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第4部分,解析(77)

【梵天请法品】


"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的众生来说,这缘起法是难见的。涅槃、一切有为的止息、一切执取的舍离、爱尽、离欲、寂灭这境界也是难见的。如果我说法而他们不能了解,那只会令我疲惫,令我困扰。'


"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心中浮现了这些前所未闻的偈颂:


'我所证得甚为难,现在不必为人说,


贪瞋所缠众生类,难悟此法甚深妙。


逆流而上微细法,深奥难见极精妙,


染着贪欲蒙蔽者,不能见此深妙法。'


比丘们,毗婆尸世尊思虑此事,心倾向于安住,不愿说法。


"比丘们,这时一位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世尊心中的想法,想到:'世间真要灭亡了,世间真要毁灭了,因为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的心倾向于安住,不愿说法。'比丘们,这位大梵天就如同壮士伸展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展的手臂那样快速地从梵天界消失,出现在毗婆尸世尊面前。比丘们,这位大梵天整理上衣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向毗婆尸世尊合掌,说道:'世尊,请说法!善逝,请说法!有些众生尘垢轻微,不闻法则会退失,他们能够了解法。'


"比丘们,那大梵天这么说后,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对他说:'梵天,我也曾想到:我应该说法。但我又想到: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的众生来说,这缘起法是难见的。涅槃、一切有为的止息、一切执取的舍离、爱尽、离欲、寂灭这境界也是难见的。如果我说法而他们不能了解,那只会令我疲惫,令我困扰。


梵天,我心中浮现了这些前所未闻的偈颂:


'我所证得甚为难,现在不必为人说,


贪瞋所缠众生类,难悟此法甚深妙。


逆流而上微细法,深奥难见极精妙,


染着贪欲蒙蔽者,不能见此深妙法。'


梵天,思虑此事,我的心倾向于安住,不愿说法。'"


"比丘们,那大梵天第二次...第三次对毗婆尸世尊说:'世尊,请说法!善逝,请说法!有些众生尘垢轻微,不闻法则会退失,他们能够了解法。'


"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了解了梵天的请求,由于对众生的慈悲,以佛眼观察世间。比丘们,毗婆尸世尊以佛眼观察世间时,看见有些众生尘垢轻微,有些众生尘垢深重,有些根器锐利,有些根器迟钝,有些容易教导,有些难以教导,有些能见到来世的过患,有些不能见到来世的过患。就像在青莲池、红莲池、白莲池中,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不出水面、沉在水下;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与水面齐平;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高出水面、不被水沾湿。同样地,比丘们,毗婆尸世尊以佛眼观察世间时,看见有些众生尘垢轻微,有些众生尘垢深重,有些根器锐利,有些根器迟钝,有些容易教导,有些难以教导,有些能见到来世的过患,有些不能见到来世的过患。


"比丘们,这时那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世尊心中的想法,便以偈颂对毗婆尸世尊说:


'如人立于山顶上,能见众生遍四方,


同样智者法所成,登上法殿普眼观。


无忧者观陷忧者,观察生死所缠缚。


起来!勇士战胜者,导师无债游世间,


世尊请为说妙法,将有知解此法者。'


"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以偈颂回答那大梵天说:


'为具慧者开甘露门,让有信者皆得解脱。


梵天,我因见害怒难说,殊胜妙法予人间。'


比丘们,那大梵天想到:'我已使毗婆尸世尊允许说法了。'于是礼敬毗婆尸世尊,右绕后就在那里消失了。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梵天请法品》详解


主要术语解释


人物称号

1. 比丘: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僧侣,原意为"乞士",既向人乞食养身,又向佛乞法养心。


2. 毗婆尸世尊: 过去七佛中的第一尊佛,据传出现于九十一劫之前。

   

3. 阿罗汉: 意为"应供",指断尽一切烦恼的圣者,值得接受世人供养。


4. 正等正觉: 佛陀十号之一,意为"正确平等的觉悟",表示佛陀具有完全、平等、正确,圆满的觉悟。


5. 善逝: 佛陀十号之一,意为"善于离去"或"已经很好地到达了彼岸"。


6. 大梵天: 佛教宇宙观中的高级天神,居住在色界初禅天的最高处。根据巴利文大藏经,大梵天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主宰者,被下界众生视为造物主和宇宙之主。在《初分别经》中,大梵天自称为"征服者,不被征服者,普见者,主宰者,创造者,化作者,最上者,支配者,过去未来之父"。但佛陀在经典中指出,大梵天并非永恒不变的存在,也受制于业力和轮回法则。


佛法描述

7. "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 描述佛法的八种特质:

甚深: 极其深奥

难见: 难以见到理解

难悟: 难以证悟

寂静: 平静安宁

殊胜: 殊特优越

超越寻思: 超越凡夫的思维和逻辑

微妙: 细腻精深

为智者所能知: 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理解


8. 缘起法: 佛教核心教义,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相互依存,无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9. 涅槃: 意为"熄灭",指熄灭一切烦恼和痛苦,超脱生死轮回的最高境界。


10. 一切有为的止息: "有为"指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止息"指这些有为法的平息、终止。


11. 一切执取的舍离: 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和抓取。


12. 爱尽: 断除贪爱。


13. 离欲: 远离欲望和执着。


14. 寂灭: 平静息灭的境界。


15. 逆流而上微细法: 佛法是逆着众生欲望和习气的洪流而上的,是非常微细精深的法。


众生状态描述

16. 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 描述众生的根本问题,对世间各种事物产生执着而不愿放下。


17. 尘垢轻微/深重: 指众生心中的烦恼和障碍的程度。


18. 根器锐利/迟钝: 指众生理解佛法的能力和潜质。


19. 莲花比喻: 用不同状态的莲花比喻众生的不同根机:

 沉在水下的莲花: 比喻尘垢深重的众生

 与水面齐平的莲花: 比喻中等根机的众生

 高出水面不被水沾湿的莲花: 比喻尘垢轻微、根器锐利的众生


特殊动作与境界

20. 佛眼观察世间: 佛陀的五眼之一,能够洞察一切众生的根机和因缘。


21. "整理上衣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古印度表示极度尊敬的礼仪动作。


22. "如同壮士伸展弯曲的手臂": 比喻大梵天往来的速度极快。


23. "为具慧者开甘露门": "甘露"比喻涅槃或佛法,"甘露门"即通往解脱的大门。


24. 右绕: 古印度表示尊敬的礼仪,以右侧身体朝向尊者,围绕尊者顺时针行走。


经文核心含义


《梵天请法品》展现了佛陀成道后面临的两难抉择:一方面佛法极其深奥,众生沉迷执著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出于慈悲,又希望救度众生。最终在梵天三次请法及观察到部分众生有慧根后,佛陀决定说法度众。


这个故事在佛教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强调了佛法的珍贵与深奥,也展现了佛陀的大慈悲心,以及说法度众需要考虑众生根器的教化原则。梵天请法的情节也象征着佛法的珍贵性,甚至连高位的梵天都要来恭敬请求。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梵天请法品》


"各位出家人,这时候毗婆尸佛(一位远古时代过去的佛陀)心里想:'我应该向大家讲解我悟到的道理了。'各位出家人,接着毗婆尸佛又想:'我悟到的这个真理太深奥了,很难看到,很难理解,它是平静的、特别的、超出普通人思考范围的、精细的,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但是世上的人们都喜欢抓住东西不放,执着于各种事物。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万物相互依存、没有永恒不变的这个道理很难看清。还有涅槃(烦恼止息的最高境界)、所有世间事物的平息、放下一切执着、断除贪爱、远离欲望、寂静的境界,这些也很难理解。如果我讲了,他们听不懂,只会让我白费力气,感到困扰。'


"各位出家人,这时毗婆尸佛心中自然出现了这些以前从未有过的诗句:


'我悟到的道理非常难,

现在不必对人们说,

被贪心和怨恨纠缠的人们,

很难理解这么深奥精妙的道理。

这种道理是逆着世间潮流而上的细微之法,

深奥难懂又极其精细,

那些被贪欲迷住眼睛的人,

看不见这深奥的妙法。'


各位出家人,毗婆尸佛想了想这些事,心里倾向于安静地独处,不想去讲法。


"各位出家人,这时一位大梵天(宇宙之主)知道了毗婆尸佛心里的想法,他想:'世界要完蛋了,世界要毁灭了,因为毗婆尸佛决定安静独处,不愿意讲法。'各位出家人,这位大梵天就像强壮的人伸直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直的手臂那样快速地从天界消失,出现在毗婆尸佛面前。各位出家人,这位大梵天整理好衣服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对毗婆尸佛说:'尊敬的佛陀,请讲法吧!已经成功修行的圣者,请讲法吧!有些人心里的污垢很少,如果听不到您讲法就会迷失方向,他们是能够理解的。'


"各位出家人,大梵天说完后,毗婆尸佛回答说:'梵天啊,我也曾想过要讲法。但我又想到:我悟到的这个真理太深奥了,很难看到,很难理解,它是平静的、特别的、超出普通人思考范围的、精细的,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但是世上的人们都喜欢抓住东西不放,执着于各种事物。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万物相互依存、没有永恒不变的这个道理很难看清。还有涅槃、所有世间事物的平息、放下一切执着、断除贪爱、远离欲望、寂静的境界,这些也很难理解。如果我讲了,他们听不懂,只会让我白费力气,感到困扰。


梵天啊,我心中自然出现了这些以前从未有过的诗句:


'我悟到的道理非常难,

现在不必对人们说,

被贪心和怨恨纠缠的人们,

很难理解这么深奥精妙的道理。

这种道理是逆着世间潮流而上的细微之法,

深奥难懂又极其精细,

那些被贪欲迷住眼睛的人,

看不见这深奥的妙法。'


梵天啊,想了想这些事,我的心倾向于安静地独处,不想去讲法。'"


"各位出家人,那位大梵天第二次...第三次对毗婆尸佛说:'尊敬的佛陀,请讲法吧!已经成功修行的圣者,请讲法吧!有些人心里的污垢很少,如果听不到您讲法就会迷失方向,他们是能够理解的。'


"各位出家人,这时毗婆尸佛理解了梵天的请求,因为慈悲众生,就用他特殊的眼睛(佛眼)观察世界。各位出家人,毗婆尸佛用佛眼观察世界时,看到有些人心里的污垢很少,有些人污垢很重;有些人悟性很好,有些人悟性很差;有些人容易教导,有些人难以教导;有些人能看到未来生命的危险,有些人看不到未来生命的危险。就像在蓝莲花池、红莲花池、白莲花池中,有些莲花生在水里但沉在水下;有些莲花生长到刚好与水面平齐;有些莲花已经高出水面,不被水沾湿。同样地,各位出家人,毗婆尸佛用佛眼观察世界时,看到人们有不同的情况。


"各位出家人,这时那位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佛心里的想法,就用诗句对毗婆尸佛说:


'就像人站在高山顶上,

能看到四面八方的众生,

同样地,智慧圆满的您,

站在法的宫殿上,用您的慧眼看一切。

您已没有忧愁,却看到陷在忧愁中的众生,

看到他们被生死轮回所束缚。

请起身吧!胜利的勇士!

无所亏欠的导师,请在世间游行教化!

尊敬的佛陀,请讲解美妙的法,

会有人能够理解的!'


"各位出家人,这时毗婆尸佛用诗句回答那位大梵天说:


'我已为有智慧的人打开了不死甘露的大门,

让有信心的人都能得到解脱。

梵天啊,因为我看到说法会遇到麻烦和反感,

所以现在决定向人间讲说这殊胜的妙法。'


各位出家人,那位大梵天心想:'我已经成功请求毗婆尸佛开始讲法了。'于是他恭敬地向毗婆尸佛行礼,右绕三圈后,就在那里消失了。"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梵天请法品》的智慧启迪:从沉默到说法的觉悟旅程


深层解析:真理与传递的永恒难题


《梵天请法品》讲述了毗婆尸佛成道后面临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困境:当一个人领悟了超越常规认知的真理时,是选择独享这份宁静,还是冒着被误解的风险,将之传递给尚未准备好的世界?


毗婆尸佛的内心挣扎映照着一切觉者的共同困境。他的犹豫并非源于吝啬或傲慢,而是来自对真理本质的清醒认识:"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这八个特质勾勒出佛法的本质—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彻底颠覆凡夫认知框架的体验。


当我们细读佛陀所描述的困境:"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不禁发人深省: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吗?我们习惯于抓取、占有、执着,而佛法却指向相反的方向—放下、舍离、止息。这种逆流而上的智慧,对习惯顺流而下的心灵而言,何其艰难!


莲花的隐喻:人类意识的分层地图


经文中的莲花比喻堪称佛教文学中最精妙的隐喻之一。毗婆尸佛以佛眼看见:


沉在水下的莲花—象征深陷欲望泥潭的众生

与水面齐平的莲花—象征处于觉醒边缘的众生

高出水面不被水沾湿的莲花—象征已准备好接受真理的众生


这不仅是对众生状态的描述,更是一幅人类意识发展的精确地图。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刻,都可能是不同状态的莲花。有时我们沉浸在欲望中看不见真相,有时我们徘徊在觉悟的边缘,有时我们的心灵已准备好接受更高的真理。


大梵天的请求:超越个人的责任


大梵天急切的请求:"世间真要灭亡了,世间真要毁灭了",并非夸张之词。若没有真理的传递,人类的精神世界确实会陷入黑暗。这一幕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洞见:觉悟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对世界的责任。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大梵天三次的请求。这种"三请"的模式在古代表示请求的诚恳与迫切。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象征着从犹豫到决定的心理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确认。


逆转的时刻:慈悲的力量


经文的转折点在于毗婆尸佛"由于对众生的慈悲,以佛眼观察世间"。正是这份对众生的慈悲,促使他超越个人的安住,向着分享真理的方向迈进。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永远伴随着慈悲,没有慈悲的智慧只是冰冷的知识;没有智慧的慈悲则可能是盲目的善良。


对现代人的启示:打破沉默的勇气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真理稀缺的时代,《梵天请法品》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1. 真理的传递需要勇气:面对可能的误解与拒绝,仍然选择分享自己的洞见,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慈悲。


2. 接受真理需要准备: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哪一种莲花。是深陷水下的,还是已经准备好接受真理的?


3. 个人觉醒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追求个人宁静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是每个觉醒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4. 循序渐进的教导智慧:毗婆尸佛最终选择说法,但他必然会根据众生的根器采取不同的教导方式,这提醒我们传播真理需要因材施教。


结语:超越沉默的智慧


《梵天请法品》不只是一则关于古代佛陀的故事,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个已经觉醒或寻求觉醒者的内心世界。在知识与真理的分享中,我们常常面临类似的困境:这真理是否太深奥?他人是否准备好了?我是否有责任打破沉默?


毗婆尸佛最终的决定——"为具慧者开甘露门,让有信者皆得解脱"——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拥有答案,而在于知道何时、如何分享这些答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获得洞见时,或许也该思考:这份洞见应该藏于心中,还是应该与世界分享?


如果说沉默是智者的特权,那么适时打破沉默则是觉者的慈悲。正如一朵高出水面的莲花,它既享受阳光的照耀,也为水下的莲花指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梵天请法品》不仅是佛教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一份给所有寻求觉醒者的邀请函——邀请我们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分享我们的光明。


“补充:【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第4部分,解析(77)”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