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2部分,解析(142)
【如来最后的教诲:】
然后,世尊对阿难说:"阿难,你们可能会这样想:'导师的教法已经结束了,我们没有导师了。'但是,阿难,不应该这样想。我为你们所说的法和律,在我般涅槃后就是你们的导师。阿难,现在比丘们互相以'贤友'相称,但在我般涅槃后不应该这样。年长的比丘应该称呼年轻的比丘的名字或姓氏,或称'贤友';年轻的比丘应该称呼年长的比丘为'大德'或'尊者'。阿难,如果僧团愿意,我般涅槃后可以废除细小戒。阿难,要对车匿比丘实行梵罚。"
阿难问:"世尊,什么是梵罚?"
"阿难,让车匿比丘说什么就说什么,比丘们不要和他说话,不要教导他,不要劝告他。"
然后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如果你们中任何一位对佛、法、僧、道或修行方法有疑惑或犹豫,现在就问吧。不要以后后悔说:'导师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能当面请教。'"
说完这话,比丘们都保持沉默。
世尊第二次、第三次重复说这话,比丘们仍然保持沉默。
于是世尊对比丘们说:"也许你们因为对导师的敬重而不敢问。那就让朋友对朋友说吧。"
说完这话,比丘们还是保持沉默。
这时,阿难对世尊说:"世尊,真是不可思议!世尊,真是稀有!我深信这个比丘僧团中没有一个比丘对佛、法、僧、道或修行方法有疑惑或犹豫。"
世尊说:"阿难,你是出于信心这样说,但如来知道在这个比丘僧团中确实没有一个比丘对佛、法、僧、道或修行方法有疑惑或犹豫。阿难,在这五百位比丘中,最后一位也已经是预流果者,不堕恶趣,必定证悟。"
然后世尊对比丘们说:"现在,比丘们,我告诉你们: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你们要精进不懈!"
这是如来最后的言教。
【入灭的过程:】
然后世尊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后进入二禅,从二禅出来后进入三禅,从三禅出来后进入四禅。从四禅出来后,进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来后,进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来后,进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来后,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出来后,进入想受灭定。
这时阿难对阿那律尊者说:"阿那律尊者,世尊已经般涅槃了吗?"
阿那律回答说:"不,阿难贤友,世尊还没有般涅槃,他是入了想受灭定。"
然后世尊从想受灭定出来,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出来,进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来,进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来,进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来,进入四禅,从四禅出来,进入三禅,从三禅出来,进入二禅,从二禅出来,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又进入二禅,从二禅出来,进入三禅,从三禅出来,进入四禅。从四禅出来后,世尊立即般涅槃。
世尊般涅槃时,大地震动,令人恐惧,令人毛骨悚然。天鼓自鸣。世尊般涅槃时,梵天王说偈:
"世间一切生命,
终将舍弃身躯,
如此无与伦比的导师,
具足十力的如来、正觉者,
已入般涅槃。"
世尊般涅槃时,帝释天王说偈: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已还灭,
寂灭为乐。"
世尊般涅槃时,阿那律尊者说偈:
"心境安住的圣者,
已无呼吸往来,
不为动摇的牟尼,
安住于寂静中圆寂。
以不退却的心,
忍受着痛苦,
如灯火熄灭般,
他的心得到解脱。"
世尊般涅槃时,阿难尊者说偈:
"那是多么可怕的时刻,
那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
具足一切殊胜相好的正觉者,
进入般涅槃。"
世尊般涅槃时,那些还未离欲的比丘,有的举手哭泣,有的扑倒在地,辗转反侧,说:"世尊太快般涅槃了!善逝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慧眼太快隐没了!"而那些已经离欲的比丘,则保持正念与觉知,忍受着说:"诸行无常,这怎么可能不如此呢?"
阿那律尊者对比丘们说:"够了,贤友们,不要悲伤,不要哀叹。世尊不是早就告诉过我们:'一切可爱、可意的事物都会有离别、分散、变异'吗?贤友们,怎么可能得到'已生、已有、有为、必坏之法,愿它不要毁坏'这样的事呢?这是不可能的。贤友们,天神们在抱怨呢。"
比丘们问:"尊者阿那律,天神们是什么样的心境?"
"阿难贤友,有些在空中的天神,执着地想,散乱着头发哭泣,举起双臂哭泣,扑倒在地,辗转反侧,说:'世尊太快般涅槃了!善逝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慧眼太快隐没了!'
有些在地上的天神,执着地想,也是散乱着头发哭泣,举起双臂哭泣,扑倒在地,辗转反侧,说:'世尊太快般涅槃了!善逝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慧眼太快隐没了!'
但那些已离欲的天神,他们保持正念与觉知,忍受着说:'诸行无常,这怎么可能不如此呢?'"
阿那律尊者和阿难尊者以法谈度过了余下的夜晚。
然后阿那律尊者对阿难说:"去吧,阿难贤友,进入拘尸那罗城,告诉末罗族人:'婆塞德们,世尊已经般涅槃了,现在是你们认为适当的时候了。'"
阿难回答说:"是的,尊者。"于是在清晨时分,他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衣,带着一位比丘进入拘尸那罗城。
那时,拘尸那罗的末罗人正在集会堂集会处理事务。阿难走到集会堂,告诉末罗人说:"诸位婆塞德,世尊已经般涅槃了,现在你们认为是时候了。"
末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末罗子、末罗媳妇、末罗妻子们都悲痛欲绝,有的散乱头发哭泣,举臂哭泣,扑倒在地,翻滚哭泣说:"世尊太快般涅槃了,善逝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慧眼太快消失了。"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文详细解释
如来最后的教诲部分
1. 世尊:佛陀的尊称之一,意为"受世间尊敬的人",表达对佛陀的崇敬。
2. 阿难:佛陀的堂弟和侍者,以多闻第一著称,负责记忆和传诵佛陀的教诲。
3. 法和律:"法"指佛陀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律"指戒律和僧团规范。佛陀指出在他去世后,这些教法将成为僧团的指导,强调依法不依人的原则。
4. 贤友/大德/尊者:这些是僧团中比丘互相称呼的敬语,反映基于修行年资的相互尊重和礼仪。"贤友"是佛陀在世时比丘们普遍使用的互称,佛陀涅槃后则规定年长比丘对年轻比丘可称其名字、姓氏或"贤友";年轻比丘则应称呼年长比丘为"大德"或"尊者",表示对长老的敬意。这种称谓安排不是建立严格等级制度,而是确立和谐的僧团秩序,体现对修行资历的尊重,同时维护僧团的和合精神。这是佛陀遗教中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
5. 细小戒:根据巴利文大藏经记载,特别是《律藏·小品》中的记述,佛陀确实在临终前表示,僧团如果愿意,可以在他涅槃后废除细小戒。然而,在第一次结集时,当长老摩诃迦叶提出这个问题时,发现没有人曾向佛陀询问具体哪些戒律属于"细小戒"。僧团中出现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除四波罗夷外的都是,有人则认为除四波罗夷与十三僧残外的才是。由于无法确定佛陀的本意,同时担心如果废除任何戒律会被外界批评"佛陀刚涅槃弟子就开始放弃教导",最终摩诃迦叶主持的结集决定保留所有戒律不变。这一决定对后世佛教戒律的严谨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利文大藏经中的四波罗夷与十三僧残解释
比丘四波罗夷
淫戒。不得行淫。
盗戒。不得不与取。
杀人戒。不得杀害人命。
大妄语戒。不得未证言证,自称上人。
比丘尼八波罗夷
淫戒。不得行淫。
盗戒。不得不与取。
杀人戒。不得杀害人命。
大妄语戒。不得未证言证,自称上人。
共染心男子触摩戒。不得以淫心触摸男子。
八事戒。不得违反八事成重戒,即:受捉手、受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屏处共语、屏处共行、为乐身相倚、共期行淫。
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覆藏戒。不得为犯波罗夷罪的比丘尼覆藏不报。
随顺被举比丘戒。不得声援、顺从被举告的犯戒比丘。
佛教重戒解释
比丘四波罗夷(最重戒律,违反则失去僧人身份)
1. 淫戒:禁止任何性行为
2. 盗戒:禁止偷窃(价值达五摩沙迦以上)
五摩沙迦简释
定义:古印度的货币单位,"五摩沙迦"指五个基本货币单位的价值。
戒律意义:佛教判定偷盗是否构成重罪(波罗夷)的标准线。
现代等价:
相当于普通工人3-5天工资
约等于现代人民币150-300元左右,美元20-40美元,日元2500-5000日元
或一件普通衣物的价格
犯戒标准:偷窃达到或超过这个价值的物品,比丘将被逐出僧团。
3. 杀人戒:禁止杀害任何人
4. 大妄语戒:禁止谎称自己有神通或证得高深境界
比丘尼八波罗夷(比丘尼的最重戒律)
除了以上四条外,比丘尼还须遵守:
5. 触摸戒:禁止以淫心触摸男子
6. 八事戒:禁止八种可能导致性行为的行为:
允许男子捉手、捉衣
与男子在隐蔽处共处、共立、共语、共行
身体依靠男子
与男子约定行淫
7. 覆藏戒:禁止包庇犯重罪的其他比丘尼
8. 随顺戒:禁止支持被举报的违戒比丘
十三比丘僧残
1.故出精戒。不得手淫出精。
2.摩触女人戒。不得摩触女人。
3.与女人粗语戒(粗恶语戒)。不得与女人说淫荡的粗语。
4.向女人叹身索供戒。不得勾引女人以身行淫。
5.媒人戒。不得充当男女关系的媒人。
6.过量房戒(无主房戒)。不得在不适宜的地基上自建过于广大的房屋。
7.有主僧不处分房戒(有主房戒)。不得向施主索取无必要的、过于广大的房屋。
8.无根重罪谤他戒(无根谤戒)。不得无据诽谤。
9.假根谤戒。不得谣言诽谤。
10破僧违谏戒。不得因僧人犯戒而破和合僧,且不受劝谏。
11.助破僧违谏戒。不得帮助犯戒僧人破和合僧,且不受劝谏。
12.污家摈谤违僧谏戒。不得回赠施主,破平等施,致使白衣有怨驱逐僧团;且不受劝谏。
13.恶性拒僧违谏戒。不得以自高心恶意拒绝僧团的忠告,且不受劝谏。
十七比丘尼僧残
1.媒人戒
2.无根重罪谤他戒
3.假根谤戒
4.言人戒
5.度贼女戒
6.界外辄解三举戒
7.四独戒
8.受漏心男食戒
9.劝受染心男子衣食戒
10.破僧违谏戒
11.助破僧违谏戒
12.污家摈谤违谏戒
13.恶性拒僧违谏戒
14.习近住违谏戒
15.谤僧劝习近住违谏戒
16.嗔心舍三宝违僧三谏戒
17.发起四诤谤僧违谏戒
比丘尼十七僧残戒解释
1. 媒人戒:禁止做男女关系的撮合人
2. 无根谤戒:禁止无证据诬告他人犯重罪
3. 假根谤戒:禁止用假证据诬告他人
4. 言人戒:禁止挑拨离间引起争端
5. 度贼女戒:禁止让犯法在逃的女子出家
6. 界外解举戒:禁止在规定区域外私自解除对犯戒尼的处罚
7. 四独戒:禁止独自行走、独宿、独渡河、独入村
8. 受漏心男食戒:禁止接受怀有淫意男子的食物
9. 劝受染心男供戒:禁止劝人接受有淫意男子的供养
10. 破僧戒:禁止破坏僧团和合且拒绝劝告
11. 助破僧戒:禁止帮助破坏僧团且拒绝劝告
12. 污家戒:禁止扰乱信众家庭且拒绝劝告
13. 恶性戒:禁止恶劣态度拒绝僧团劝诫
14. 习近住戒:禁止与不良人亲近居住且拒绝劝告
15. 谤僧戒:禁止诋毁劝阻不良关系的僧团
16. 嗔舍三宝戒:禁止因嗔恨舍弃佛法僧三宝
17. 发起争端戒:禁止引起争端诋毁僧团
这些戒律构成了僧团纪律的核心,确保僧团纯洁和和谐,使比丘能专注于修行解脱之道。
6. 车匿比丘:根据巴利文大藏经记载,车匿是佛陀在王宫时期的御者,曾协助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来他也出家为比丘,但因与佛陀的特殊关系而产生了优越感,常说"这是我们的佛陀,这是我们的法",表现出专断和特权态度。他不接受其他比丘的规劝,经常顶撞长老比丘。佛陀临终前特别指示对他实行梵罚,目的是帮助他放下傲慢和特权意识。据《相应部》记载,这一处罚后来确实起效,使车匿感到忧伤和自责,最终改变态度认真修行,据传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
7. 梵罚:根据巴利文大藏经,特别是《长部·大般涅槃经》和《律藏》的记载,梵罚是一种特殊的惩戒方式,正如佛陀所解释的:"让车匿比丘说什么就说什么,比丘们不要和他说话,不要教导他,不要劝告他。"这是一种社会性隔离的处罚,但不同于僧团常规的羯磨处罚(如默摈羯磨),也不是驱逐出僧团。梵罚不是僧团最严厉的惩戒(最严厉的是灭摈,即永久驱逐出僧团),而是一种针对特殊情况的矫正措施,目的是让傲慢的比丘通过被集体冷处理而反省自己的行为,最终回归正道。据记载,这种处罚对车匿确实起到了效果。
8. 佛、法、僧、道:在巴利经典中,这些是佛陀临终前询问比丘们是否有疑问的核心领域,有着特定含义:
"佛":不仅指觉悟者的一般概念,而是特指佛陀本人的证悟境界、功德、智慧与神通,以及对佛陀身份和地位的理解。
"法":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佛陀所发现和教导的真理,如四圣谛、缘起法、三法印等;二是趋向解脱的教法体系,包括经、律、论三藏。
僧:在此语境中主要指圣僧团体,即已证得四种圣果或趋向圣果的修行者,是三宝之一,而不仅是普通的出家团体。四种圣果是:
1. 预流果:初果,已断除身见等三结,不再堕恶道,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必定证得涅槃。
2. 一来果:二果,减轻贪嗔痴,只需再来人间一次便能证得涅槃。
3. 不还果:三果,已断除五下分结,死后不再返回欲界,在色界净居天证涅槃。
4. 阿罗汉果:四果,已断除一切烦恼,完全解脱轮回,现世证得涅槃。
这四种圣果构成了佛教解脱道的修证阶梯。
道:特指八正道或四圣谛中的道谛,是通向涅槃的系统性修行道路。
八正道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修行要素:
1. 正见:不仅是对四圣谛的正确理解,还包括对业力法则和缘起法的洞察,能分辨善恶因果,认识世间实相的本质。正见如同灯塔,引导其他七道支,是整个修行的基础和眼目。
2. 正思维:包含三种心态:出离心(超越感官欲望)、无嗔心(培养慈悲)、无害心(不伤害他人)。是从正见引导出的内心意向和思考方式,决定行动的动机和方向。
3. 正语:具体指四种言语净化:不妄语(不说谎)、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粗言恶语)、不绮语(不说无益闲话)。通过净化言语培养正直和诚实。
4. 正业:指三种身体行为的净化:不杀生(尊重生命)、不偷盗(尊重财产)、不邪淫(对在家众指不与非配偶发生性关系,不破坏他人婚姻;对出家众则是完全禁欲)。通过身体行为的自律建立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5. 正命:避免从事伤害众生的职业,传统上指不贩卖武器、毒药、麻醉品、人口和屠宰业。以正直、和平的方式谋生,确保物质生活不与道德原则冲突。
6. 正精进:包含"四正勤":已生恶法令断除、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生起。是为断除贪嗔痴等烦恼并培养善法而作的有方向性、持续性的努力,既防止退转也促进进步。
7. 正念:通过修习"四念住"(身、受、心、法),对当下经验保持清晰、不间断的觉知和专注,不陷入昏沉或散乱。这种觉知不带判断或反应,能看清经验的真实本质,是禅修的核心。
8. 正定:指心专注于单一对象而达到的稳定、清明状态,主要包括:
色界四禅:初禅(有寻有伺)、二禅(无寻无伺但有喜乐)、三禅(离喜住乐)、四禅(舍念清净)
无色界四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想受灭定:作为正定的最高成就,仅阿那含和阿罗汉才能证得
正定通过消除五盖(贪欲、嗔恨、昏沉、掉举、疑),使心变得清净、柔软、堪能,为证悟智慧创造条件。佛陀在涅槃过程中示现的完整禅定次第(包括想受灭定)展示了正定的圆满成就。
道谛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的第四谛,指明八正道是解除苦的实践方法。这八个方面可归纳为戒(正语、正业、正命)、定(正精进、正念、正定)、慧(正见、正思维)三学,构成完整的修行体系。
这四者构成了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核心框架,是弟子们应当明了无疑的根本内容。
9. 预流果者:佛教四果的第一果,已经不可逆转地趋向解脱,已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结缚,必定不堕恶道。
10.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你们要精进不懈" :这是佛陀的最后遗教,包含深刻而全面的佛法核心:
"有为法"指一切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的现象,包括物质世界、心理活动和一切存在,基本上涵盖了除涅槃外的一切事物。
"无常"不仅表示事物会变化消失,更深层次揭示了存在的本质特征:生起必有灭亡,组合必有分解,存在本身就蕴含着变化和消散。这是佛陀"三法印"之一。
"精进不懈"指保持觉醒、警醒和勤勉的修行态度,不放逸、不懈怠。佛陀曾说不放逸是通往不死(涅槃)之道,放逸则如同死亡。
这句遗教将"实相的智慧"(无常观)与"修行的方法"(精进)完美结合,指出因为一切有为法终将坏灭,不应执着,而应当精进修行追求涅槃——超越有为法的无为境界。涅槃不是另一种"恒常"的存在,而是超越了常与无常二元对立的解脱境界。这简短一句既道破世间实相,又指明超越之路,被视为"一代时教"的精华所在。
入灭的过程部分
1. 佛陀入灭的禅定次第:经文记载了佛陀的特殊禅修过程,具有深刻象征意义:
第一阶段:佛陀首先按顺序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定。这是从粗到细、从浅到深的正向修行次第。
第二阶段:从想受灭定出来后,佛陀逆向返回,依次经历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这展示了佛陀对禅定自在无碍的掌控。
第三阶段:佛陀又从初禅再次正向进入二禅→三禅→四禅,最后从四禅出定后立即般涅槃。
这种特殊的禅定次第展示了佛陀圆满的禅修成就和对生命最后时刻的完全掌控。选择从四禅入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四禅是最清明平等的心境,也是通往涅槃的最适宜状态。整个过程象征着佛陀对生死自在无碍的圆满解脱。
2. 阿那律尊者:佛陀弟子,以天眼第一著称,能见肉眼不能见的事物。
3. 般涅槃:完全解脱的最终状态,不同于普通死亡,是生命轮回的终止。
4. 天鼓自鸣:天界鼓声自然响起,表示非凡事件发生。
5. 梵天王/帝释天王:巴利经典中的重要天神:
梵天王:居于初禅天的大梵天。在佛教宇宙观中,色界共分四层(对应四禅天),梵天是初禅天的主神,被认为是许多世界系统的守护者。他自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是众生之父,其实并不是,这只是他由于寿命过长,不知道自己也会最终死亡,产生的误解,佛陀说他是第一个从光音天死后投生到梵天界的众生,是梵天界中寿命最长,长相最庄严的众生,经中记载梵天王曾多次请佛说法,且在佛陀涅槃时前来致敬。
帝释天王:在巴利语中称为"释提桓因",统治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位于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层天。他是佛教的重要护法神,多次在经典中出现,向佛请法并保护僧团。在涅槃经中,他念诵的"诸行无常"偈语成为佛教最著名的教言之一。
6.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已还灭,寂灭为乐":这是帝释天王念诵的偈颂,意思是:一切有为法(诸行)都是无常的,都有生起和消灭的性质,它们生起后必然会灭去,只有超越这种生灭状态(涅槃)才是真正的安乐。这四句话简洁地总结了佛教的核心教义,被视为佛法的精髓。
7. 牟尼:源自"思考"的词根,意为"寂默的智者"。不仅是单纯的沉默不语,而是指通过内在寂静而获得智慧的圣者。佛陀常被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者)。阿那律称佛陀为"不为动摇的牟尼",表示他已超越一切烦恼和执着。
8. 善逝:佛陀十大称号之一,有三重含义:1.善于到达解脱之处;2.善巧地走过生死之路;3.去向美好境界(涅槃)。在经文中,比丘们哀叹"善逝太快般涅槃",表达对导师离去的不舍。
9. 慧眼:佛教传统中的五眼之一(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特指能洞见诸法实相、透视现象本质的智慧能力。比丘们悲叹"世间的慧眼太快隐没",意味着失去了指引真理的光明。
10. 离欲/未离欲:根据巴利文大藏经《大般涅槃经》的记载,这指是否断除对感官欲望的贪著。
在佛教修证体系中,离欲通常指至少达到三果阿那含的圣者,他们已完全断除了欲界贪爱;而未离欲则指包括凡夫、初果和二果在内的仍有欲界贪著的修行者。
经文明确描述了这两类人对佛陀涅槃的不同反应:
未离欲的比丘"有的举手哭泣,有的扑倒在地,辗转反侧",悲叹世尊离去
离欲的比丘则"保持正念与觉知",平静地接受无常法则
这种对比鲜明地展示了修行深浅对面对无常的态度有根本性影响,体现了佛教修行的实际效果。
11. 拘尸那罗城/末罗族:拘尸那罗是古印度北方的小城,末罗族是统治该地区的刹帝利部族。佛陀选择在这个相对偏远的地方,两棵娑罗树之间涅槃,而非在王舍城等大城市。
12. 婆塞德:在巴利文《大般涅槃经》中,这是阿难对末罗族人使用的称呼。"婆塞德"源自古印度著名的婆罗门姓氏"婆舍咤",在这里作为对一群人的集体敬称。它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诸位贤者"或"各位先生",或者"诸位善友","诸位仁者",这是一种礼貌的社交用语,表示对听众的尊重。在佛教文献中,对在家信众的通用称呼是"优婆塞"(男居士)和"优婆夷"(女居士),而"婆塞德"则是一种更一般性的敬称,不特定指佛教徒。
这段经文展示了佛陀如何以完全自主的方式通过禅定次第入灭,以及不同修行层次的人们对佛陀入灭的不同反应,体现了佛教对生死的独特态度。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佛陀最后的教导:】
接着,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你们可能会这样想:'老师的教法已经结束了,我们没有老师了。'但是,阿难,不要这样想。我教给你们的佛法和戒律,在我完全般涅槃后就是你们的老师。阿难,现在出家人们互相称呼对方为'朋友',但在我般涅槃后不应该这样做了。年长的出家人应该称呼年轻出家人的名字或姓,或者叫'朋友';年轻的出家人应该称呼年长出家人为'大德'或'尊者'。阿难,如果僧团愿意,我般涅槃后可以废除那些次要的戒律。阿难,要对车匿出家人实行不理睬的惩罚。"
阿难问:"佛陀,什么是不理睬的惩罚?"
"阿难,就是让车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其他出家人不要跟他说话,不要教导他,不要劝告他。"
然后佛陀对出家人们说:"各位出家人,如果你们中任何一位对佛陀、佛法、僧团、修行道路或修行方法有疑问或不确定,现在就问吧。不要以后后悔说:'老师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能亲自请教。'"
说完这话,出家人们都保持安静。
佛陀第二次、第三次重复这句话,出家人们仍然保持安静。
于是佛陀对出家人们说:"也许你们因为尊敬老师而不敢提问。那就把问题告诉你的朋友,让他来问吧。"
说完这话,出家人们还是保持安静。
这时,阿难对佛陀说:"佛陀,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佛陀,真是太稀有了!我深信这个出家人团体中没有一个人对佛陀、佛法、僧团、修行道路或修行方法有疑问或不确定。"
佛陀说:"阿难,你是因为信仰才这样说,但佛陀知道在这个出家人团体中确实没有一个人对佛陀、佛法、僧团、修行道路或修行方法有疑问或不确定。阿难,在这五百位出家人中,最后一位也已经是初果圣者,不会堕入恶道,必定会完全觉悟。"
然后佛陀对出家人们说:"现在,各位出家人,我告诉你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会变化消失的,你们要勤奋努力不要懈怠!"
这是佛陀最后的教导。
【般涅槃的过程:】
然后佛陀进入第一层禅定,从第一层禅定出来后进入第二层禅定,从第二层禅定出来后进入第三层禅定,从第三层禅定出来后进入第四层禅定。从第四层禅定出来后,进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来后,进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来后,进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来后,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出来后,进入想受灭定。
这时阿难对阿那律尊者说:"阿那律尊者,佛陀已经完全般涅槃了吗?"
阿那律回答说:"不,阿难朋友,佛陀还没有完全般涅槃,他只是进入了想受灭定。"
然后佛陀从想受灭定出来,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出来,进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来,进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来,进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来,进入第四层禅定,从第四层禅定出来,进入第三层禅定,从第三层禅定出来,进入第二层禅定,从第二层禅定出来,进入第一层禅定,从第一层禅定出来,又进入第二层禅定,从第二层禅定出来,进入第三层禅定,从第三层禅定出来,进入第四层禅定。从第四层禅定出来后,佛陀立即完全般涅槃。
佛陀般涅槃时,大地震动,令人恐惧,令人毛骨悚然。天空中的鼓声自己响起。佛陀般涅槃时,梵天王说了这首诗:
"世间所有生命,
最终都要舍弃身体,
像这样无与伦比的老师,
具有十种力量的佛陀、完全觉悟者,
已经完全般涅槃。"
佛陀般涅槃时,帝释天王说了这首诗:
"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
都有生有灭的性质,
生起之后必然消失,
只有超越生死才是安乐。"
佛陀般涅槃时,阿那律尊者说了这首诗:
"心境平静的圣者,
已经停止了呼吸,
内心坚定不动摇的智者,
安详地进入了最终的宁静。
以坚定不退的心,
忍受着身体的痛苦,
就像灯火熄灭一样,
他的心完全获得了解脱。"
佛陀般涅槃时,阿难尊者说了这首诗:
"那是多么可怕的时刻,
那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
具有一切殊胜特征的完全觉悟者,
进入了最终般涅槃。"
佛陀般涅槃时,那些还未断除欲望的出家人,有的举手哭泣,有的扑倒在地,翻来覆去,说:"佛陀太快般涅槃了!究竟觉者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智慧之眼太快消失了!"而那些已经断除欲望的出家人,则保持清醒和觉知,忍受着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
阿那律尊者对出家人们说:"够了,朋友们,不要悲伤,不要哀叹。佛陀不是早就告诉过我们:'一切可爱、美好的事物都会有分离、分散、改变'吗?朋友们,怎么可能得到'已经生起、已经存在、有条件形成、必然会坏灭的事物,愿它不要毁坏'这样的愿望呢?这是不可能的。朋友们,天神们也在悲伤呢。"
出家人们问:"尊者阿那律,天神们是什么样的情况?"
"朋友阿难,有些在空中的天神,心里很执着,散乱着头发哭泣,举起双臂哭泣,扑倒在地,翻来覆去,说:'佛陀太快般涅槃了!究竟觉者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智慧之眼太快消失了!'
有些在地上的天神,心里也很执着,也是散乱着头发哭泣,举起双臂哭泣,扑倒在地,翻来覆去,说:'佛陀太快般涅槃了!究竟觉者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智慧之眼太快消失了!'
但那些已经断除欲望的天神,他们保持清醒和觉知,忍受着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
阿那律尊者和阿难尊者谈论佛法度过了剩下的夜晚。
然后阿那律尊者对阿难说:"去吧,阿难朋友,进入拘尸那罗城,告诉末罗族人:'各位善友,佛陀已经完全般涅槃了,现在是你们认为合适的时候了。'"
阿难回答说:"是的,尊者。"于是在清晨时分,他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袈裟,带着一位出家人进入拘尸那罗城。
那时,拘尸那罗的末罗人正在集会堂集会处理事务。阿难走到集会堂,告诉末罗人说:"各位善友,佛陀已经完全般涅槃了,现在你们认为是时候了。"
末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末罗子、末罗媳妇、末罗妻子们都极度悲伤,有的散乱头发哭泣,举起手臂哭泣,扑倒在地,翻滚哭泣说:"佛陀太快般涅槃了,究竟觉者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智慧之眼太快消失了。"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佛陀涅槃的宇宙画卷:终极教诲与生命转化的深邃启示
法身永存:导师离去与智慧传承
在这庄严而肃穆的场景中,我们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之一面对生命终结的超然态度。佛陀的第一个教诲直指僧团最为关切的问题:"导师离去后,谁来引导我们?"这一问题穿越时空,触及每一个面临精神领袖离世的信仰团体的核心忧虑。
佛陀的回答启示深远:"法和律"将成为导师。这句简短的遗教实际上宣告了佛教信仰的重大转型——从"人格崇拜"到"真理遵循"。佛陀不是要弟子永远依附于他的个人权威,而是引导他们转向那超越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法则。这是人类精神史上的革命性时刻:导师指向了比导师自身更重要的东西,即法(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制度设计:为未来的和谐铺路
佛陀随后谈到僧团的称谓制度、细小戒律的可能废除以及对车匿的惩罚,这些看似行政性的安排,实则蕴含深刻智慧。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能在他离世后依然能良好运作的组织架构。这是一位远见卓识的领袖,不仅关注当下,更着眼于未来僧团的长期健康发展。
"梵罚"——这种不与之交谈的惩戒方式,既非肉体惩罚,也非驱逐出群体,而是一种促使反思的社会性隔离,体现了佛教惩戒的独特智慧:惩罚的目的不是报复,而是教化和转变。
最后提问:深沉的信任与沉默的力量
佛陀三次邀请弟子们提问,这一场景饱含戏剧性张力。三次提问,三次沉默。这沉默不是无知的沉默,而是理解的沉默;不是困惑的沉默,而是确信的沉默。佛陀最后确认了这一点:在场五百比丘,最后一位也已是预流果者,已经踏上不退转的解脱之路。
这段对话揭示了师徒之间超越言语的深刻连接,以及佛陀教化的圆满成功。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禁扪心自问:面对生命中的重要抉择和终极问题,我们是否也能怀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
终极遗言:精简而深邃的生命哲学
佛陀的最后教诲只有简短的一句:"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你们要精进不懈!"这句话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宇宙实相的大门。它不仅是对现实本质的洞见,更是对生命态度的根本指引:正因为一切无常,所以要珍惜当下,精进修行。
在这简短的十六个字中,佛陀浓缩了整个佛法的精髓。无常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激发积极行动的动力源泉。这一智慧不仅适用于佛教徒,对于每一个思考生命意义的人都具有普遍价值。
禅定次第:死亡的智慧与生命的掌控
佛陀入灭的过程展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生命掌控力。他不是被动地迎接死亡,而是主动地、智慧般地完成生命的最后旅程。从初禅到想受灭定,再逆序返回,最后从四禅入灭,这一过程既是对禅定境界的完整展示,也是对生死自在的终极诠释。
这种对死亡过程的自主掌控,颠覆了我们对死亡的常规理解。在佛陀示现的这一"死亡智慧"中,死亡不再是被动接受的终结,而成为有意识引导的转化过程。这启示我们:即使面对看似不可避免的生命终点,人类意识仍然可能保持尊严、清醒与自主。
两种反应:执着与超越的生动对比
经文记载了两类截然不同的反应:未离欲者悲痛欲绝,已离欲者平静接受。这一对比不仅存在于人间的比丘之中,也存在于天上的神祇之间,展现了一个跨越不同生命形态的普遍真理:对无常的接受程度决定了面对变化时的心理状态。
阿那律的一句话道出了佛教面对生死的核心态度:"已生、已有、有为、必坏之法,愿它不要毁坏,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清醒认识,构成了佛教特有的生死观,它既不回避死亡的痛苦,也不沉溺于无谓的哀伤。
超越生死的永恒智慧
佛陀涅槃的记载,远不只是一位伟大导师离世的历史记录,它是一部关于生命、死亡、超越与智慧的伟大教科书。在这部经文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死哲学:死亡不是终结,而是转化;痛苦不是被动承受的,而是可以超越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和觉醒的程度。
这段经文邀请我们思考:当我们面对自己或所爱之人的生命终结时,我们能否超越本能的恐惧和执着,看到更广阔的生命图景?能否像已离欲的圣者那样,以清醒的觉知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
佛陀以其生命的最后时刻,为我们展示了一条超越生死、通向永恒智慧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死亡不再可怕,因为我们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离别不再痛苦,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执着;而当下的每一刻都变得无比珍贵,因为我们知道:正是在无常的世界中,我们才能创造永恒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终极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