆尸菩萨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份觉醒的邀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王子",随时可能觉醒并踏上探索之旅;每个人也都有能力像菩萨那样,通过如理思维发现生命的真相。


正如经文所述,当毗婆尸观察到真相时,他生起了"眼、智、慧、明、光"——这五种智慧品质不是神秘的超能力,而是每个人都潜藏的觉知能力。


或许,阅读这段经文的你,已经踏上了自己的觉醒之旅。就像那八万四千追随者一样,你可能在问:"既然觉醒是可能的,我为什么不能呢?"


这个古老故事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不仅描述了一位菩萨的觉悟历程,更照亮了每个人内在已具备的觉醒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毗婆尸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补充:【菩萨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第3部分,解析(76)”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