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七章:重要事件:提婆达多的破僧,第3部分,解析(120)

第三诵分


破僧的故事


在布萨日,提婆达多从座位起来分发表决票说:"我们曾经请求沙门乔达摩允许五件事:'世尊一直赞叹少欲等。这五件事有助于少欲等德行。请允许比丘终身住阿兰若...终身不食鱼肉。'佛陀不同意这五件事。我们现在要遵行这五件事。同意这五件事的请拿票。"


那时毗舍离的跋耆子比丘约有五百人,都是新学比丘不懂戒律。他们以为"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佛陀的教导"就拿了票。提婆达多分裂僧团后带着五百比丘往伽耶山去。


舍利弗和目犍连去告诉佛陀这件事。佛陀说:"舍利弗,你们对这些新学比丘没有同情心吗?去吧,在他们遭受损害之前。"舍利弗和目犍连答应后就出发前往伽耶山。


有一位比丘在佛陀附近哭泣。佛陀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连佛陀的上首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都去提婆达多那里,赞同他的法。"佛陀说:"不可能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不会赞同提婆达多的法。他们是去教导那些比丘的。"


那时提婆达多正坐在大众中说法。他远远看见舍利弗和目犍连走来,就对比丘们说:"看,我说的法多么好,连沙门乔达摩的上首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都来赞同我的法。"


迦迦利迦说:"提婆达多贤友,不要相信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有恶欲,受恶欲控制。"提婆达多说:"来吧朋友,他们是来赞同我的法的。"


然后提婆达多请舍利弗坐在半座上说:"来吧,舍利弗贤友,一起坐。"舍利弗说:"不用了"就坐在另一个座位上。目犍连也坐在另一个座位上。


提婆达多用法谈话教导、开示、鼓励、令比丘们欢喜了大部分夜晚后,对舍利弗说:"贤友舍利弗,比丘僧团已经没有昏沉睡眠了。请你为比丘们说法。我的背痛了,想要休息一下。"


舍利弗答应后,提婆达多把僧衣叠成四层躺下。因为疲惫、失念、不正知,很快就睡着了。


这时舍利弗用神通教导开示比丘们,目犍连用神通教导开示比丘们。在他们的教导下,那些比丘生起了清净的法眼 凡是生起的,都会灭去。


然后舍利弗对比丘们说:"我们现在要去见世尊。谁认同世尊的法,就跟我们一起去。"于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带着五百比丘往竹林精舍去。


迦迦利迦叫醒提婆达多说:"起来吧,贤友提婆达多,舍利弗和目犍连已经带走你的比丘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相信舍利弗和目犍连吗?他们有恶欲,受恶欲控制。"提婆达多当场就吐出热血来。


舍利弗和目犍连去见佛陀,向佛陀顶礼后坐在一边。舍利弗说:"世尊,让这些跟随破僧者的比丘重新受具足戒如何?"佛陀说:"够了,舍利弗。不要让他们重受具足戒。让他们忏悔重罪就可以了。提婆达多对你怎么样?"舍利弗说:"世尊,提婆达多用法谈话教导大众大部分夜晚后,就说背痛要休息,让我说法。"


于是佛陀对比丘们说:"从前在森林中有一个大湖,象群住在那里。它们进入湖中,用鼻子拔出莲藕,洗得很干净,没有泥土就吃下去。这样既对它们的外表有好处,也增加它们的力量,不会因此而死亡或受苦。但年幼的小象学习大象,也进入湖中拔莲藕,却没洗干净就带着泥土吃下去,这样既不美观也不增加力量,反而会因此而死亡或受重苦。同样,提婆达多模仿我会自取灭亡。"


"如大象掘地觅食时,小象食泥将自亡,


模仿我者必衰败,如提婆达多将灭亡。"


"比丘们,具足八法的比丘适合做使者。哪八法?能听、能说、能学、能持、能知、能令他知、善解是非、不惹事端。具足这八法的比丘适合做使者。"


"比丘们,舍利弗具足这八法,适合做使者。哪八法?舍利弗能听、能说、能学、能持、能知、能令他知、善解是非、不惹事端。舍利弗具足这八法,适合做使者。"


"不畏惧任何大众,不丢失语言,不隐藏教法,


明确地说,问时不生气,这样的比丘适合做使者。"


"比丘们,提婆达多被八种非法征服,心被占据,必堕地狱,在那里受一劫之苦,无法救治。哪八种?被利养征服...被不得利养征服...被名声征服...被无名声征服...被恭敬征服...被不恭敬征服...被恶欲征服...被恶友征服,心被占据,必堕地狱,在那里受一劫之苦,无法救治。"


"比丘们,比丘应该不断克服生起的利养、不得利养、名声、无名声、恭敬、不恭敬、恶欲、恶友。比丘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如果不克服这些,就会生起烦恼、热恼。如果克服了,就不会生起烦恼、热恼。因此,比丘们,你们应该学习:我们要不断克服生起的利养...恶友。这就是你们应该学习的。"


"比丘们,提婆达多被三种非法征服,心被占据,必堕地狱,在那里受一劫之苦,无法救治。哪三种?恶欲、恶友、因小小证得而中途停止。"


"愿世间没有人生起恶欲,


由此可知恶欲者的结局。


他被认为是智者,被认为是修行者,


我听说提婆达多曾以名声照耀。


他放逸追随非法,冒犯如来,


堕入可怕的四门阿鼻地狱。


谁伤害无害者、不作恶者,


恶果必然回报到那个恶心无敬者身上。


就像有人想用毒瓶污染大海,


却无法污染巨大可畏的大海。


同样谁用言语伤害如来,


伤害那寂静心的正觉者,言语不能伤害他。


智者应该结交这样的朋友,


跟随其道的比丘能到达苦的止息。"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术语与经文解释


基本概念与术语


第三诵分: 佛经结构划分的方式,表示这是经典第三部分的诵文。古代经典为便于口诵传承,常分为若干"诵分"。


破僧: 分裂佛教僧团的行为,是佛教中五逆重罪之一(其他四种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和出佛身血)。破僧不仅破坏僧团和合,更会使众生失去证悟的机会。


布萨日: 僧团半月集会、诵戒和忏悔的日子,通常每半月举行一次(十五日和三十日),是维持僧团清净的重要制度。


沙门乔达摩: 对佛陀的称呼,"沙门"指出家修行者,"乔达摩"是佛陀的姓氏。非佛弟子常用此称呼。


少欲等德行: 佛教强调的修行品质,"少欲"指减少物质与精神欲望,"等"包括知足、远离、精进等其他功德。


少欲等德行指佛教修行中强调的一系列重要品质,其中"少欲"是核心,而"等"则代表其他相关的德行。完整解释如下:


核心德行详解:


1. 少欲:

减少物质欲望:对衣服、饮食、住所等生活必需品不贪求奢华

减少精神欲望:不追求名声、赞誉、权力等世间认可

修行意义:减轻贪欲对心的束缚,为解脱创造条件


2. 知足:

对已有条件感到满足,不与他人攀比

安于简朴生活,随遇而安

修行意义:断除"得不到的想得到,得到的想得更多"的无尽渴求


3. 远离:

身远离:远离喧嚣环境,住于寂静处

心远离:内心远离烦恼和执着

修行意义:创造有利于定慧修行的内外条件


4. 精进:

勇猛精进修行,不懈怠

断恶修善,努力用功

修行意义:是一切修行成就的动力


5. 正念:

对身、受、心、法保持清晰觉知

不忘失修行方向和目标

修行意义:是修行的守门人,防止散乱和迷失


6. 定力:

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各种禅定境界的修习

修行意义:为开发智慧创造条件


7. 智慧:

如实了知诸法实相

洞察无常、苦、无我等真理

修行意义:断除无明,是解脱的直接因


修行中的关联:


这些德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少欲知足为远离创造条件

远离有助于发展定力

定力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智慧又反过来加强少欲知足的品质


阿兰若: 远离村落的寂静处所,如森林、山谷,适合禅修的清净场所,与热闹的村落相对。


毗舍离: 古印度城市名,是佛陀常说法的地方之一,当时是跋耆国的首都。


跋耆子比丘: 来自跋耆国的比丘,文中指的是新出家不久、对戒律理解不深的比丘。


伽耶山: 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宗教圣地,距离佛陀常住的竹林精舍有一定距离。此地有许多适合修行的天然洞穴和寂静处,且与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相近。提婆达多带领分裂出的五百僧众前往此地,可能是为了利用其宗教声望并建立独立僧团。后来舍利弗和目犍连正是在此地成功教化了被误导的比丘们。


人物与称谓


提婆达多: 佛陀的堂兄弟,在经典中被描述为嫉妒佛陀,试图分裂僧团、谋害佛陀的人。


舍利弗和目犍连: 佛陀的两位首席弟子,舍利弗以智慧第一著称,目犍连以神通第一著称。


上首弟子: 指佛陀的首席弟子,在弟子中地位最高者。


迦迦利迦: 提婆达多的追随者,文中扮演怀疑和警告提婆达多的角色。


贤友: 佛教中常用的称呼,用于僧团成员之间的互相尊称,表示既有尊重又有亲近的关系。这种称呼不仅表示平等友善,更蕴含了在修行道路上彼此支持、共同进步的含义。在佛陀时代,即使像提婆达多这样的人也使用这种称呼,显示了当时僧团内部的礼仪规范。


世尊: 对佛陀的尊称之一,表示他受世间尊敬。


重要仪式与行为


半座: 邀请对方与自己共享座位,在印度传统中是表示极大尊敬的行为。提婆达多邀请舍利弗坐半座,表示他想借舍利弗的威望。


顶礼: 最高敬意的礼节,以头触对方足部,表示完全的恭敬与归依。


具足戒: 比丘或比丘尼的完整戒律,受具足戒意味着正式成为僧团的成员。


忏悔重罪: 对违犯严重戒律的补救措施,通过忏悔可以净化过失。


佛教修行概念


昏沉睡眠: 佛教中五盖之一,由"昏沉"和"睡眠"两个心理状态组成。"昏沉"指心的迟钝、无力和萎靡状态,是心的不活跃;"睡眠"则指倦怠和嗜睡的倾向,更多与身体相关。这两种状态被归为一盖,因为它们同样会导致心智昏暗不清。


五盖是障碍禅修与智慧开展的五种心理状态(其他四种是贪欲盖、嗔恚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被称为"盖"是因为它们覆盖和障碍心灵的清明。


昏沉睡眠会使修行者无法保持正念、注意力涣散,无法清晰观察禅修对象,从而阻碍定力和智慧的发展。在经典中,提婆达多就是因为这种状态而失去警觉,让舍利弗和目犍连有机会教导他的追随者。


对治昏沉睡眠的方法包括:发展精进心、思维光明相、调整饮食习惯、改变姿势或临时转换修行方法等。


其他四盖简要解释:


贪欲盖: 对感官欲望的执着追求,如对色、声、香、味、触的渴求,使心分散而无法专注。


嗔恚盖: 对不喜欢的对象产生愤怒、厌恶、憎恨等负面情绪,使心刚硬不柔软,难以平静安住。


掉举恶作盖: "掉举"是心的不安、散乱和纷扰;"恶作"是对过去行为的后悔忧虑。二者使心不稳定、焦躁不安。


疑盖: 对佛法、修行方法或自身能力的怀疑不定,使心摇摆不决,无法坚定投入修行。


这五盖就像覆盖在清水上的五种物质,使人无法看清水中的倒影,同样障碍禅定和智慧的生起。


五盖更加简单的解释:


贪欲盖: 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欲望和执着,就像小孩看到糖果无法专心做其他事。


嗔恚盖: 生气、不满或讨厌的情绪,如同火在心中燃烧,使人无法平静思考。


掉举恶作盖: 心烦意乱且后悔不安,像猴子跳来跳去停不下来,或总在想"我做错了"。


疑盖: 犹豫不决,对修行方法和自己能否成功的怀疑,就像站在岔路口不知该往哪走。


这五盖就像五种障碍物,挡住了心灵的清晰和平静。


失念、不正知: 失去正念(当下的觉知)和正确的观察认知能力,是修行者应避免的状态。


清净的法眼: 指见法的智慧,能如实观察诸法实相的能力,是修行成就的标志。


"凡是生起的,都会灭去": 佛教无常观的核心表述,指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


"凡是生起的,都会灭去": 这是佛教无常观的核心表述,在巴利经藏中多次出现,通常描述为听闻佛法者获得"法眼清净"时的领悟。它揭示了宇宙间的根本规律: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无论是名声、财富还是生命本身,只要有开始,必然有结束。


就像春天的花朵终将凋谢,新手机终会老旧,年轻终将衰老,相聚终有别离。这不是悲观,而是看清现实的智慧。


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真理,就能放下执着,不再为无常现象痛苦,反而能珍惜当下,活在当下。许多修行者正是在深刻体会到这句话时,获得了解脱的智慧。


这也是佛教"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中无常印的直接表述,是通往解脱的重要洞见。


重要教义与警示


八法(使者品质): 比丘做使者应具备的品质:能听、能说、能学、能持、能知、能令他知、善解是非、不惹事端。


八法(使者品质): 这是佛陀在《增支部·八集》中教导的,比丘作为佛法使者应具备的八种品质,详细解释如下:


1. 能听: 不仅是听见,而是能专注倾听他人说话,不漏掉重要信息,充分理解所听内容。


2. 能说: 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使他人明白所要传达的佛法教义。


3. 能学: 具备学习能力,能够接受、吸收和掌握需要传递的佛法知识。


4. 能持: 能记忆并牢记所学内容,不忘失,确保传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能知: 具有理解力和洞察力,能深入理解佛法的含义,不只是表面文字。


6. 能令他知: 有教导能力,能使他人也理解这些内容,善于解释复杂概念。


7. 善解是非: 能辨别正确与不当的教法,明辨是非,不混淆真伪。


8. 不惹事端: 不引起纷争和冲突,维护和平与和谐,传法时不制造分裂。


这八种品质确保使者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佛法,同时维护僧团的和谐与团结。


八种非法: 导致堕落的八种不善心态:被利养征服、被不得利养征服、被名声征服、被无名声征服、被恭敬征服、被不恭敬征服、被恶欲征服、被恶友征服。


八种非法: 这是佛陀在《增支部·八集》中指出的导致修行者堕落的八种不善心态,详细解释如下:


1. 被利养征服: 因获得物质供养(如食物、衣物、住所)而生起贪着,执着于这些利益,忘记修行本质。修行变成获取利益的手段,而非解脱之道。


2. 被不得利养征服: 因未获得期望的供养而感到失落、不满,甚至怨恨。无法安住于少欲知足,心被"得不到"的念头所困扰。


3. 被名声征服: 因获得好评、赞誉或名望而骄傲自满,执着于自己的声誉,修行目的变成追求他人认可。


4. 被无名声征服: 因不受推崇、被批评或默默无闻而沮丧、愤怒或怀疑自我,无法保持平静心态继续修行。


5. 被恭敬征服: 因受到他人礼遇、尊敬而生起优越感,贪求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远离谦卑修行的态度。


6. 被不恭敬征服: 因不受尊重或被轻视而心生不满,无法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内心充满抵触情绪。


7. 被恶欲征服: 被不正当的欲望控制,如希望他人误以为自己有特殊成就或品质,追求虚假的精神形象。


8. 被恶友征服: 受不良朋友影响而偏离正道,采纳错误建议,随之行不善法,失去独立判断能力。


这八种非法显示了修行者如何因为外在条件的影响而失去正念,被情绪和贪执所左右,从而偏离解脱之道。佛陀教导比丘应当认识并克服这些心态。


三种非法: 导致提婆达多堕落的三种不善法:恶欲(不善的欲望)、恶友(不良的伙伴)、因小小证得而中途停止(获得一点成就就满足,不继续精进)。


一劫之苦: 指在地狱中要承受一个宇宙周期那么长时间的痛苦。"劫"在佛教中指一个宇宙从形成到毁灭的完整周期,是一个自然界的大循环过程。一劫包含宇宙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五逆重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杀父母)会导致行为人在地狱中受苦一劫,也就是要经历整个宇宙周期那么长的时间承受痛苦果报。


这是佛教用来说明因果报应严肃性的教导。


阿鼻地狱: 佛教中最苦的地狱,意为"无间",表示痛苦无有间断。


重要比喻


象群的比喻


历史背景:

这个比喻出现在佛陀教导弟子关于提婆达多的故事中。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最初追随佛陀出家修行,后来因嫉妒与权力欲望而试图分裂僧团,甚至多次谋害佛陀。


比喻详解:


1. 大象的智慧行为:

   成年大象在吃莲藕时展现出自然的智慧。它们知道莲藕生长在淤泥中,所以会先将莲藕从水底拔出,然后用鼻子和前脚仔细清洗,去除所有泥沙和污垢,只吃干净的部分。这象征真正理解佛法的修行者能够:

辨别教法的核心与表相

理解戒律背后的精神实质

将教导融入生命而非机械遵循

获取真正的法味营养


2. 小象的盲目模仿:

   幼小的象看到大象吃莲藕,也想效仿,但它们不理解清洗的重要性。它们简单地拔出莲藕后就直接吞食,连同泥沙污垢一起吃下。结果:

无法获得莲藕的真正营养

因食用污泥而生病受苦

误以为自己在正确模仿,实际上却适得其反

   这象征那些只看到佛法表面形式而不理解内在精神的修行者。


3. 提婆达多的教训:

   提婆达多虽然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佛陀更加苦行(如主张终生素食、常穿粪扫衣等),但他缺乏:

对佛法核心(慈悲、智慧、中道)的真正理解

清净的修行动机(他的行为源于嫉妒和名闻利养)

对缘起法则的尊重

   因此,他像小象一样,表面模仿却误入歧途,最终导致自己犯下重罪,据经典记载,因破和合僧等罪堕入阿鼻地狱。


教导意义:

这个比喻警示我们不要停留在形式和表相上,而要真正理解佛法的精神实质。没有智慧指导的修行可能不仅无益,还可能有害。


毒瓶污染大海的比喻


背景:

这个比喻出现在佛陀回应提婆达多多次谋害未遂后的教导中。


比喻详解:


1. 大海的象征:

   大海象征佛陀的心境和觉悟境界:

广阔无边,如同佛陀的慈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深不可测,象征佛陀的智慧深度

容纳百川而不改变本性,象征佛陀面对赞誉或诽谤都保持平等心

自净能力强大,能稀释和净化任何杂质


2. 毒瓶的象征:

   小小的毒瓶象征有限的恶意和攻击:

体积渺小,相对于浩瀚大海微不足道

毒性虽强但范围有限,象征恶意虽有破坏力但局限于自身

投入大海后立即被稀释,失去毒性,象征恶意无法影响佛陀的清净心


3. 对行恶者的警示:

   这个比喻警示那些攻击佛陀的人:

无法真正伤害佛陀,因佛陀已超越世间得失和毁誉

恶意最终会通过业力回报到自己身上

犹如手握毒药,最终伤害的只是自己


教导意义:

圣者的心如大海般广阔,不受外界干扰

修行的目标是扩展自己的心量,使之如大海般包容

恶意和攻击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真正的慈悲和智慧能容纳一切而不被污染


这两个比喻共同说明了心态和理解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以及恶行最终会伤害行恶者自己的因果法则。


这个故事总体揭示了破坏僧团和谬解佛法的严重后果,同时展示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舍利弗、目犍连等大弟子的善巧方便。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第三章


分裂僧团的故事


在僧团集会日,提婆达多站起来发放投票券说:"我们以前请求乔达摩佛陀同意五件事:'佛陀一直赞美少欲知足等美德。这五件事能帮助培养少欲等好品质。请允许出家人终生住在森林里...终生不吃鱼肉。'但佛陀不同意这五条规定。现在我们要自己遵守这五条。同意的请拿票。"


那时毗舍离地区的跋耆族出家人大约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刚出家不久的新人,不懂戒律规矩。他们误以为"这是正确的教法,这是正确的规矩,这是佛陀的教导",就拿了票。提婆达多成功分裂僧团后,带着这五百人前往伽耶山。


舍利弗和目犍连去告诉佛陀这件事。佛陀说:"舍利弗,你们对这些新出家人没有同情心吗?赶紧去吧,在他们受到伤害前。"舍利弗和目犍连答应后就出发去伽耶山。


有一位出家人在佛陀附近哭泣。佛陀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连佛陀的首席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都去了提婆达多那里,支持他的教法。"佛陀说:"不可能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不会支持提婆达多的教法。他们是去教导那些被误导的出家人的。"


此时提婆达多正坐在大众中讲课。他远远看见舍利弗和目犍连走来,就对大家说:"看,我讲的法多么好,连佛陀的首席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都来支持我的教法。"


迦迦利迦说:"提婆达多朋友,不要相信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心怀不良意图,被坏念头控制着。"提婆达多说:"别担心朋友,他们是来支持我的教法的。"


然后提婆达多请舍利弗分享他的座位说:"来吧,舍利弗朋友,和我一起坐。"舍利弗说:"不用了",就坐在另一个座位上。目犍连也坐在另一个座位上。


提婆达多用佛法教导、讲解、鼓励大家,讲了大半夜后,对舍利弗说:"朋友舍利弗,大家都很精神,没有昏昏欲睡。请你接着为大家讲课吧。我的背痛了,想要休息一下。"


舍利弗答应后,提婆达多把袈裟叠成四层躺下。因为太累、不保持清醒的意识,他很快就睡着了。


这时舍利弗用特殊能力教导开示大众,目犍连也用特殊能力教导开示大众。在他们的教导下,那些出家人开启了"法眼",明白了"所有产生的事物,最终都会消失"这一真理。


然后舍利弗对大家说:"我们现在要去见佛陀。谁认同佛陀的教法,就跟我们一起走。"于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带着五百出家人往竹林精舍走去。


迦迦利迦叫醒提婆达多说:"快起来吧,提婆达多朋友,舍利弗和目犍连已经把你的跟随者都带走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相信他们吗?他们心怀不良意图,被坏念头控制着。"提婆达多当场就气得吐血了。


舍利弗和目犍连去见佛陀,向佛陀行礼后坐在一旁。舍利弗说:"世尊,这些曾跟随分裂僧团者的出家人是否需要重新受戒呢?"佛陀说:"不用了,舍利弗。不必让他们重新受戒。让他们忏悔严重过错就可以了。提婆达多对你怎么样?"舍利弗说:"世尊,提婆达多讲法讲了大半夜后,说背痛要休息,让我接着讲。"


于是佛陀对大家说:"从前在森林中有一个大湖,有象群住在那里。大象们会进入湖中,用鼻子拔出莲藕,把它洗得很干净,没有泥土才吃。这样既对它们的外表有好处,也增加它们的体力,不会因此生病或受苦。但小象学着大象的样子,也去拔莲藕,却没洗干净就连泥土一起吃下去,这样既不利于健康也不增加体力,反而会因此死亡或严重生病。同样,提婆达多只是表面模仿我的行为,却会因此自己毁灭。"


"就像大象挖地找食物时,小象吃泥土会送命,

那些只会模仿我的人必然失败,就像提婆达多会灭亡。"


"各位,具备八种品质的出家人适合当使者。哪八种?会听别人说话、会清楚表达、会学习、会记住、会理解、会让别人理解、能分辨对错、不制造麻烦。具备这八种品质的出家人适合当使者。"


"各位,舍利弗具备这八种品质,适合当使者。哪八种?舍利弗会听别人说话、会清楚表达、会学习、会记住、会理解、会让别人理解、能分辨对错、不制造麻烦。舍利弗具备这八种品质,适合当使者。"


"不怕面对任何人群,不结结巴巴,不隐瞒教法,

清清楚楚地讲,被问时不发脾气,这样的出家人适合当使者。"


"各位,提婆达多被八种不好的东西控制,心被这些占据,必定会下地狱,在那里受很长时间的苦,无法挽救。哪八种?被获得好处控制...被失去好处控制...被名声控制...被没有名声控制...被赞美控制...被不被赞美控制...被不良欲望控制...被坏朋友控制,心被这些占据,必定会下地狱,在那里受很长时间的苦,无法挽救。"


"各位,修行人应该不断克服产生的对获得好处的执着、对失去好处的执着、对名声的执着、对没有名声的执着、对赞美的执着、对不被赞美的执着、不良欲望、坏朋友的影响。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如果不克服这些,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如果克服了,就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因此,你们应该这样学习:我们要不断克服产生的对获得好处的执着...坏朋友的影响。这就是你们应该学习的。"


"各位,提婆达多被三种不好的东西控制,心被占据,必定会下地狱,在那里受很长时间的苦,无法挽救。哪三种?不良欲望、坏朋友、因为小小的成就就半途而废。"


"希望世上没有人产生不良欲望,

从提婆达多的下场可以看出不良欲望的后果。

他曾被认为是聪明人,被视为修行人,

我听说提婆达多曾经很有名气。


但他放纵追随错误的路,冒犯了佛陀,

因此掉入可怕的阿鼻地狱。

谁伤害无害之人、不作恶之人,

恶果必然回到那个心怀恶意不尊重他人的人身上。


就像有人想用一小瓶毒药污染整个大海,

却无法污染那广阔可怕的大海。

同样,谁用言语伤害佛陀,

伤害那心灵平静的觉悟者,言语伤不了他。


聪明人应该交这样的好朋友,

跟随佛陀道路的修行者能到达苦的尽头。"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分裂与和合:《破僧经》的智慧启示


一、故事的时代映照


这部经文记载了佛教史上著名的分裂事件,表面上是提婆达多的野心与佛陀的智慧之争,实则蕴含着关于人性、权力、真伪法辨别的深刻教导。提婆达多,佛陀的堂兄弟,曾通过禅修获得一定程度的定力和世俗神通,在僧团中一度享有声望,却因自我膨胀而堕落,成为佛教历史上警示世人的典范。


当我们深入这个故事,能看到它不仅是2500多年前的历史事件,更是对每个时代修行人心灵历程的生动描绘。


二、表法与实质:少欲背后的欲望


提婆达多提出的"五事主张"——终身住阿兰若(森林)、终身不食鱼肉等表面上极为苦行,似乎比佛陀更为精进。这看似"少欲"的主张,实则暗藏着强烈的权力欲和名闻利养之心。


表象与实质的悖论:提婆达多倡导"少欲"却深陷"多欲"之中;高举清净旗帜,内心却充满浑浊。这提醒我们:

真正的少欲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内心状态

表面的苦行可能掩盖着对名声、权力的贪婪

形式主义的修行常成为自我的巧妙伪装


这种矛盾时刻提醒我们反观自己:我们追求简朴生活,是真为修行?还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高尚"?


三、真伪佛法的辨别智慧


经文中,五百新学比丘因为不懂戒律,轻易被提婆达多说服。这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纷繁的教说中辨别真伪法脉?


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到来,使比丘们"生起清净法眼",意味着他们获得了辨别的能力。这种辨别力源于:

1. 对法义核心的把握,而非拘泥表相

2. 明白修行目的是解脱,而非强求苦行

3. 理解中道精神,不落入极端


现代人面对各种思想流派和修行方法,同样需要这种辨别智慧。真正的教法必定基于慈悲与智慧,而非基于控制与自我膨胀。


四、象群的比喻:深刻的修行隐喻


佛陀讲述的大象洗莲藕的比喻堪称经典:


大象洗净莲藕再食用,象征真修行者能辨别法的精髓;小象不洗就吃,象征表面模仿却不得要领者。这个比喻启示我们:

形式与实质的区别:形式上的模仿无法替代内在的理解

渐进的修行次第:修行需要时间成熟,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智慧与表相的关系:真智慧不在于外在行为,而在于内在转化


当代修行人应当自问:我是在洗净莲藕,还是连泥带水地吞咽?我是真正消化了教法,还是仅停留在表面模仿?


五、八法使者:修行者的理想品格


经文中提到适合做使者的八种品质:能听、能说、能学、能持、能知、能令他知、善解是非、不惹事端。这不仅是对使者的要求,更是对每个修行者理想人格的概括:

开放接纳:能听代表开放心态,不固执己见

清晰表达:能说意味着清楚传达,不制造混淆

不断学习:能学表示谦逊态度,永远保持学习状态

坚持记忆:能持指的是对重要教法的牢记不忘

深刻理解:能知代表真正的洞察,而非浅尝辄止

善于教导:能令他知是将自己的理解有效传递给他人

明辨是非:善解是非意味着有清晰的价值判断

和谐相处:不惹事端表示不制造冲突,维护和谐


这八种品质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成熟修行者的全面形象,值得每个人深思并培养。


六、八种非法:内心的隐藏漩涡


佛陀指出提婆达多被八种非法征服:利养、不得利养、名声、无名声、恭敬、不恭敬、恶欲、恶友。这八种非法实际上是四对相反的执着:

得到好处时的贪著

得不到好处时的嗔恨

有名声时的骄慢

没名声时的沮丧

被尊敬时的自满

不被尊敬时的怨恨

内心的不良意图

外在的负面影响


这种'对立的执着'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不仅是顺境会引发执着,逆境同样会引发执着。真正的修行,是要面对世间八法——得与失、毁与誉、称与讥、乐与苦——心不随之摇动,找到内心的平静。



七、"毒瓶污染大海"的深刻隐喻


经文最后的比喻中,将想用毒瓶污染大海比作企图伤害如来,这个强大的形象传达出几层深意:


1. 圣者心量广大:如来的心如大海般广阔无边,小小恶意无法撼动

2. 恶行的自伤性:想要伤害清净者的恶行,最终伤害的是行恶者自己

3. 心灵境界的差异:小心量与大心量的对比,显示修行境界的天壤之别

4. 净化与包容的力量:大海能自净、能包容,象征圣者心灵的宽广与力量


这启示我们:修行不是变得敏感脆弱,而是扩展心量,包容一切而不受污染。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攻击他人,而在于培养自己的宽广心量。


八、启迪现代生活的智慧


这篇经文虽古老,却对现代生活有着深刻启示:


1. 辨别力的培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假、善恶,是我们必须培养的能力

2. 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不要被表面光鲜的形式迷惑,而忽略了内在的实质

3. 权力与欲望的警示:提婆达多的悲剧警示我们警惕权力欲望对心灵的腐蚀

4. 挫折与成长的辩证: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自己内心的诚实面对,而非外在成就的累积

5. 团体与和谐的重要:僧团和合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和合众的价值和团队和谐的力量。


九、心灵的终极思考


这个故事最终引领我们思考生命的根本问题: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外在的名声与权力,还是内在的觉醒与解脱?

我们行动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自我的驱使,还是源于对真理的追求?

我们如何面对内心的各种非法?是任其发展,还是以智慧克服?


在宇宙无尽的长河中,一个生命最终的价值不在于他征服了多少外在世界,而在于他战胜了多少内在的障碍。不在于他积累了多少世间法,而在于他放下了多少执着。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提婆达多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或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迷失了修行的真正方向。而这种迷失,时刻也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唯有保持警醒,不断自省,才能在修行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深入。


十、提婆达多的心理变迁:警示录


提婆达多的堕落轨迹值得深思。他并非一开始就是恶人,而是逐渐被内心的阴暗面吞噬。这种转变通常遵循一个模式:


1. 初期的正信与热忱:最初可能是真心出家,追求解脱

2. 小成就带来的傲慢:获得某些修行成果后,开始心生骄傲

3. 比较心的滋长:不断与佛陀和其他弟子比较,心生嫉妒

4. 权力欲的膨胀:渴望拥有自己的追随者,建立自己的威望

5. 手段的逐渐扭曲:起初可能只是轻微的不当,逐渐发展为明显的邪法

6. 自欺的合理化:将个人欲望包装成"更高标准"的修行方式

7. 最终的彻底堕落:完全被非法征服,失去分辨能力


这一过程启示我们:堕落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细微变化累积。它提醒我们在修行道路上时刻保持警惕,察觉内心细微的变化。


十一、"因小小证得而中途停止"的深刻警示


经文提到提婆达多堕落的三大原因之一是"因小小证得而中途停止"。这点尤为值得现代修行者深思:


修行的误区:将某些暂时体验或小成就误认为究竟解脱

骄慢的滋生:小小成就带来的满足感阻碍进一步突破

比较的陷阱:与他人比较修行成就,失去真正修行的方向

停滞的危险: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真正的修行者应当:

1. 将每一次成就视为新的起点,而非终点

2. 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永远谦虚学习

3. 明白究竟解脱的标准,不为小成就所迷惑

4. 时刻觉察傲慢的微细生起


十二、僧团和合的深层意义


破僧被视为最严重的恶行之一,不仅因为它破坏了修行团体的和谐,更因为它触及了佛法的核心原则:


1. 法的连续性:僧团是法脉传承的载体,破僧中断了正法的传播

2. 修行的互助性:僧团提供相互支持的环境,破僧剥夺了这种支持

3. 社会的典范性:僧团展示了和谐共处的可能,破僧损害了这种示范

4. 心的统一性:和合僧象征心的统一,破僧反映心的分裂


当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思考:如何在多元中保持核心价值的统一?如何在个性解放的同时维护必要的共识和团结?


十三、佛陀的危机应对智慧


面对提婆达多的分裂行为,佛陀的应对展现了高超的智慧:


1. 原则性与慈悲并重:面对提婆达多的分裂行为,佛陀并非袖手旁观,而是通过正式的僧团程序(告白羯磨)公开宣告提婆达多的言行不代表佛法僧三宝。佛陀授权舍利弗在王舍城公开宣布这一立场,明确划清界限。然而,佛陀始终保持慈悲心,没有表现出个人怨恨或敌意,其行动目的是保护僧团和正法,而非出于个人恩怨。即使在提婆达多多次谋害他的情况下,佛陀始终保持平静和慈悲,没有对提婆达多生起丝毫怨恨或报复之心,显示了无限的慈悲与智慧。

2. 信任弟子:派遣舍利弗和目犍连处理,展示了对弟子的信任

3. 关注受害者:首先考虑被误导比丘的福祉,而非惩罚破坏者

4. 简化回归路径:不要求重新受戒,只需忏悔,降低了归来的门槛

5. 以教育代替惩罚:用象群的比喻教导大众,而非简单谴责

6. 预见长远结果:预见提婆达多的命运,但不干预因果流转


这种处理方式对现代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提供了宝贵启示:如何在维护组织完整性的同时,不制造更多的敌意和分裂。


十四、内在分裂的隐喻


破僧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也可视为内心世界的隐喻:


1. 内心的提婆达多:我们内心都有可能生起骄慢、嫉妒、权力欲

2. 心灵的僧团:我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需要和谐统一

3. 内在的分裂:当不同的欲望和价值观相互冲突,我们经历内在破僧

4. 自我的欺骗:如同提婆达多将个人欲望包装成高尚理想,我们也常常自欺


真正的修行,是识别并和谐这些内在力量,创造一个不再分裂的统一心灵。


十五、从解构到重建:超越二元对立


《破僧经》最深刻的教导在于超越二元对立思维:


1. 超越善恶二元:提婆达多并非纯粹的恶人,而是迷失的修行者

2. 超越成败二元:表面的成功(获得追随者)可能是真正的失败

3. 超越个体与集体二元:个人修行与集体和谐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4. 超越形式与实质二元:真正的修行需要形式与实质的和谐统一


这种超越二元的思维方式,是佛法中最为深刻的智慧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亟需的思维方式。


十六、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智慧


《破僧经》的智慧可应用于当代多个领域:


1. 信息辨别: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辨别真伪资讯

2. 社群管理:如何处理组织内的分歧与潜在分裂

3. 个人成长:如何避免小成就带来的骄傲和停滞

4. 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避免关系破裂

5. 心理健康:如何整合内在分裂的自我,达成心理和谐


十七、修行的终极反思:回归初心


提婆达多的故事最终引导我们回到一个根本问题:我们为何修行?


是为了获得能力、地位和崇拜?

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他人优越?

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的挑战?

还是为了真正的内在自由和觉醒?


真正的修行者始终保持初心,不为外在成就所迷惑,不为小小证得而止步,始终保持谦卑的学习态度和服务众生的慈悲心。


十八、超越文字的体悟


最终,《破僧经》教导我们:真正的佛法不在文字上,而在心的体悟中。就如同大象洗净莲藕才食用,我们也需要超越文字表相,体悟经文的真实义。


当我们能从提婆达多的故事中不仅看到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看到人性的普遍模式,看到自己内心的映照,看到修行道路上的永恒警示,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这部经文的深意。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认真面对自己内心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古老经文中的智者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而这种对话,正是佛法生命力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


在无尽的生命旅程中,愿我们都能辨明方向,不被小成就所迷惑,不被外在形式所束缚,找到那条通向真正自由与觉醒的道路。


“补充:第七章:重要事件:提婆达多的破僧,第3部分,解析(120)”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