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部分,解析(13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当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想要征伐跋耆国。他说:"我要灭掉这些如此强大、如此有力的跋耆人,我要摧毁跋耆人,我要让跋耆人遭受灾难。"

于是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对大臣雨势婆罗门说:"婆罗门,你去见世尊,到了之后,以我的名义顶礼世尊双足,问候世尊少病少恼、轻安、有力、安住。并说:'大德,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顶礼世尊双足,问候少病少恼、轻安、有力、安住。'并且说:'大德,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想要征伐跋耆国。他说:我要灭掉这些如此强大、如此有力的跋耆人,我要摧毁跋耆人,我要让跋耆人遭受灾难。'然后把世尊的回答好好记住告诉我。因为如来不说虚妄话。"


雨势婆罗门回答道:"好的,陛下。"他准备好良车,登上良车,从王舍城出发前往灵鹫山。车子能走的地方就坐车,不能走的地方就下车步行到世尊那里。到了之后,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完毕后坐在一旁。坐下后,雨势婆罗门对世尊说:"乔达摩尊者,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顶礼尊者双足,问候少病少恼、轻安、有力、安住。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想要征伐跋耆国。他说:'我要灭掉这些如此强大、如此有力的跋耆人,我要摧毁跋耆人,我要让跋耆人遭受灾难。'"


【不退法:】


那时,阿难尊者站在世尊身后为世尊扇凉。世尊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听说过跋耆人经常集会、频繁集会吗?"


"大德,我听说跋耆人经常集会、频繁集会。"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经常集会、频繁集会,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阿难,你听说跋耆人和合集会、和合解散、和合处理政事吗?"


"大德,我听说跋耆人和合集会、和合解散、和合处理政事。"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和合集会、和合解散、和合处理政事,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阿难,你听说跋耆人不制定未经制定的法规,不废除已经制定的法规,依照古老的跋耆法生活吗?"


"大德,我听说跋耆人不制定未经制定的法规,不废除已经制定的法规,依照古老的跋耆法生活。"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阿难,你听说跋耆人尊重、恭敬、尊崇、供养跋耆长老,并听从他们的意见吗?"


"大德,我听说跋耆人尊重、恭敬、尊崇、供养跋耆长老,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阿难,你听说跋耆人不以强力掳掠良家妇女和少女吗?"


"大德,我听说跋耆人不以强力掳掠良家妇女和少女。"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阿难,你听说跋耆人尊重、恭敬、尊崇、供养他们国内外的神庙,不减少过去已经供养的如法供品吗?"


"大德,我听说跋耆人尊重、恭敬、尊崇、供养他们国内外的神庙,不减少过去已经供养的如法供品。"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阿难,你听说跋耆人妥善保护阿罗汉,使未来的阿罗汉能来到他们的国土,已来的阿罗汉能安乐住吗?"


"大德,我听说跋耆人妥善保护阿罗汉,使未来的阿罗汉能来到他们的国土,已来的阿罗汉能安乐住。"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然后世尊对雨势婆罗门说:"婆罗门,有一次我住在毗舍离的娑罗陀树下。那时我教导跋耆人这七种不退法。婆罗门,只要这七种不退法在跋耆人中存在,而且跋耆人遵循这七种不退法,那么跋耆人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七不退法经》词句详解


开篇与背景用语


如是我闻:佛经标准开头,意为"这是我亲耳听到的",表明经文由阿难等佛弟子亲耳聆听并传诵,而非杜撰。


一时:在某个时候,不确定具体日期的表述方式。


世尊:佛陀十大尊号之一,表示他是世间至尊、最受尊敬的人。


王舍城:摩揭陀国首都,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拉杰吉尔。


灵鹫山: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形似灵鹫鸟而得名,是佛陀常说法的地方。


摩揭陀国: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


阿阇世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是人名,韦提希子表示他是韦提希王后的儿子。他弑父夺位,后来忏悔并皈依佛教。


跋耆国:古印度北部的部落联邦,实行类似民主制度的共和政体。


使者礼仪与交流用语


雨势婆罗门:阿阇世王的大臣,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中的祭司阶级。


顶礼世尊双足:最恭敬的礼节,以额头触碰尊者双脚表示极度尊敬。


少病少恼、轻安、有力、安住:传统问候语,询问身体健康(少病少恼)、心情舒适(轻安)、精力充沛(有力)、心境平稳(安住)。


大德:对有德行的出家人的尊称。


如来:意为"如实行,如实说;如实说,如实行"的人。巴利文表达为(如所说而如实行,如所行而如实说)。

这个解释强调佛陀言行的完全一致性和真实性,他不仅如实了知真理,也如实宣说真理,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与言语完全一致,没有丝毫虚妄。这是对"如来"最原始、最准确的解释。


如来不说虚妄话:表达对佛陀言语的完全信任,佛陀不说假话。


良车:高质量的车辆,古代贵族使用的交通工具。


乔达摩尊者:对佛陀的称呼,乔达摩是佛陀家族的姓。


七不退法详解


不退法:不会导致国家或团体衰退的原则,保持兴盛的法则。


1. 经常集会、频繁集会:

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国事,强调民主协商

集体决策,避免独裁专制


2. 和合集会、和合解散、和合处理政事:

和合:和谐团结一致

强调团队协作精神与共识决策

会议开始、结束和过程中都保持和谐一致


3. 不制定未经制定的法规,不废除已制定的法规:

尊重传统法律,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不轻易改变已有制度,保持社会稳定


4. 尊重长老:

尊重、恭敬、尊崇、供养:四个词表示由浅入深的敬意程度

重视年长者的经验和智慧,听从他们的建议


5. 不以强力掳掠良家妇女和少女:

保护女性权益,尊重妇女

维护社会道德和家庭稳定


6. 尊重神庙与供养:

尊重宗教信仰,维护精神传统

继续供养:保持宗教习俗的延续性


7. 保护阿罗汉:

阿罗汉:已断除一切烦恼、证得解脱的圣者

创造有利于精神修行的环境,尊重圣贤


佛陀结语解析


毗舍离:跋耆联邦中的一个城市,现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萨尔附近。


娑罗陀树:一种树木,佛陀曾在此树下为跋耆人说法。


只会兴盛,不会衰落:佛陀通过阐述这七条原则,暗示阿阇世王:只要跋耆人坚持这些原则,就不易被征服,是一种智慧的劝阻战争方式。


这七不退法不仅是治国之道,也适用于各种组织、社区甚至家庭的管理原则,体现了佛陀对民主、团结、传统、尊老、保护弱者和精神价值的重视。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上。那时候,摩揭陀国的国王阿阇世(他是韦提希王后的儿子)想要攻打跋耆国。他说:"我要消灭这些非常强大、非常有力量的跋耆人,我要彻底摧毁跋耆人,我要让跋耆人遭受重大灾难。"


于是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韦提希王后的儿子)对他的大臣雨势婆罗门说:"婆罗门,你去拜见佛陀,到了那里后,请代表我恭敬地拜佛陀的双脚,问候佛陀是否少生病少烦恼、身体轻松、精力充沛、安心居住。并且说:'尊敬的佛陀,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韦提希王后的儿子)恭敬地拜您的双脚,问候您是否少生病少烦恼、身体轻松、精力充沛、安心居住。'还要说:'尊敬的佛陀,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韦提希王后的儿子)想要攻打跋耆国。他说:我要消灭这些非常强大、非常有力量的跋耆人,我要彻底摧毁跋耆人,我要让跋耆人遭受重大灾难。'然后要把佛陀的回答仔细记住告诉我。因为佛陀从不说假话。"


雨势婆罗门回答说:"好的,陛下。"他准备了一辆好车,坐上这辆好车,从王舍城出发前往灵鹫山。在车子能走的地方他坐车前进,车子不能走的地方他就下车步行去见佛陀。到达后,他与佛陀互相问候。问候结束后,他坐在一旁。坐下后,雨势婆罗门对佛陀说:"乔达摩尊者,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韦提希王后的儿子)恭敬地拜您的双脚,问候您是否少生病少烦恼、身体轻松、精力充沛、安心居住。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韦提希王后的儿子)想要攻打跋耆国。他说:'我要消灭这些非常强大、非常有力量的跋耆人,我要彻底摧毁跋耆人,我要让跋耆人遭受重大灾难。'"


【不退法:】


那时,阿难尊者站在佛陀身后为佛陀扇风纳凉。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听说过跋耆人经常开会、频繁开会吗?"


"尊敬的佛陀,我听说跋耆人确实经常开会、频繁开会。"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经常开会、频繁开会,他们就只会繁荣兴盛,不会衰败。


阿难,你听说过跋耆人团结一致地开会、团结一致地散会、团结一致地处理国家事务吗?"


"尊敬的佛陀,我听说跋耆人确实团结一致地开会、团结一致地散会、团结一致地处理国家事务。"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团结一致地开会、团结一致地散会、团结一致地处理国家事务,他们就只会繁荣兴盛,不会衰败。


阿难,你听说过跋耆人不制定没有经过制定的法律,不废除已经制定的法律,按照古老的跋耆法律生活吗?"


"尊敬的佛陀,我听说跋耆人确实不制定没有经过制定的法律,不废除已经制定的法律,按照古老的跋耆法律生活。"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繁荣兴盛,不会衰败。


阿难,你听说过跋耆人尊重、恭敬、尊崇、供养他们的长老,并听从长老们的意见吗?"


"尊敬的佛陀,我听说跋耆人确实尊重、恭敬、尊崇、供养他们的长老,并听从长老们的意见。"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繁荣兴盛,不会衰败。


阿难,你听说过跋耆人不用强力抢夺良家妇女和少女吗?"


"尊敬的佛陀,我听说跋耆人确实不用强力抢夺良家妇女和少女。"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繁荣兴盛,不会衰败。


阿难,你听说过跋耆人尊重、恭敬、尊崇、供养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神庙,不减少过去已经提供的合法供品吗?"


"尊敬的佛陀,我听说跋耆人确实尊重、恭敬、尊崇、供养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神庙,不减少过去已经提供的合法供品。"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繁荣兴盛,不会衰败。


阿难,你听说过跋耆人妥善保护阿罗汉圣者,使未来的阿罗汉圣者能够来到他们的国土,已经来到的阿罗汉圣者能够安乐居住吗?"


"尊敬的佛陀,我听说跋耆人确实妥善保护阿罗汉圣者,使未来的阿罗汉圣者能够来到他们的国土,已经来到的阿罗汉圣者能够安乐居住。"


"阿难,只要跋耆人继续这样做,他们就只会繁荣兴盛,不会衰败。"


然后佛陀对雨势婆罗门说:"婆罗门,有一次我住在毗舍离城的娑罗陀树下。那时我教导跋耆人这七种使国家不衰退的原则。婆罗门,只要这七种使国家不衰退的原则在跋耆人中存在,而且跋耆人遵循这七种原则,那么跋耆人就只会繁荣兴盛,不会衰败。"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七不退法经》:古老智慧中的永恒治世之道


经文深度解析


这段经文出自佛教经典中的《七不退法经》,记载了一个发生在古印度的历史性时刻——强大的摩揭陀王国与实行共和制的跋耆联邦之间即将爆发的战争前夕,佛陀以非凡智慧传授的治国之道。


历史背景的深意


本经开篇描绘了一幅紧张的政治局势: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蓄意侵略跋耆国。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更是两种政治制度的对抗——专制君主制与早期共和制的碰撞。阿阇世王作为一位弑父夺位的君主,其侵略野心背后隐藏着专制统治对共和政体的本能恐惧和抵触。


在这种紧张局势下,阿阇世王派遣大臣雨势婆罗门去询问佛陀的意见,这一举动本身就颇具深意——即便是野心勃勃的君主,也对佛陀的智慧怀有敬畏,认为"如来不说虚妄话"。这反映了精神权威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阿阇世王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七不退法的智慧结构


佛陀没有直接回答是否应该发动战争,而是通过与阿难的对话,巧妙地阐述了七项使国家繁荣不衰退的原则:


1. 民主协商原则:"经常集会、频繁集会"——这是最基础的民主理念,强调集体决策的重要性。


2. 团结一致原则:"和合集会、和合解散、和合处理政事"——团结就是力量,内部不分裂是国家强大的关键。


3. 法治稳定原则:"不制定未经制定的法规,不废除已经制定的法规"——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4. 尊重智慧原则:"尊重、恭敬、尊崇、供养长老,并听从他们的意见"——尊重经验与智慧,避免轻率决策。


5. 性别尊重原则:"不以强力掳掠良家妇女和少女"——尊重女性权益,维护社会道德底线。


6. 文化传承原则:"尊重、恭敬、尊崇、供养神庙,不减少供品"——尊重精神文化传统,维系社会精神纽带。


7. 保护智者原则:"妥善保护阿罗汉,使未来的阿罗汉能来到国土"——珍视智慧人才,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这七条原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治国体系,涵盖了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和精神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佛陀对国家治理的全面洞见。


深刻的哲学思考


权力与智慧的辩证关系


这则经文最引人深思的是权力与智慧之间的微妙关系。阿阇世王代表着世俗权力,而佛陀则象征着超越性智慧。当权力寻求智慧的指导时,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一方面希望得到支持自己决策的答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智慧可能带来的挑战。


佛陀的回应既没有直接批判战争,也没有明确支持和平,而是通过描述跋耆人的七种优良传统,委婉地表明:真正强大的国家不是靠武力征服取胜,而是通过优良的制度和价值观实现长久繁荣。这种回应方式本身就体现了最高的智慧——既尊重对方的选择自由,又引导其走向更明智的道路。


文明繁荣的永恒法则


七不退法虽然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却揭示了任何文明繁荣的永恒法则:


1. 民主与专制的张力:跋耆国的"经常集会"反映了早期民主思想,而这恰恰是专制统治者阿阇世王最为忌惮的。现代社会中,民主与效率、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仍是永恒课题。


2. 传统与变革的平衡:"不制定未经制定的法规,不废除已经制定的法规"展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但这并非简单的保守主义,而是强调变革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


3. 权威与创新的互补:尊重长老的智慧同时,也要为新生力量创造空间,正如"使未来的阿罗汉能来到国土"所暗示的。


4.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七条原则中既有对政治制度的要求,也有对精神文化的重视,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


政治智慧的最高境界


佛陀面对战争问题的回应,展现了政治智慧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判断对错,而是引导人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值得我们争取和保护的?什么样的制度能带来长久的繁荣与和平?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于解决冲突后的结果,而在于预防冲突的发生;不在于一时的胜负,而在于长久的繁荣;不在于外部的征服,而在于内部的和谐。


现代启示与深远意义


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冲突的世界,《七不退法经》给予我们的启示尤为珍贵:


1. 团结的力量:内部团结是抵御外部威胁的最强防线,无论是国家、组织还是个人,都需要首先解决内部分歧,实现"和合"。


2. 法治的重要性: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社会秩序的基础,频繁变更规则只会导致混乱和不安。


3. 尊重传统智慧: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忽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4. 保护弱势群体: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上,如经文中对妇女权益的关注。


5. 精神文明建设:物质繁荣之外,精神文明同样重要,这是社会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当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时,或许应该回到这些古老而永恒的智慧中寻找答案。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法则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团结、法治、尊重智慧、保护弱者、重视文化,这些原则放在任何时代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结语:超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七不退法经》不仅是一部政治智慧的宝典,更是一盏穿越时空的智慧明灯。佛陀在面对战争威胁时所展现的智慧、平衡与远见,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这种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武力的征服,而是源于内部的团结、法治的稳定、传统的尊重、道德的坚守和精神的富足。


或许,这就是这则古老经文能够跨越2500年时空,依然闪耀智慧光芒的原因——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社会存续与繁荣的根本法则,道出了文明社会兴盛不衰的永恒之道。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当我们面临各种挑战与抉择时,不妨静下心来,聆听这古老智慧的回响,或许能找到照亮前路的智慧之光。


“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部分,解析(131)”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