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第1部分,解析(81)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


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


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生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生,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生的事物。


什么是会衰老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衰老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衰老,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衰老的事物。


什么是会生病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生病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生病,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生病的事物。


什么是会死亡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死亡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死亡,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死亡的事物。


什么是会悲伤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带来悲伤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悲伤,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带来悲伤的事物。


什么是会污染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污染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被污染,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污染的事物。这就是非圣者的追求。"


"什么是圣者的追求呢?在这里,一个人虽然自己会生,但是看到生的过患,就去追求不生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老,但是看到老的过患,就去追求不老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病,但是看到病的过患,就去追求无病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死,但是看到死的过患,就去追求不死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悲伤,但是看到悲伤的过患,就去追求无悲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被污染,但是看到污染的过患,就去追求无污染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这就是圣者的追求。"


"比丘们,我在成佛之前,还是菩萨时,自己会生却追求会生的事物,自己会老却追求会老的事物,自己会病却追求会病的事物,自己会死却追求会死的事物,自己会悲伤却追求会悲伤的事物,自己会被污染却追求会被污染的事物。后来我想:'为什么我自己会生却追求会生的事物呢?为什么我自己会老、会病、会死、会悲伤、会被污染,却追求这些同样会老病死、会悲伤污染的事物呢?我应该去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悲伤、不污染的无上安稳涅槃。'"


"比丘们,后来我年纪还轻,头发乌黑,正值青春年少,虽然父母不愿意,痛哭流涕,但我还是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行。


3.2【向阿罗罗迦蓝学习】中部26经/圣求经)


出家后,为寻求善法和无上寂静之道,我去见了阿罗罗迦蓝,对他说:'迦蓝贤友,我想在你的法律中修行。'


迦蓝对我说:'贤者请住下吧,像你这样有智慧的人,不久就能亲身证得老师的境界。'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的教法。我不仅能够说法,而且能够说:'我知道、我见到。'


我想:'阿罗罗迦蓝不是仅凭信仰就说他证得这个法,他一定是真正知道和见到了这个法。'于是我去问他:'贤友,你说你证得的法是什么程度?'他说他证得无所有处定。


我想:'不只是迦蓝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不只是迦蓝有精进,我也有精进;不只是迦蓝有念,我也有念;不只是迦蓝有定,我也有定;不只是迦蓝有慧,我也有慧。我何不努力证得他所证得的法呢?'不久我就证得了那个境界。"


我去见迦蓝说:"贤友,你说你证得的法就是这些吗?"


他说:"是的,这就是我证得的法。"


我说:"我也证得了这些法。"


迦蓝说:"真是太好了!我们能遇见像您这样的同修真是幸运。我所证得的法,您也证得了;您所证得的法,我也证得了。我知道的,您也知道;您知道的,我也知道。我是什么样,您也是什么样;您是什么样,我也是什么样。来吧,我们一起带领这个团体吧。"这样,阿罗罗迦蓝虽是我的老师,却把我和他平等对待,给予我最高的尊敬。


但我想:"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槃,只能导向无所有处的投生。"于是我对这个法不满意,就离开了。


3.3【向乌达迦·罗摩子学习 】中部26经/圣求经)


我继续寻求无上寂静之道,去见了乌达迦·罗摩子。来到后,我对他说:"贤友,我想在你的法律中修行。"他说:"贤者请住下吧,像你这样有智慧的人,不久就能亲身证得老师的境界。"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的教法。我不仅能够说法,而且能说:"我知道、我见到。"


我想:"罗摩不是仅凭信仰就说他证得这个法,他一定是真正知道和见到了这个法。"于是我去问乌达迦:"罗摩说他证得的法是什么程度?"乌达迦说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想:"不只是罗摩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不只是罗摩有精进,我也有精进;不只是罗摩有念,我也有念;不只是罗摩有定,我也有定;不只是罗摩有慧,我也有慧。我何不努力证得他所证得的法呢?"不久我就证得了那个境界。


我去见乌达迦说:"贤友,罗摩说他证得的法就是这些吗?"


乌达迦说:"是的,这就是罗摩证得的法。"


我说:"我也证得了这些法。"


乌达迦说:"真是太好了!我们能遇见像您这样的同修真是幸运。罗摩所证得的法,您也证得了;您所证得的法,罗摩也证得了。罗摩知道的,您也知道;您知道的,罗摩也知道。罗摩是什么样,您也是什么样;您是什么样,罗摩也是什么样。来吧,请您来带领这个团体吧。"这样,乌达迦虽是我的同修,却把我放在老师的地位,给予我最高的尊敬。


但我想:"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槃,只能导向非想非非想处的投生。"于是我对这个法不满意,就离开了。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文解析:《两种追求经》


核心概念


"两种追求"

追求:指人生的目标方向和寻求的对象

圣者的追求:觉悟者的崇高追求,指向解脱

非圣者的追求:凡夫的世俗追求,导向轮回


"非圣者的追求"

这指未觉悟者追求有生老病死的世俗对象,这些追求只会导致更多痛苦。佛陀详细列举了:


1. 会生的事物:指一切有生之法,包括人际关系、财富等,它们都有"生起"的本质

2. 会衰老的事物:指一切会衰败、变质的对象

3. 会生病的事物:指一切会损坏、失调的对象

4. 会死亡的事物:指一切会灭亡、消失的对象

5. 会悲伤的事物:指一切会带来忧愁、悲伤的对象

6. 会污染的事物:指一切会染污心灵、产生烦恼的对象


"执着的对象"

指一切会引起贪爱、执取的事物,是痛苦的根源。经中列举的例子包括:

妻子儿女:代表亲情和家庭关系

奴仆婢女:代表权力和社会地位

牲畜(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代表财富和生活资源

金银:代表物质财富


"圣者的追求"

指已觉悟者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无常本质,转而追求解脱:


过患:指事物的过失、缺点、危害,觉悟者清晰看到这些

涅槃: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不生:超越出生和轮回

  不老:超越衰老

  不病:超越疾病

  不死:超越死亡

  不悲:超越忧愁

  不污染:超越烦恼染污

  无上:最高的,无可超越的

  安稳:安全、平和、稳固的


其他重要概念

比丘:佛教僧团中的男性出家修行者

菩萨:佛陀在成佛前的称谓,意为"觉悟有情"

袈裟:佛教僧人穿的染色法衣,象征朴素和出离


经文精神

这段经文阐明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追求这些事物只会带来痛苦。真正的智者应当认识到这一点,转而追求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佛陀以自身经历说明,他曾经也和凡人一样追求世俗事物,但后来觉悟到这些追求的无益,才决定出家寻求解脱之道。


这是佛教"四圣谛"思想的具体展现,特别强调了"苦"和"集"(痛苦及其原因),以及"灭"和"道"(痛苦的止息及其方法)。



《中部26经/圣求经》"向阿罗罗迦蓝学习"段落解析


关键词语解释


1. 善法

含义: 指有益于修行和解脱的教法,具有清净、善巧、有功德的特质

意义: 在佛教中,善法是导向离苦的必要修行内容


2. 无上寂静之道

含义: "无上"意为最高无比,"寂静"指内心烦恼的止息,"道"为通向目标的路径

意义: 指通向最高安宁境界(涅槃)的修行道路,是一切修行的终极目标


3. 阿罗罗迦蓝

佛陀成道前的第一位老师

当时印度著名的苦行者与禅修导师

教导"无所有处定"的成就者


4. 无所有处定

含义: 第七种禅定境界,属于无色界禅定中的第三层

修行方法: 超越"识无边处",专注于"无所有"的概念

特征: 心识达到极其微细的状态,体验"一无所有"的境界


无所有处定:解释


无所有处定是一种深度的禅修状态,用最简单的话来说:


这是一种心专注于"什么都没有"的禅定境界。


用日常例子理解


想象你正在体验:

一个完全空白的房间

一片漆黑中什么也看不见

绝对寂静中什么声音都听不到


在无所有处定中,修行者专注于"一无所有"的概念,直到心完全安住于这种"空无"的体验中。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无所有处"就是指心到达了一个"没有任何东西"的境界:

不再关注任何物质对象

不再关注无限的空间

不再关注无限的意识

只专注于"什么都没有"


简单比喻


如果把心比作电视:

普通状态 电视开着,播放各种节目

初级禅定 电视只播放一个平静的画面

更深禅定 电视屏幕变成纯蓝色背景

无所有处定 电视屏幕完全黑屏,但电源仍然开着


在修行中的位置


无所有处定是禅修的高级阶段,是修行者在:

超越了对物质世界的专注

超越了对无限空间的专注

超越了对无限意识的专注

后达到的境界


简单说:无所有处定就是心完全专注于"什么都不存在"的体验,达到一种极其微妙的宁静状态。


5. 五种修行素质

经文提到的"信心、精进、念、定、慧"是佛教修行的五种基本素质:

信心:对修行法门的坚定信念

精进: 持续不懈的修行努力

念: 对当下的清晰觉知

定: 心的专注与安住

慧: 智慧洞察的能力


6. 七种解脱特质

经文中"厌离、离欲、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槃"描述了解脱道的七个递进特质:

厌离: 对世间现象的厌倦

离欲: 断除贪爱

寂灭: 烦恼的止息

宁静: 内心的平静

证悟: 特殊的智慧体验

正觉: 完全的觉醒

涅槃: 最终的解脱境界


重要句子解析


1. "我不仅能够说法,而且能够说:'我知道、我见到'"

区分了理论知识与实修体验的不同

"知"与"见"指直接的证悟体验

强调佛教重视亲身实证而非纯理论学习


2. "不只是迦蓝有信心,我也有信心..."

体现佛陀对自身修行能力的自信

说明成功修行需要具备这五种基本素质

这段话后来成为佛教五根和五力教法的基础


3. "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槃,只能导向无所有处的投生"

佛陀对当时最高深禅定的批判性评价

指出即使是高深禅定也只能导致更好的轮回而非解脱

体现佛陀超越当时印度修行传统的智慧洞见


4. "阿罗罗迦蓝虽是我的老师,却把我和他平等对待"

显示佛陀非凡的修行天赋

反映古印度修行传统中尊重真才实学的态度

体现印度师徒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经文的核心意义


这段经文记录了佛陀修行道路上的重要历程,揭示了几个关键教义:


1. 修行需亲证: 佛教强调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直接体验真理


2. 批判精神: 佛陀不盲从当时的修行方法,而是通过亲身体验评判其有效性


3. 解脱标准: 确立了真正解脱必须超越轮回,而非仅获得更好的来世


4. 中道思想雏形: 佛陀不满足于当时印度最高深的禅定,显示了他对更圆满道路的追求


这段经历是佛陀从传统修行到创立佛教的重要转折点,表明他认识到即使最高深的禅定也不能解决生死问题,这促使他继续寻求更究竟的解脱之道。


《中部26经/圣求经》"向乌达迦·罗摩子学习"段落解析


关键词语解释


1. 乌达迦·罗摩子

原文: "去见了乌达迦·罗摩子"

含义: 佛陀成道前的第二位老师,是"罗摩"的儿子或弟子

地位: 继承罗摩的教法传统,教导当时印度最高深的禅定境界

历史意义: 在佛教史上是重要的前佛教修行传统代表人物


2. 非想非非想处定

含义: 第八种禅定境界,是无色界四定中的最高定境

特征: 处于极度微细的意识状态,既不能说有想也不能说无想

修行次第: 超越前七种禅定(四色界禅、三无色界定)所达到的最细微心境

地位: 在佛陀时代被视为印度瑜伽修行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非想非非想处定,解释: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一种特殊的冥想状态,想象一下:


这是什么感觉?


想象你几乎要睡着了,但还有一丝清醒:

你的思想变得非常、非常模糊

你几乎感觉不到自己在想什么

但你又没有完全失去意识

处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灰色地带


简单比喻


就像:

音量调到几乎听不见,但没完全静音

灯光调到最暗,但没完全关掉

水龙头关到只剩一滴一滴的水,但没完全关紧


为什么这个奇怪的名字?


"非想非非想"听起来很绕口,但其实就是说:

不完全有想法("非想")

也不完全没有想法("非非想")


日常例子


如果你曾经体验过:

麻醉开始起作用的那一刻

早上半梦半醒的状态

极度疲惫但还保持一点点意识


这些都有点类似,只是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一种主动达到并能稳定保持的状态。


简单说:这是心能达到的最微妙状态,几乎完全安静,只剩下一丝丝的意识,像蜡烛的最后一点微光。


3. 法律

原文: "我想在你的法律中修行"

含义: 修行的教法和戒律体系

意义: 不仅指理论教义,也包括具体修行方法和生活规范


4. 同修

原文: "乌达迦虽是我的同修"

含义: 共同修行清净梵行的法友

关系特点: 平等的修行伙伴关系,有别于师徒关系


重要句子解析


1. "我不仅能够说法,而且能说:'我知道、我见到'"

教义意义: 区分理论知识与亲证体验的根本差别

"知见": 佛教中指通过修行获得的直接智慧体验

修行原则: 强调实证修行高于理论学习,是佛教"如实知见"的基础


2. "罗摩不是仅凭信仰就说他证得这个法"

修行观: 反映佛陀对盲目信仰的超越,强调亲证实相的重要性

教义意义: 佛教重视亲身体验验证而非盲目信从

方法论: 体现佛教"自依止、法依止"的原则


3. "乌达迦虽是我的同修,却把我放在老师的地位"

情境: 与前段阿罗罗迦蓝的态度相似,但地位更高

意义: 显示佛陀在传统修行体系中的杰出表现

特点: 乌达迦不仅视佛陀为平等修行者,还推举他为团体领导者


4. "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槃,只能导向非想非非想处的投生"

批判性评价: 指出即使是最高禅定也只能带来殊胜的轮回果报

解脱标准: 确立了真正解脱必须超越一切有为法

"非想非非想处的投生": 指修行者死后会转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极长但仍在轮回中


经文核心意义


这段经文展现了佛陀求道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有几个关键意义:


1. 超越传统修行极限: 佛陀掌握了印度传统修行的最高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成为他后来发展完整解脱道的基础


2. 批判精神的体现: 佛陀不满足于世俗认可的最高成就,而是通过智慧分析其局限性


3. 解脱标准的确立: 经文明确指出真正的解脱必须完全超越轮回,而非仅仅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


4. 个人修行史的重要节点: 这段经历解释了为什么佛陀需要独自寻找新的修行方法,最终发现中道


5. 教法发展的历史背景: 通过这段经历,可以理解佛教如何在吸收印度传统禅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


这段经文也反映了佛陀"不盲从权威、重视实证、追求究竟"的精神,这成为后来佛教精神的重要特质。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圣求经》


第一部分:两种追求的区别


佛陀说:"各位僧人们,人的追求有两种:高尚的追求和不高尚的追求。


什么是不高尚的追求?


就是一个人自己会出生、变老、生病、死亡,却去追求那些同样会出生、变老、生病、死亡的东西;一个人自己会悲伤、会被污染,却去追求那些同样会带来悲伤和污染的东西。


哪些东西是会出生的?妻子、孩子、仆人、羊、鸡、猪、大象、马、牛、驴、金子、银子,这些都是会出生的东西。一个人自己会出生,却执着地追求这些同样会出生的东西。


哪些东西是会变老的?妻子、孩子、仆人、羊、鸡、猪、大象、马、牛、驴、金子、银子,这些都是会变老的东西。一个人自己会变老,却执着地追求这些同样会变老的东西。


哪些东西是会生病的?妻子、孩子、仆人、羊、鸡、猪、大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生病的东西。一个人自己会生病,却执着地追求这些同样会生病的东西。


哪些东西是会死亡的?妻子、孩子、仆人、羊、鸡、猪、大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死亡的东西。一个人自己会死亡,却执着地追求这些同样会死亡的东西。


哪些东西是会带来悲伤的?妻子、孩子、仆人、羊、鸡、猪、大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带来悲伤的东西。一个人自己会悲伤,却执着地追求这些同样会带来悲伤的东西。


哪些东西是会污染的?妻子、孩子、仆人、羊、鸡、猪、大象、马、牛、驴、金子、银子,这些都是会污染的东西。一个人自己会被污染,却执着地追求这些同样会污染的东西。这就是不高尚的追求。"


什么是高尚的追求?


"一个人虽然自己会出生,但看到出生的缺点后,就去追求不会出生的、最好的、安稳的涅槃;


虽然自己会变老,但看到变老的缺点后,就去追求不会变老的、最好的、安稳的涅槃;


虽然自己会生病,但看到生病的缺点后,就去追求不会生病的、最好的、安稳的涅槃;


虽然自己会死亡,但看到死亡的缺点后,就去追求不会死亡的、最好的、安稳的涅槃;


虽然自己会悲伤,但看到悲伤的缺点后,就去追求没有悲伤的、最好的、安稳的涅槃;


虽然自己会被污染,但看到污染的缺点后,就去追求没有污染的、最好的、安稳的涅槃。这就是高尚的追求。"


第二部分:佛陀的个人经历


"僧人们,在我成佛之前,还是菩萨时,我也像普通人一样,自己会出生却追求会出生的东西,自己会变老却追求会变老的东西,自己会生病却追求会生病的东西,自己会死亡却追求会死亡的东西,自己会悲伤却追求会悲伤的东西,自己会被污染却追求会被污染的东西。


后来我想:'为什么我自己会出生却追求会出生的东西呢?为什么我自己会变老、会生病、会死亡、会悲伤、会被污染,却追求这些同样会变老生病死亡、会悲伤污染的东西呢?我应该去寻找不会出生、不会变老、不会生病、不会死亡、不会悲伤、不会污染的最好的安稳涅槃。'"


"后来,我年纪还小,头发乌黑,正值青春年华,虽然父母不同意,伤心哭泣,但我还是剃掉头发和胡须,穿上出家人的衣服,离家去修行。


第三部分:向两位老师学习


向第一位老师学习


出家后,为了寻找好的修行方法和最高的宁静之道,我去见了阿罗罗迦蓝,对他说:'迦蓝朋友,我想在你的教法中修行。'


迦蓝对我说:'请留下来吧,像你这样聪明的人,很快就能亲自达到老师的境界。'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的全部教法。我不仅能够讲解这些教法,而且能够说:'我亲自知道、亲自看到了这些教法。'


我想:'阿罗罗迦蓝不是只靠信仰就说他达到了这个境界,他一定是真正知道和看到了这个法。'于是我去问他:'朋友,你说你达到的境界是什么程度?'他说他达到了'无所有处定'(一种很深的禅定)。


我想:'不只是迦蓝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不只是迦蓝有努力,我也有努力;不只是迦蓝有专注力,我也有专注力;不只是迦蓝有禅定,我也有禅定;不只是迦蓝有智慧,我也有智慧。我为什么不也努力达到他所达到的境界呢?'不久我就达到了那个境界。"


我去见迦蓝说:"朋友,你说你达到的境界就是这些吗?"


他说:"是的,这就是我达到的境界。"


我说:"我也达到了这些境界。"


迦蓝说:"太好了!我们能遇见像您这样的同修真是幸运。我所达到的境界,您也达到了;您所达到的境界,我也达到了。我知道的,您也知道;您知道的,我也知道。我是什么样,您也是什么样;您是什么样,我也是什么样。来吧,我们一起带领这个修行团体吧。"这样,阿罗罗迦蓝虽然是我的老师,却把我和他平等看待,给我最高的尊敬。


但我想:"这个修行方法不能带来厌倦世间、远离欲望、平静、宁静、觉悟、正确的智慧、涅槃,它只能让人死后投生到'无所有处'天界。"于是我对这个修行方法不满意,就离开了。


向第二位老师学习


我继续寻找最高的宁静之道,去见了乌达迦·罗摩子。见到后,我对他说:"朋友,我想在你的教法中修行。"他说:"请留下来吧,像你这样聪明的人,很快就能亲自达到老师的境界。"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的全部教法。我不仅能够讲解这些教法,而且能够说:"我亲自知道、亲自看到了这些教法。"


我想:"罗摩不是只靠信仰就说他达到了这个境界,他一定是真正知道和看到了这个法。"于是我去问乌达迦:"罗摩说他达到的境界是什么程度?"乌达迦说他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一种更深的禅定,几乎没有任何想法但又不完全没有想法的状态)。


我想:"不只是罗摩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不只是罗摩有努力,我也有努力;不只是罗摩有专注力,我也有专注力;不只是罗摩有禅定,我也有禅定;不只是罗摩有智慧,我也有智慧。我为什么不也努力达到他所达到的境界呢?"不久我就达到了那个境界。


我去见乌达迦说:"朋友,罗摩说他达到的境界就是这些吗?"


乌达迦说:"是的,这就是罗摩达到的境界。"


我说:"我也达到了这些境界。"


乌达迦说:"太好了!我们能遇见像您这样的同修真是幸运。罗摩所达到的境界,您也达到了;您所达到的境界,罗摩也达到了。罗摩知道的,您也知道;您知道的,罗摩也知道。罗摩是什么样,您也是什么样;您是什么样,罗摩也是什么样。来吧,请您来带领这个修行团体吧。"这样,乌达迦虽然和我一样是学生,却把我抬到老师的位置,给我最高的尊敬。


但我想:"这个修行方法不能带来厌倦世间、远离欲望、平静、宁静、觉悟、正确的智慧、涅槃,它只能让人死后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界。"于是我对这个修行方法不满意,就离开了。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圣者与凡夫的两种追求


一、解析


《圣求经》是佛教经典中部经典的第26经,记录了佛陀对"圣求"与"非圣求"的深刻教导,以及他个人求道历程的真实记述。这段经文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圣求与非圣求的根本区别


佛陀首先区分了两种根本不同的追求方式:

非圣者的追求:自身受制于生老病死、悲伤污染,却仍执着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妻子儿女、财物、地位等)。这是一种本质上的矛盾,如同溺水者抓住同样在沉沦的物体。

圣者的追求:虽然自身受制于生老病死,但能够看清这一现实的过患,进而寻求超越这些限制的无上安稳涅槃。这是一种觉醒的智慧,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寻求根本解决。


2. 佛陀向阿罗罗迦蓝学习


佛陀描述了自己寻师问道的历程,先拜访了当时著名的修行导师阿罗罗迦蓝:

迅速掌握了导师的教法,证得"无所有处定"的高深禅定境界

虽获得导师的高度认可,但佛陀洞察到这种境界未能解决生死根本问题

带着内心的不满足继续前行,表现出对真理不妥协的追求


3. 佛陀向乌达迦·罗摩子学习


接着佛陀拜访了另一位大师乌达迦·罗摩子:

迅速证得更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境界

获得了超越老师的认可,被邀请领导整个团体

再次意识到这仍非究竟解脱,决定离开继续寻求


二、深刻启示


1. 对"追求"本质的反思


这段经文揭示了人类追求的根本悖论:我们常常追求与我们自身具有相同本质的事物,却期望从中获得永恒的满足。这就像在流沙中建造城堡,或期望从会枯萎的花朵中获得永恒的芬芳。佛陀指出,智慧始于认识到这种追求方式的根本矛盾。


2. 超越成就的勇气


佛陀虽然达到了当时印度最高的修行境界,却不满足于此。这种超越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而继续前行的勇气,展示了真正求道者的品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满足于相对的成功,而忘记追问更根本的问题。


3. 批判思考的重要性


佛陀不盲从权威,而是亲身实践并检验每种教法。他以"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槃"为标准,衡量所学的价值。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


4. 人生方向的选择


经文揭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条是顺着欲望之流,追求更多的获取和占有;另一条是逆流而上,寻求超越生死、真正的自由。每个人都面临着类似的选择,虽然形式各异,但本质相同。


三、现代意义的思考


在当今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普遍的时代,这段经文的教导尤为珍贵:


当我们忙于追逐财富、名声、关系和地位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些追求对象与我们自身一样,都受制于无常的规律?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生活亮点、攀比物质成就时,我们是否陷入了"非圣求"的漩涡?


经文中佛陀不满足于高深禅定的态度,也启示我们在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之外,应当思考更根本的问题:我们的追求是否解决了生命的根本困境?我们的努力是否只是在无常的河流中筑起转瞬即逝的沙堡?


无论是古代的修行者还是现代的追梦人,我们都面临着相同的抉择:是追求会朽坏的事物,还是寻求那不朽的真理。《圣求经》以其深邃的智慧,照亮了这条选择之路,邀请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方向与意义。


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佛陀的教导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更多,而在于超越对拥有的执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更多,而在于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能做更多,而在于不被欲望所驱使。这或许正是这段古老经文对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


“补充: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第1部分,解析(81)”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