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相应部14相应34经 一向苦经(白话佛经)解说
在舍卫城住......[略]..."诸比丘,如果地界是一向苦的,被苦所随逐,被苦所侵入,而不被乐所侵入,众生就不会对地界产生贪着。诸比丘,正是因为地界是乐的,被乐所随逐,被乐所侵入,而不被苦所侵入,所以众生对地界产生贪着。"
"诸比丘,如果水界......[略]......如果火界......[略]......诸比丘,如果风界是一向苦的,被苦所随逐,被苦所侵入,而不被乐所侵入,众生就不会对风界产生贪着。诸比丘,正是因为风界是乐的,被乐所随逐,被乐所侵入,而不被苦所侵入,所以众生对风界产生贪着。"
"诸比丘,如果地界是一向乐的,被乐所随逐,被乐所侵入,而不被苦所侵入,众生就不会对地界生起厌离。诸比丘,正是因为地界是苦的,被苦所随逐,被苦所侵入,而不被乐所侵入,所以众生对地界生起厌离。"
"诸比丘,如果水界......[略]......如果火界......[略]......诸比丘,如果风界是一向乐的,被乐所随逐,被乐所侵入,而不被苦所侵入,众生就不会对风界生起厌离。诸比丘,正是因为风界是苦的,被苦所随逐,被苦所侵入,而不被乐所侵入,所以众生对风界生起厌离。"
第五经终。
[译注说明]
- "一向苦"指纯粹的痛苦,没有任何快乐
- "一向乐"指纯粹的快乐,没有任何痛苦
- "随逐"指跟随,伴随
- "侵入"指渗透,进入
- 本经说明众生对四大元素的贪着和厌离,都是由于其中苦乐的交织而产生
让我来深入解析这篇蕴含深刻智慧的经文:
1. 人性与苦乐的辩证关系
这篇经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性真理:
- 如果事物纯粹是苦的,我们不会贪恋
- 如果事物纯粹是乐的,我们不会厌离
- 正是因为苦乐交织,才导致我们在贪着与厌离之间徘徊
2. 四大元素的启示
通过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说明了物质世界的本质:
以地界为例:
- 舒适的住所带来安乐,让我们贪恋
- 地震、山崩带来痛苦,让我们恐惧
- 这种苦乐交织构成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其他元素同理:
- 水界:既能解渴,也能成灾
- 火界:既能取暖,也能灼伤
- 风界:既能清爽,也能摧毁
3. 深层心理分析
经文揭示了人类心理的运作机制:
贪着的形成:
- 我们总是被事物的乐面所吸引
- 乐的体验让我们产生依恋
- 这种依恋进而形成执著
厌离的产生:
- 痛苦的经历让我们想要远离
- 苦的体验促使我们寻求改变
- 这种厌离推动我们寻求解脱
4. 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这个道理尤为重要:
对待物质:
- 不要被表面的快乐迷惑
- 认识到一切享受都有其代价
- 保持适度平衡的生活态度
对待欲望:
- 了解欲望满足带来的暂时快乐
- 认识到欲望无止境带来的痛苦
- 学会控制而不是被控制
5. 修行的智慧
这篇经文为修行者提供了重要指引:
觉察的智慧:
- 认识到世间没有纯粹的快乐
- 也没有永恒的痛苦
- 一切都是相互依存,流动变化的
平衡的智慧:
- 不过分追求快乐
- 不过分恐惧痛苦
- 保持中道的生活态度
6. 生活的实践启示
如何将这种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面对欲望时:
- 认识其带来的短暂快乐
- 觉察其潜藏的痛苦
- 保持清醒的判断
面对困境时:
- 接受苦乐交织的现实
- 不陷入极端的情绪
- 保持内心的平静
这篇经文最终告诉我们:
1. 生活中没有纯粹的快乐,也没有永恒的痛苦
2.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超越贪着与厌离
3. 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平衡,不被外境所转
4. 解脱之道在于如实知见事物的本质
这种智慧能帮助我们:
- 摆脱情绪的困扰
- 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 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
经文揭示的这种深刻智慧,对于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获得真正的快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以更加清醒和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