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0部分,解析(140)

【四个令人震撼的圣地:】


阿难说:"世尊,以前比丘们在各地度过雨季后,都来见如来。我们得以见到这些令人尊敬的比丘,得以亲近他们。但世尊般涅槃后,我们就再也不能见到这些令人尊敬的比丘,不能亲近他们了。"


世尊说:"阿难,有信仰的善男子应该去朝拜四个令人震撼的圣地。哪四个呢?


一是'如来诞生之处',这是信者应该去朝拜的令人震撼的圣地。


二是'如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处',这是信者应该去朝拜的令人震撼的圣地。


三是'如来转无上法轮之处',这是信者应该去朝拜的令人震撼的圣地。


四是'如来入无余涅槃之处',这是信者应该去朝拜的令人震撼的圣地。


"将来会有信仰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前来这些地方,说:'这是如来诞生之处','这是如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处','这是如来转无上法轮之处','这是如来入无余涅槃之处'。阿难,凡是在朝圣途中以虔诚之心死去的人,他们死后都会往生善趣天界。"


【阿难的问题:】


阿难问:"世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女性?"


"不要看她们,阿难。"


"世尊,如果看见了该怎么办?"


"不要和她们说话,阿难。"


"世尊,如果必须说话该怎么办?"


"阿难,要保持正念。"


阿难又问:"世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如来的遗体?"


"阿难,你们不要操心如来遗体的供养。请你们努力追求真谛,精进地、专注地、热诚地追求真谛。阿难,有智慧的刹帝利、婆罗门、居士都深信如来,他们会处理如来遗体的供养。"


"世尊,但应该如何处理如来的遗体呢?"


"阿难,应该像处理转轮圣王的遗体那样处理如来的遗体。"


"世尊,如何处理转轮圣王的遗体呢?"


"阿难,人们用新布包裹转轮圣王的遗体,然后用棉絮包裹,再用新布包裹,如此重复五百次。然后将遗体放入盛满香油的铁棺中,再用另一个铁棺盖住,建造一个由各种香料组成的火葬堆,火化转轮圣王的遗体。然后在四衢道口建造塔庙。阿难,这就是处理转轮圣王遗体的方法。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如来的遗体,在四衢道口建造塔庙。任何人在那里供养花、香,或致敬,或使内心清净,都将长久获得利益和快乐。"


【四种应建塔者】


"阿难,有四种人应当建塔供养。哪四种?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应当建塔供养,辟支佛应当建塔供养,如来的弟子应当建塔供养,转轮圣王应当建塔供养。


阿难,为什么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应当建塔供养呢?因为人们看到'这是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的塔'时,会生起净信。他们因此生起净信,身坏命终后会往生善趣、天界。阿难,这就是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应当建塔供养的原因。


阿难,为什么辟支佛应当建塔供养呢?因为人们看到'这是世尊辟支佛的塔'时,会生起净信。他们因此生起净信,身坏命终后会往生善趣、天界。阿难,这就是辟支佛应当建塔供养的原因。


阿难,为什么如来的弟子应当建塔供养呢?因为人们看到'这是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弟子的塔'时,会生起净信。他们因此生起净信,身坏命终后会往生善趣、天界。阿难,这就是如来的弟子应当建塔供养的原因。


阿难,为什么转轮圣王应当建塔供养呢?因为人们看到'这是如法的法王的塔'时,会生起净信。他们因此生起净信,身坏命终后会往生善趣、天界。阿难,这就是转轮圣王应当建塔供养的原因。阿难,这就是四种应当建塔供养的人。"


【阿难的稀有法】


这时,尊者阿难进入精舍,扶着门闩哭泣说:"我还是有学,还有修行要做,而我的导师即将入灭,他一直对我那么慈悲。"


世尊问比丘们:"阿难在哪里?"

"世尊,尊者阿难进入精舍,扶着门闩哭泣说:'我还是有学,还有修行要做,而我的导师即将入灭,他一直对我那么慈悲。'"


世尊叫一位比丘:"比丘,你去告诉阿难:'导师召唤你。'"

"是的,世尊。"那位比丘答应后去见阿难说:"朋友阿难,导师召唤你。"

"好的,朋友。"阿难答应后去见世尊,礼敬后坐在一旁。


世尊对坐在一旁的阿难说:"够了,阿难,不要悲伤,不要忧愁。我不是早就说过吗?一切可爱可意的事物都会分离、别离、变异。阿难,怎么可能得到'已生、已有、有为、必坏之法,愿它不要毁坏'这样的事呢?这是不可能的。阿难,你长久以来以慈爱、利益、安乐、无二无量的身业、语业、意业侍奉如来。阿难,你已经积累功德,要精进修行,你很快就会成为无漏者。"


然后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过去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都有最好的侍者,就像我有阿难一样。未来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也会有最好的侍者,就像我有阿难一样。比丘们,阿难是智者,是有智慧的。他知道什么时候适合比丘们来见如来,什么时候适合比丘尼们来见,什么时候适合优婆塞们来见,什么时候适合优婆夷们来见,什么时候适合国王、大臣、外道和外道弟子们来见。


比丘们,阿难有四种稀有奇特的法。是哪四种?

如果比丘众来见阿难,见到他就欢喜。如果阿难说法,听了也欢喜。比丘众还没听够,阿难就保持沉默。

如果比丘尼众来见阿难,见到他就欢喜。如果阿难说法,听了也欢喜。比丘尼众还没听够,阿难就保持沉默。

如果优婆塞众来见阿难,见到他就欢喜。如果阿难说法,听了也欢喜。优婆塞众还没听够,阿难就保持沉默。

如果优婆夷众来见阿难,见到他就欢喜。如果阿难说法,听了也欢喜。优婆夷众还没听够,阿难就保持沉默。

这就是阿难的四种稀有奇特的法。


比丘们,转轮圣王也有四种稀有奇特的法。是哪四种?

如果刹帝利众来见转轮王,见到他就欢喜。如果转轮王说话,听了也欢喜。刹帝利众还没听够,转轮王就保持沉默。

如果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来见转轮王,见到他就欢喜。如果转轮王说话,听了也欢喜。沙门众还没听够,转轮王就保持沉默。


同样地,比丘们,阿难也有这四种稀有奇特的法:

如果比丘众来见阿难,见到他就欢喜。如果阿难说法,听了也欢喜。比丘众还没听够,阿难就保持沉默。

如果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来见阿难,见到他就欢喜。如果阿难说法,听了也欢喜。优婆夷众还没听够,阿难就保持沉默。

这就是阿难的四种稀有奇特的法。"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文解释


四个令人震撼的圣地


这段经文出自《大般涅槃经》,佛陀在临入灭前指示四处佛教徒应当朝拜的圣地:


1. 如来诞生之处:释迦牟尼佛出生地,今尼泊尔蓝毗尼花园。

2. 如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处:佛陀证悟成道之地,今印度菩提伽耶菩提树下。

3. 如来转无上法轮之处:佛陀首次说法地,今印度鹿野苑,向五比丘宣说四圣谛。

4. 如来入无余涅槃之处:佛陀圆寂之地,今印度拘尸那罗。


这四处圣地成为佛教朝圣传统的基础,佛陀教导信众朝拜这些地方不仅能缅怀佛陀生平重要事迹,更能积累功德,若在朝圣途中以虔诚心死去,将往生善趣天界。


阿难的问题


关于女性

这反映了佛教僧团戒律中对出家人的教导:

"不要看她们":避免最初的感官接触

"不要和她们说话":避免进一步交往

"要保持正念":若必须接触,保持清醒觉知,不被情欲所动


这些教导旨在帮助比丘避免世俗牵绊,专注于修行解脱道。


关于佛陀遗体

佛陀首先强调精神修行比物质供养更重要,然后指示以转轮圣王葬礼仪式处理他的遗体:用新布、棉絮层层包裹五百次,放入香油铁棺,用香料堆火化,然后在四衢道口建塔。这种隆重的方式既是对佛陀的尊敬,也为后人提供礼敬获得功德的场所。


佛陀的教导与葬礼安排:


佛陀的重要教导

佛陀告诉弟子们:"别太担心我的遗体怎么处理,更重要的是你们要专心修行、追求真理。"这就像父母告诉孩子:"别担心我的生日礼物,你认真学习更重要。"


遗体处理方式

尽管如此,佛陀还是解释了如何处理他的遗体:


1. 特殊包裹:用新布和棉花层层包裹遗体五百次(就像包装珍贵宝物)

2. 特殊棺木:放入装满香油的铁棺中,再盖上另一个铁棺

3. 火化:用各种香料做成的柴堆火化遗体

4. 建塔纪念:在四条道路交汇处建造塔庙


为什么这么做?

这种隆重的葬礼有两个目的:

表示尊敬:就像我们会隆重纪念伟人一样

创造功德场所:让后人有地方来供花、上香、礼拜,从而积累好运和功德


简单说,这就像现代的纪念馆,既是表达敬意,也是让人们有地方来缅怀和受到启发。


四种应建塔者


佛陀解释四类应为其建塔供养的人:

1. 如来(佛陀):完全觉悟并教导解脱之道的导师

2. 辟支佛:自己觉悟但不广泛教化众生的独觉者

3. 如来弟子:特别是指阿罗汉,已完全解脱的佛弟子

4. 转轮圣王:以正法治理世界的理想君王


为他们建塔的共同目的是让人们见塔生起净信(清净信心),从而获得功德,死后往生善趣天界。


四种值得建纪念塔的人:解释


佛陀说有四种特别的人,应该为他们建造纪念塔,就像现代为伟人建立纪念碑一样:


哪四种人?


1. 佛陀(如来):完全觉悟的人,像老师一样教导大家如何解脱痛苦

例如:释迦牟尼佛


2. 独觉者(辟支佛):自己悟道但不怎么教别人的修行者

就像独自解决难题却不多分享的智者


3. 佛陀的成功弟子:特别是那些完全解脱的阿罗汉

比如:舍利弗、目犍连等佛陀著名弟子


4. 正义的伟大国王(转轮圣王):用道德和正义统治世界的理想君主

类似于传说中的明君


为什么要建塔?


建这些纪念塔的目的很简单:当人们看到这些塔时,会生起敬仰和信心,心生善念。这种良好的心态会帮助人们积累好运(功德),将来死后能去好的地方(天界)。


这就像参观伟人纪念馆能激发我们向善向上的心一样,在佛教看来,这种心态变化能带来实际的好处。


阿难的稀有法


佛陀称赞阿难作为侍者的四种特殊品质:对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时,都能让人见之欢喜,听其说法欢喜,且能在众人尚未满足时适时止语。佛陀将这种能力比作转轮圣王面对不同臣民时的魅力,显示阿难卓越的沟通能力和教化天赋。


经文还记录了阿难对佛陀即将涅槃的悲伤,以及佛陀对他的安慰与预言他将很快成为无漏者(阿罗汉)的鼓励。


阿难的四种特别本领:解释


谁是阿难?

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和贴身侍者,就像现代的私人助理兼秘书,负责照顾佛陀日常事务。


阿难的四种特别才能


佛陀说阿难有四种罕见的特别本领:


1. 和男出家人交流的才能:当比丘们见到阿难,就会很高兴;听他讲话,也很高兴;而阿难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讲话,让大家还想听更多。


2. 和女出家人交流的才能:当比丘尼们见到他,就会很高兴;听他讲话,也很高兴;而阿难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讲话。


3. 和男居士交流的才能:当普通未出家的在家男信徒见到他,就会很高兴;听他讲话,也很高兴;而阿难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讲话。


4. 和女居士交流的才能:当普通未出家的在家女信徒见到他,就会很高兴;听他讲话,也很高兴;而阿难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讲话。


为什么这很特别?


佛陀说这种才能就像一位伟大国王能让各种不同的人都感到高兴一样罕见。这说明阿难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教导天赋,就像一位能和各种人相处融洽的"社交高手"。


佛陀的安慰


当佛陀即将入灭涅槃时,阿难非常伤心,躲在一旁哭泣说:"我还没修成,老师就要走了。"佛陀安慰他说:"别哭了,所有事物都会变化消失,这是自然规律。你长期用善良和爱心服侍我,已经积累很多功德,只要继续努力,你很快就会修行成功(成为阿罗汉)。"


这就像老师安慰他最好的学生,鼓励他继续前进一样。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四个令人震撼的圣地:】


阿难说:"佛陀,以前比丘们在各地过完雨季后,都会来看您。我们能见到这些值得尊敬的比丘,能和他们亲近交流。但等您入灭涅槃后,我们就再也见不到这些值得尊敬的比丘,不能和他们亲近了。"


佛陀说:"阿难,有信仰的好人应该去拜访四个让人感动震撼的神圣地方。哪四个地方呢?


第一个是'如来出生的地方',这是信徒应该去拜访的让人感动震撼的神圣地方。


第二个是'如来觉悟成佛的地方',这是信徒应该去拜访的让人感动震撼的神圣地方。


第三个是'如来第一次讲佛法的地方',这是信徒应该去拜访的让人感动震撼的神圣地方。


第四个是'如来入灭涅槃的地方',这是信徒应该去拜访的让人感动震撼的神圣地方。


"将来会有信佛的比丘、比丘尼、男信徒、女信徒来到这些地方,说:'这是佛陀出生的地方','这是佛陀成佛的地方','这是佛陀第一次讲经说法的地方','这是佛陀入灭涅槃的地方'。阿难,如果有人在去这些圣地朝拜的路上怀着真诚的心死去,他们死后都会去好的地方,天界。"


【阿难的问题:】


阿难问:"佛陀,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女人?"


"不要看她们,阿难。"


"佛陀,如果已经看见了怎么办?"


"不要和她们说话,阿难。"


"佛陀,如果非说不可怎么办?"


"阿难,要保持清醒的意识。"


阿难又问:"佛陀,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您的遗体?"


"阿难,你们不要担心我的遗体怎么供奉。请你们努力追求真理,认真地、专心地、热情地追求真理。阿难,有智慧的贵族、祭司、普通信徒都非常信任我,他们会处理我遗体的供奉事宜。"


"佛陀,但到底应该怎么处理您的遗体呢?"


"阿难,应该像处理伟大圣王的遗体那样处理我的遗体。"


"佛陀,怎么处理伟大圣王的遗体呢?"


"阿难,人们用新的布料包裹伟大圣王的遗体,然后用棉花包裹,再用新布包裹,这样反复包裹五百次。然后把遗体放在装满香油的铁棺材里,再用另一个铁棺材盖上,搭建一个用各种香料做成的火葬台,火化伟大圣王的遗体。之后在四条路交叉的地方建造纪念塔。阿难,这就是处理伟大圣王遗体的方法。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处理我的遗体,在十字路口建造纪念塔。任何人在那里献花、献香,或者表示敬意,或者使自己的心变得纯净,都会长期获得好处和快乐。"


【四种应建塔者】


"阿难,有四种人应该为他们建塔供奉。哪四种?佛陀应该建塔供奉,独自觉悟的人应该建塔供奉,佛陀的弟子应该建塔供奉,伟大圣王应该建塔供奉。


阿难,为什么应该为佛陀建塔供奉呢?因为人们看到'这是佛陀的塔'时,会产生纯净的信心。他们因为这种纯净的信心,死后会去好的地方、天界。阿难,这就是应该为佛陀建塔供奉的原因。


阿难,为什么应该为独自觉悟的人建塔供奉呢?因为人们看到'这是独自觉悟者的塔'时,会产生纯净的信心。他们因为这种纯净的信心,死后会去好的地方、天界。阿难,这就是应该为独自觉悟的人建塔供奉的原因。


阿难,为什么应该为佛陀的弟子建塔供奉呢?因为人们看到'这是佛陀弟子的塔'时,会产生纯净的信心。他们因为这种纯净的信心,死后会去好的地方、天界。阿难,这就是应该为佛陀的弟子建塔供奉的原因。


阿难,为什么应该为伟大圣王建塔供奉呢?因为人们看到'这是正义的伟大国王的塔'时,会产生纯净的信心。他们因为这种纯净的信心,死后会去好的地方、天界。阿难,这就是应该为伟大圣王建塔供奉的原因。阿难,这就是四种应该建塔供奉的人。"


【阿难的稀有法】


这时,阿难走进寺院,扶着门把手哭着说:"我还没有学完,还有很多修行要做,而我的老师就要入灭涅槃了,他一直对我那么好。"


佛陀问比丘们:"阿难在哪里?"

"佛陀,阿难进了寺院,扶着门把手哭着说:'我还没有学完,还有很多修行要做,而我的老师就要入灭涅槃了,他一直对我那么好。'"


佛陀对一位比丘说:"比丘,你去告诉阿难:'老师叫你过来。'"

"好的,佛陀。"那位比丘答应后去见阿难说:"朋友阿难,老师叫你过去。"

"好的,朋友。"阿难答应后去见佛陀,行礼后坐在旁边。


佛陀对坐在旁边的阿难说:"好了,阿难,不要伤心,不要难过。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吗?所有美好喜爱的东西都会分开、离别、改变。阿难,怎么可能让'已经存在、已经形成、会坏灭的东西,希望它不要毁坏'这种事情发生呢?这是不可能的。阿难,你长期以来用友爱、帮助、快乐、无比宽广的行为、言语、思想服侍我。阿难,你已经积累了很多功德,要继续努力修行,你很快就会成为完全解脱的人。"


然后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过去的觉悟者都有最好的助手,就像我有阿难一样。未来的觉悟者也会有最好的助手,就像我有阿难一样。比丘们,阿难是聪明人,是有智慧的。他知道什么时候适合比丘们来见我,什么时候适合比丘尼们来见,什么时候适合男信徒们来见,什么时候适合女信徒们来见,什么时候适合国王、大臣、其他宗教的人和他们的学生们来见。


比丘们,阿难有四种罕见特别的本领。是哪四种?

如果比丘们来见阿难,见到他就很高兴。如果阿难讲佛法,听了也很高兴。比丘们还没听够,阿难就停止说话。

如果比丘尼们来见阿难,见到他就很高兴。如果阿难讲佛法,听了也很高兴。比丘尼们还没听够,阿难就停止说话。

如果男信徒们来见阿难,见到他就很高兴。如果阿难讲佛法,听了也很高兴。男信徒们还没听够,阿难就停止说话。

如果女信徒们来见阿难,见到他就很高兴。如果阿难讲佛法,听了也很高兴。女信徒们还没听够,阿难就停止说话。

这就是阿难的四种罕见特别的本领。


比丘们,伟大圣王也有四种罕见特别的本领。是哪四种?

如果贵族们来见伟大圣王,见到他就很高兴。如果伟大圣王说话,听了也很高兴。贵族们还没听够,伟大圣王就停止说话。

如果祭司们...普通百姓...修行者们来见伟大圣王,见到他就很高兴。如果伟大圣王说话,听了也很高兴。修行者们还没听够,伟大圣王就停止说话。


同样地,比丘们,阿难也有这四种罕见特别的本领:

如果比丘们来见阿难,见到他就很高兴。如果阿难讲佛法,听了也很高兴。比丘们还没听够,阿难就停止说话。

如果比丘尼们...男信徒们...女信徒们来见阿难,见到他就很高兴。如果阿难讲佛法,听了也很高兴。女信徒们还没听够,阿难就停止说话。

这就是阿难的四种罕见特别的本领。"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大般涅槃经》的智慧明灯:四圣地与生命真谛


四圣地的深邃象征


当我们细读佛陀临入灭前与阿难的对话,一幅超越时空的生命全景徐徐展开。阿难的忧虑反映了每个人面对离别时的普遍心境,而佛陀对四大圣地的指示,不仅是对朝圣地点的简单标注,更是对一个觉者生命历程的完整诠释。


这四处圣地——诞生地、成道地、说法地、涅槃地,实则象征着每个生命的本质旅程:从无知进入世界,经过觉醒的艰难历程,分享智慧之光,最终归于寂静。这不正是每个修行者必经的内在道路吗?朝圣者步履所至之处,恰是心灵回归之所。


思考:我们的生命中,这四个阶段各在何处?我们是否能够像佛陀一样,将生命的每个转折点都转化为智慧的结晶?


修行的根本指导


当阿难询问如何对待女性时,佛陀的三层回答——"不要看"、"不要说话"、"保持正念",绝非简单的戒律,而是修行智慧的精妙展现。这三步构成了对任何诱惑和障碍的应对之道:先避开诱惑源,若无法避开则减少互动,若必须互动则保持觉知。


这一教导超越了性别议题,适用于我们面对任何可能引起执著的对象。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逃避世界,而在于培养足够的内在定力,能在任何环境中保持觉知不失。


生死大事的智慧


佛陀关于遗体处理的教导,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形式远不如实质重要。"不要操心遗体的供养,请努力追求真谛"——这句话点明了修行的核心方向。当我们过分关注外在仪式而忽略内在追求时,我们就错失了佛法的精髓。


与此同时,对遗体的适当处理也有其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场所,让后来者能够生起敬仰之心,继而踏上修行之路。这正是佛教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平衡之道:既不执著,也不轻视。


人生的无常与不舍


阿难面对佛陀即将入灭的悲伤,何其真实而动人。他的眼泪反映了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亲人离别时的痛苦。佛陀的回应堪称对无常法则的最佳阐释:


"一切可爱可意的事物都会分离、别离、变异。怎么可能得到'已生、已有、有为、必坏之法,愿它不要毁坏'这样的事呢?"


这不是冷漠,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接受无常,不是屈服于命运,而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唯有真正理解并接受无常,我们才能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交流的艺术与心灵相通


阿难的"四种稀有法"——能让不同群体见之欢喜、听法欢喜,并在众人未满足时适时止语——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沟通智慧。这种能力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体现了真正理解他人、与他人心灵相通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却真正交流稀缺的时代,这种能力尤为宝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沟通不在于说多少,而在于是否能触动他人心灵;不在于满足自己表达的欲望,而在于能否给予他人真正需要的指引。


启示与反思


这篇经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层次的:


它教导我们接受生命的无常本质,却不因此消极;

它指引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找平衡,既不执著也不轻视;

它展示了修行的渐进路径,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在的觉知;

它揭示了真正沟通的艺术,是心与心的真诚相遇。


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些教导,我们会发现,虽然佛陀已经涅槃2500多年,他的智慧之光依然照亮我们的内心世界。圣地可能遥远,但觉悟之路就在脚下;佛陀已逝,但真理永存。


每一次阅读这些古老经文,都是一次心灵朝圣的机会。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追寻那永恒的智慧之光,在自己的生命中建立起那四个令人震撼的内在圣地。


“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0部分,解析(140)”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