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业分别经,第1部分,解析(110)

6.10大业分别经(中部136经/大业分别经(分别品[14])


这是我亲身听闻到的: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中迦兰陀竹园。那时,尊者三弥提住在一座林中的小屋里。游方者波多利子在散步时来到尊者三弥提处。来到后,与尊者三弥提互相问候。问候之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多利子对尊者三弥提说:"朋友三弥提,我亲耳听到,亲自从沙门乔达摩那里接受了这个教导:'身业是虚妄的,语业是虚妄的,只有意业才是真实的。'还有一种定,入了那种定后什么也不感受。"


"朋友波多利子,请不要这样说,请不要这样说。请不要诽谤世尊。诽谤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会这样说:'身业是虚妄的,语业是虚妄的,只有意业才是真实的。'但是,朋友,确实有一种定,入了那种定后什么也不感受。"


"朋友三弥提,你出家多久了?""朋友,不长,三年。"


"那么现在我们怎么能对长老比丘们说什么呢?当一个如此年轻的比丘认为应该维护他的老师时。朋友三弥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业,他会感受到什么?"


"朋友波多利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业,他会感受到苦。"


于是波多利子游方者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尊者三弥提的话。不赞同也不反对后,他从座位上起身离去。


波多利子游方者离去后不久,尊者三弥提来到尊者阿难处。来到后,与尊者阿难互相问候。问候之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尊者三弥提将与波多利子游方者的全部谈话告诉了尊者阿难。


听了这些,尊者阿难对尊者三弥提说:"朋友三弥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拜见世尊的话题。朋友三弥提,我们来吧,让我们去见世尊。去到那里,我们会将此事告诉世尊。世尊会如何解释,我们就如何记住。""好的,朋友。"尊者三弥提回答道。


于是尊者阿难和尊者三弥提来到世尊处。来到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尊者阿难将尊者三弥提与波多利子游方者的全部谈话告诉了世尊。


听了这些,世尊对尊者阿难说:"阿难,我甚至不记得见过波多利子游方者,更别说这样的谈话了。这个愚蠢的三弥提以一厢情愿的方式回答了波多利子游方者应该以分析方式回答的问题。"


听到这话,尊者优陀夷对世尊说:"世尊,如果尊者三弥提是这个意思:'无论感受到什么,都属于苦'。"


于是世尊对尊者阿难说:"阿难,你看到这个愚蠢的优陀夷的无知了吗?阿难,我知道这个愚蠢的优陀夷正在冒出来,他会不适当地冒出来。阿难,波多利子游方者一开始就问了三种感受。阿难,如果这个愚蠢的三弥提被波多利子游方者这样问时这样回答:'朋友波多利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能感受快乐的业,他会感受到快乐;朋友波多利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能感受痛苦的业,他会感受到痛苦;朋友波多利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能感受既非苦也非乐的业,他会感受到既非苦也非乐。'阿难,如果这个愚蠢的三弥提这样回答,他就会正确地回答波多利子游方者的问题。


"然而,阿难,这些愚蠢的异教游方者怎么能理解如来的大业分别呢?阿难,如果你们听我解释大业分别,那就好了。"


"世尊,现在是时候了,善逝,现在是时候了,请世尊解释大业分别。听了世尊的话,比丘们会记住的。"


"那么,阿难,你要听,要好好注意,我要说了。""是的,尊者。"尊者阿难回答道。世尊说:


"阿难,有这四种人存在于世间。哪四种?


阿难,这里有一类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怀有恶意、持有邪见。他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阿难,这里有一类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怀有恶意、持有邪见。他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到善趣、天界。


"阿难,这里有一类人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见。他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到善趣、天界。


"然而,阿难,这里有一类人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见。他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阿难,这里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达到这样的心定:当他们的心入定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怀有恶意、持邪见,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他们说:'确实有恶业,确实有恶行的果报。我看到这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他们说:'凡是杀生、偷盗......持邪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他们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们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


"然而,阿难,这里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达到这样的心定:当他们的心入定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们说:'确实没有恶业,确实没有恶行的果报。我看到这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们说:'凡是杀生、偷盗......持邪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善趣、天界。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他们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们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


"阿难,这里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达到这样的心定:当他们的心入定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见,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们说:'确实有善业,确实有善行的果报。我看到这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们说:'凡是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善趣、天界。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他们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们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


"然而,阿难,这里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达到这样的心定:当他们的心入定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他们说:'确实没有善业,确实没有善行的果报。我看到这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他们说:'凡是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他们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们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说'确实有恶业,确实有恶行的果报'的沙门或婆罗门,我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我看到这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我也同意他这一点;但是对于他说'凡是杀生、偷盗......持邪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我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为什么?因为,阿难,如来对大业分别有不同的知见。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说'确实没有恶业,确实没有恶行的果报'的沙门或婆罗门,我不同意他这一点;但是对于他说'我看到这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我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凡是杀生、偷盗......持邪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善趣、天界',我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为什么?因为,阿难,如来对大业分别有不同的知见。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说'确实有善业,确实有善行的果报'的沙门或婆罗门,我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我看到这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我也同意他这一点;但是对于他说'凡是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善趣、天界',我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为什么?因为,阿难,如来对大业分别有不同的知见。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说'确实没有善业,确实没有善行的果报'的沙门或婆罗门,我不同意他这一点;但是对于他说'我看到这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我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凡是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我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为什么?因为,阿难,如来对大业分别有不同的知见。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的人,他或者先前造作了应感受痛苦的恶业,或者后来造作了应感受痛苦的恶业,或者在临死时具有并坚持邪见。因此,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他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其果报他或者在现世感受,或者在来世感受,或者在随后的生中感受。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的人,他或者先前造作了应感受快乐的善业,或者后来造作了应感受快乐的善业,或者在临死时具有并坚持正见。因此,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而他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其果报他或者在现世感受,或者在来世感受,或者在随后的生中感受。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的人,他或者先前造作了应感受快乐的善业,或者后来造作了应感受快乐的善业,或者在临死时具有并坚持正见。因此,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而他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其果报他或者在现世感受,或者在来世感受,或者在随后的生中感受。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的人,他或者先前造作了应感受痛苦的恶业,或者后来造作了应感受痛苦的恶业,或者在临死时具有并坚持邪见。因此,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他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其果报他或者在现世感受,或者在来世感受,或者在随后的生中感受。


"因此,阿难,有无能却表现为无能的业,有无能却表现为有能的业,有有能也表现为有能的业,有有能却表现为无能的业。"


这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满怀欢喜,欣然接受世尊的教导。


《大业分别经》结束。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大业分别经》(中部136经)术语与概念解析


标题与背景解释


大业分别经:巴利语,意为"大","业"(行为及其影响),"分别"或"详细分析"。本经是佛陀对业力因果复杂关系的深入剖析。


中部136经/分别品[14]:表明此经属于巴利三藏中的中部尼柯耶(中等长度的经文集),是第136部经典,归入"分别品"类。


人物与地点解析


1. 世尊:佛陀尊称,意为"受尊敬者",指悉达多·乔达摩。


2. 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拉贾格里哈,佛陀常在此传法。


3. 迦兰陀竹园:王舍城附近重要的佛教修行中心,原为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的王家花园,后由国王捐赠给佛陀和僧团。"迦兰陀"指园中栖息的松鼠,完整名称,意为"松鼠出没的竹林",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寺院之一。


4. 三弥提:年轻比丘,出家只有三年,本经中因回答简单而被批评。


5. 波多利子:非佛教传统的游方者,提出关于业的问题。


6. 阿难:佛陀的堂弟和侍者,负责记忆佛陀的教导。


7. 优陀夷:另一位比丘,在本经中因错误理解而被佛陀称为"愚蠢的"。


核心佛学术语解释


1. 身业、语业、意业:

身业:身体的行为

语业:言语的行为

意业:心意的思想和意图

   波多利子错误地声称佛陀教导"身业和语业是虚妄的,只有意业是真实的",这是对佛法的误解和歪曲。


2. 定:

   经文中提到的"入了那种定后什么也不感受",指特殊的禅修状态,可能是指灭尽定,修行者暂时停止一切身心活动的高级禅定。


3. 造作业:

   有意识地通过身、语、意创造业力。关键在于"故意",表明业力与意志、意图相关。


4. 苦:

   不仅指生理痛苦,也包括不满足感、不完满感。三弥提简单回答"感受苦"是不完整的。


5. 四种人的分类:

   经文列举四种人,展示业果关系的复杂性:

作恶投生恶趣者

作恶投生善趣者

行善投生善趣者

行善投生恶趣者


6. 十恶业与十善业:


十恶业是佛教中描述的十种不善行为:

杀生:故意结束有情众生的生命

偷盗:未经允许取用他人财物

邪淫:不适当的性行为,如与有伴侣者发生关系

妄语:说谎、欺骗他人

两舌:挑拨离间,造成分裂和不和

恶口:粗鄙、伤人的言语

绮语:无意义、轻浮或不当的言论

贪婪:对他人所有物的强烈渴望

怀恶意:对他人的恶意或敌意

持邪见:否认因果、善恶等基本道德原则


十善业则是远离上述十种行为:


不杀生:不伤害或结束任何生命,包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

不偷盗:不拿取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未经许可取用他人物品

不邪淫:不与他人配偶、未成年人或不适当对象发生性关系

不妄语:不说谎话,不欺骗他人

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在人与人之间挑拨离间

不恶口:不说粗暴、伤人的话,不咒骂、侮辱他人

不绮语:不说无益的闲言碎语,不说挑逗或低俗的话语

不贪婪:不过度追求物质,不对他人财物心生贪念

不怀恶意:不怀恨他人,不希望他人遭遇不幸。慈悲心态

持正见:不持错误观点,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理解因果、善恶的正确见解


这十种行为分别涉及身(前三项)、口(中间四项)和意(后三项)三个层面,构成了佛教伦理体系的基础。


7. 天眼:

   超自然观察能力,能见众生死后去向。本经指出仅凭天眼观察部分现象并不足以推断业力的全部规律。


8. 业报时间:

   佛陀解释业报可能在不同时间成熟:

现世感受:此生造业此生受报

来世感受:此生造业下一生受报

随后诸生感受:此生造业在未来多生中受报

   这种分类说明了为什么有些行为的果报并不立即显现。


9. 临终心态:

   经文特别强调临死时的心态对来生的重大影响:

具有并坚持邪见:死时持有错误见解,导向恶趣

具有并坚持正见:死时持有正确见解,导向善趣

   这一教导成为佛教传统中临终开示和助念的理论基础。


10. 四种业的表现形式:

    经文最后总结的核心教义:

 无能却表现为无能的业(业无效果且看起来无效果)

 无能却表现为有能的业(业无效果但看起来有效果)

 有能也表现为有能的业(业有效果且看起来有效果)

 有能却表现为无能的业(业有效果但看起来无效果)

    这解释了为什么表面现象与业力实际运作有时不一致。


11. 沙门与婆罗门:

 沙门:出家修行者,各种宗教传统的修行者

 婆罗门:印度传统的祭司阶层,婆罗门教的代表

    经文提到他们依靠禅定获得天眼,但对所见现象的解释有误。


12. 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

    修行者获得天眼的条件,表明神通能力来自于系统性的修行,而非偶然。


13. 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苦界:痛苦的存在状态

 恶趣:不幸的去处

 堕处:堕落的状态

 地狱:最严重的痛苦领域

    这些是恶业成熟后可能投生的不同痛苦境界。


14. 善趣、天界:

 善趣:幸福的去处

 天界:天神居住的领域,善业成熟后可能投生的快乐境界


15. 执著见解的错误:

    经文反复强调固执己见("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的危险,表明佛陀反对教条主义和绝对化思维。


16. 大业分别:

    如来对业力运作的深刻、全面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因果对应模式,认识到业力系统的多因素、多时间维度特性。


重要概念与教义分析


1. 三弥提回答的错误:

   三弥提回答"感受苦"是不完整的,佛陀指出应该区分三种感受(快乐、痛苦、不苦不乐)。这体现了佛教对感受的细致分析,而非笼统认为"一切皆苦"。优陀夷误解三弥提是指"无论感受到什么,都属于苦",这是对苦谛的错误理解。


2. 分别思维与一厢情愿的回答:

   佛陀批评三弥提"以一厢情愿的方式回答了应该以分析方式回答的问题"。这强调佛教重视分析性思维,而非简单化、概括性的答案。


3. 波多利子的错误引述:

   波多利子声称佛陀教导"身业和语业是虚妄的,只有意业才是真实的",这完全扭曲了佛陀的教导。佛教强调身、口、意三业的同等重要性,虽然意业被视为最根本的驱动力。


4. 天眼观察与过度推论的警告:

   经文描述具天眼者看到个别案例后就推断普遍规律,佛陀指出这种过度推论的错误。这表明佛教反对从有限观察得出绝对结论的认识论错误。


5. 业力的复杂性与非线性:

   整部经典的核心是揭示业力运作的复杂性,表明善恶与果报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


6. 临终状态的决定性作用:

   经文特别强调临终时的心态对下一生投生的影响,这是佛教临终护理实践的重要依据,说明最后一刻的正念与正见极为关键。


7. 对绝对化思维的批判:

   佛陀反复批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的立场,体现了中道思想对极端观点的否定。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6.10 大业分别经


开场介绍


这是我亲自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竹林中的迦兰陀竹园。那时,一位名叫三弥提的僧人住在森林里的一间小屋中。有个叫波多利子的游方修行者散步时来到三弥提的住处。他们互相问候后,波多利子坐在一旁对三弥提说:


"朋友三弥提,我亲耳听说,从乔达摩(佛陀)那里直接听到的教导是:'身体的行为是假的,语言的行为是假的,只有心意的行为才是真实的。'还有一种禅定,进入那种禅定后什么感觉都没有。"


三弥提的回应


"朋友波多利子,请不要这样说!请不要这样说!请不要诽谤佛陀,诽谤佛陀是不好的。佛陀从来没说过'身体行为是假的,语言行为是假的,只有心意行为才是真实的'。不过确实有一种禅定,进入后什么感觉都没有。"


"朋友三弥提,你出家当僧人多久了?"

"朋友,不久,只有三年。"


"这样的话,我们怎么能跟那些资深僧人说什么呢?当一个这么年轻的僧人都觉得应该为他的老师辩护。朋友三弥提,如果一个人有意识地用身体、语言或心意做事,他会得到什么结果?"


"朋友波多利子,如果一个人有意识地用身体、语言或心意做事,他会感受到痛苦。"


波多利子听了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就站起来离开了。


向阿难报告


波多利子离开后不久,三弥提去找尊者阿难,把整个对话都告诉了他。


阿难听后说:"朋友三弥提,这确实是个应该请教佛陀的问题。我们一起去见佛陀吧,告诉他这件事,听听他怎么解释。我们会记住他的解释。"三弥提回答说:"好的,朋友。"


于是阿难和三弥提一起去见佛陀。他们向佛陀行礼后坐在一旁,然后阿难把三弥提与波多利子的整个对话都告诉了佛陀。


佛陀的回应


听完后,佛陀对阿难说:"阿难,我甚至不记得见过波多利子,更别说有这样的谈话了。这个愚蠢的三弥提用过于简单的方式回答了一个需要详细分析的问题。"


这时,另一位僧人优陀夷对佛陀说:"世尊,也许三弥提的意思是'无论感受什么,都是苦'。"


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你看到这个愚蠢的优陀夷有多无知吗?我知道他要插嘴,而且会说不恰当的话。波多利子实际上是在问三种感受的问题。如果三弥提这样回答就好了:'如果一个人有意识地做会带来快乐的行为,他会感受到快乐;如果做会带来痛苦的行为,他会感受到痛苦;如果做会带来既非痛苦也非快乐的行为,他会感受到既非痛苦也非快乐。'这样回答才是正确的。


但是,阿难,这些不了解佛法的游方修行者怎么能理解我关于业力的深刻解释呢?阿难,如果你们想听我解释'大业分别'(业力的详细分类),那就太好了。"


阿难回答:"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请世尊解释大业分别。听了世尊的话后,我们僧人们会记住的。"


"那么,阿难,你要仔细听,要好好注意,我现在就讲。"

"是的,尊者。"阿难回答道。世尊说:


佛陀讲解四种人


"阿难,世间存在四种人。哪四种呢?


第一种人做坏事(杀生、偷盗、做不正当的性行为、说谎、挑拨离间、说粗暴言语、说无意义的闲言碎语、贪婪、怀有恶意、持有错误见解)。此人死后,会投生到痛苦的地方、恶道、堕处、地狱。


第二种人也做同样的坏事(杀生、偷盗、做不正当的性行为、说谎、挑拨离间、说粗暴言语、说无意义的闲言碎语、贪婪、怀有恶意、持有错误见解)。但此人死后,却投生到善处、天界。


第三种人不做坏事(不杀生、不偷盗、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说粗暴言语、不说无意义的闲言碎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确见解)。此人死后,投生到善处、天界。


第四种人也不做坏事(不杀生、不偷盗、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说粗暴言语、不说无意义的闲言碎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确见解)。但此人死后,却投生到痛苦的地方、恶道、堕处、地狱。


四种错误结论


"阿难,有些修行者(沙门或婆罗门)通过努力修行、专注、不放松警惕、正确思考,达到一种心灵集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们用超人的'天眼'(一种特殊能力)观察到:


某个做坏事的人(杀生、偷盗、做不正当的性行为、说谎、挑拨离间、说粗暴言语、说无意义的闲言碎语、贪婪、怀有恶意、持有错误见解)死后,投生到痛苦的地方、恶道、堕处、地狱。


这些修行者就说:'确实有恶业(坏行为),确实有恶行的后果。我看到那个做坏事的人死后去了地狱。'他们又说:'所有做坏事的人死后都会去地狱。只有我们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对的,其他想法都是错的。'于是他们固执己见,坚持宣称:'只有我们的看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然而,阿难,另一些修行者也通过修行达到心灵集中的状态,用'天眼'观察到:


某个做坏事的人死后,却投生到善处、天界。


这些修行者就说:'实际上没有恶业,做坏事没有不好的后果。看,那个做坏事的人死后去了善处、天界。'他们又说:'所有做坏事的人死后都会去善处、天界。只有我们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对的,其他想法都是错的。'于是他们也固执己见,坚持宣称:'只有我们的看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阿难,还有些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心灵集中的状态,用'天眼'观察到:


某个不做坏事的人(不杀生、不偷盗、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说粗暴言语、不说无意义的闲言碎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确见解)死后,投生到善处、天界。


"这些修行者就说:'确实有善业(好行为),确实有善行的好结果。我看到那个不做坏事的人死后去了善处、天界。'他们又说:'所有不做坏事的人死后都会去善处、天界。只有我们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对的,其他想法都是错的。'于是他们固执己见,坚持宣称:'只有我们的看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然而,阿难,还有些修行者也通过修行达到心灵集中的状态,用'天眼'观察到:


某个不做坏事的人死后,却投生到痛苦的地方、恶道、堕处、地狱。


这些修行者就说:'实际上没有善业,做好事没有好的结果。看,那个不做坏事的人死后去了地狱。'他们又说:'所有不做坏事的人死后都会去地狱。只有我们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对的,其他想法都是错的。'于是他们也固执己见,坚持宣称:'只有我们的看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佛陀的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


阿难,


对于说'确实有恶业,确实有恶行的后果'的修行者,

我同意他的这个看法;


对于他说'我看到那个做坏事的人死后去了地狱',我也同意。


但是对于他说'所有做坏事的人死后都会去地狱',我不同意;


对于他说'只有我们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对的,其他想法都是错的',我也不同意;


对于他固执己见,坚持宣称'只有我们的看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我也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我,如来,对大业分别有更全面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


阿难,


对于说'实际上没有恶业,做坏事没有不好的后果'的修行者,


我不同意他的这个看法;


但是对于他说'我看到那个做坏事的人死后去了善处、天界',我同意。


对于他说'所有做坏事的人死后都会去善处、天界',我不同意;


对于他说'只有我们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对的,其他想法都是错的',我也不同意;


对于他固执己见,坚持宣称'只有我们的看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我也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我,如来,对大业分别有更全面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阿难,


对于说'确实有善业,确实有善行的好结果'的修行者,我同意他的这个看法;


对于他说'我看到那个不做坏事的人死后去了善处、天界',我也同意。


但是对于他说'所有不做坏事的人死后都会去善处、天界',我不同意;


对于他说'只有我们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对的,其他想法都是错的',我也不同意;


对于他固执己见,坚持宣称'只有我们的看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我也不同意。


为什么呢?因为我,如来,对大业分别有更全面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阿难,


对于说'实际上没有善业,


做好事没有好的结果'的修行者,


我不同意他的这个看法;


但是对于他说'我看到那个不做坏事的人死后去了地狱',我同意。


对于他说'所有不做坏事的人死后都会去地狱',我不同意;


对于他说'只有我们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对的,其他想法都是错的',我也不同意;对于他固执己见,坚持宣称'只有我们的看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我也不同意。


为什么呢?因为我,如来,对大业分别有更全面的理解。


佛陀解释真相


"阿难,对于那个做坏事(杀生、偷盗、做不正当的性行为、说谎、挑拨离间、说粗暴言语、说无意义的闲言碎语、贪婪、怀有恶意、持有错误见解)死后去地狱的人,他可能是在更早以前做过会带来痛苦的恶行,或者是在之后做过会带来痛苦的恶行,或者是在临死时持有错误见解。因为这些原因,他死后才会去地狱。而他现在做的那些坏事,其结果可能会在今生显现,可能会在下一生显现,也可能会在更远的将来显现。


"阿难,对于那个做坏事死后却去善处、天界的人,他可能是在更早以前做过会带来快乐的善行,或者是在之后做过会带来快乐的善行,或者是在临死时持有正确见解。因为这些原因,他死后才会去善处、天界。而他现在做的那些坏事,其结果可能会在今生显现,可能会在下一生显现,也可能会在更远的将来显现。


"阿难,对于那个不做坏事(不杀生、不偷盗、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说粗暴言语、不说无意义的闲言碎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确见解)死后去善处、天界的人,他可能是在更早以前做过会带来快乐的善行,或者是在之后做过会带来快乐的善行,或者是在临死时持有正确见解。因为这些原因,他死后才会去善处、天界。而他现在做的那些好事,其结果可能会在今生显现,可能会在下一生显现,也可能会在更远的将来显现。


"阿难,对于那个不做坏事死后却去地狱的人,他可能是在更早以前做过会带来痛苦的恶行,或者是在之后做过会带来痛苦的恶行,或者是在临死时持有错误见解。因为这些原因,他死后才会去地狱。而他现在做的那些好事,其结果可能会在今生显现,可能会在下一生显现,也可能会在更远的将来显现。


"因此,阿难,有些行为看起来无效果实际上也确实无效果,有些行为看起来无效果但实际上有效果,有些行为看起来有效果实际上也确实有效果,有些行为看起来有效果但实际上无效果。"


这就是佛陀说的话。尊者阿难听了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佛陀的教导。


《大业分别经》到此结束。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大业分别经》的智慧之光:超越表象的因果真理


一、缘起的智慧:问答之间的深层涵义


《大业分别经》以一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开篇,却隐含着对生命真相探索的深刻启示。波多利子与年轻比丘三弥提的对话,表面上是关于业报的简单问答,实则揭示了人类思维中常见的两种倾向:一是片面理解他人言论(波多利子对佛陀教导的误解),二是以简单化方式回应复杂问题(三弥提的"造作业会感受苦"的答复)。


这段对话如同一面明镜,照见我们在面对复杂真理时常有的思维局限。当波多利子问"故意造作业会感受什么"时,三弥提的回答虽不完全错误,却如同用单一色彩描绘七彩虹霓,失去了真相的丰富性与层次感。


二、佛陀的纠正: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佛陀称三弥提的回答为"一厢情愿的方式",并指出正确答案应当是分析性的:造作不同性质的业,会带来相应的感受——乐、苦或不苦不乐。这一纠正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调整,更是思维方法上的重大启示:


生命真相不能用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捕捉,而需要分析性、层次性的认知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现代社会尤为珍贵,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倾向于简化复杂问题,寻求非黑即白的答案。佛陀的教导提醒我们:真相常常隐藏在细节与层次之中。


三、大业分别的深刻揭示:因果规律的多维视角


经文的核心——"大业分别"——是佛陀对业力运作规律的深刻阐释,它打破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简单理解。四种人的案例(行恶堕地狱、行恶升天、行善升天、行善堕地狱)构建了一个看似矛盾却蕴含深刻智慧的图景:


生命不是由单一行为决定的,而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数行为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这一观点不仅是佛教思想的精髓,也是对宇宙运行本质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单纯从外部观察判断一个人的命运,如同隔着雾看山,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


四、知见的局限:天眼通与佛陀智慧的差别


经文中描述了具有天眼通的修行者如何基于个别观察就做出绝对结论,这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一个根本缺陷:以片面经验推导普遍规律的倾向。这些修行者虽然拥有超凡能力,能够看到他人死后去向,却仍然被自己观察的局限性所困。他们的错误不在于所见,而在于对所见的过度推论。


佛陀并非否认这些修行者的观察,而是指出他们将个别现象扩大为普遍规律的逻辑谬误。这如同看到几只黑色乌鸦就断言"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一样,是认知上的跃进。佛陀的纠正展现了真正智慧与单纯知识之间的根本区别:智慧不仅看到现象,还能理解现象背后的复杂联系和条件网络。


五、业力的多维度性:超越线性因果的宇宙观


佛陀阐述的业力理论是对简单因果观的彻底超越。经文揭示了业力运作的多重维度:


1. 时间维度的复杂性:业的结果可能在现世显现,可能在来世,也可能在更遥远的未来。这打破了我们期待即时因果的心理预期。


2. 业力累积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单一行为决定,而是由过去、现在的行为共同塑造,这些行为像多股河流汇入同一海洋。


3. 临终心念的决定性作用:佛陀特别强调临终心态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极具洞见——生命最后时刻的心念状态可能对来世产生决定性影响。


这种多维度的业力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宇宙运行模型:生命不是机械式的线性因果链,而更像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多变量的系统网络。这与现代系统科学、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发现惊人一致。


六、超越教条的中道智慧


佛陀对各种极端见解的回应体现了中道思想的精髓。他既不完全认同也不完全否定任何一种观点,而是细致分析每个论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对"恶有恶报"和"善有善报"的基本原则,他表示赞同

对具体个案的观察,他予以肯定

对绝对化的推论,他明确反对

对独断专行的态度,他坚决否定


这种平衡的态度教导我们如何在保持原则的同时避免教条主义,如何在确认真相的同时保持开放心态。这是一种成熟的认知方式,既不陷入相对主义的沼泽,也不攀附绝对主义的高峰。


七、"四种业"的启示:表象与实质的深刻差异


经文最后总结的四种业——"有无能却表现为无能的业,有无能却表现为有能的业,有有能也表现为有能的业,有有能却表现为无能的业"——是对表象与实质差异的深刻揭示。


这四种业的分类打破了我们对表象的执着,提醒我们事物的真相往往与表面呈现不符。看似行善却堕落的人,可能背负前世的重业;看似作恶却升天的人,可能有过去的善根或临终的转变。这教导我们不要轻易以表面现象判断一个人的命运或价值。


这一智慧对现代社会尤为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即时评判、快速下结论的时代,人们往往基于片面信息对他人和事物做出全面判断。佛陀的教导如同一记当头棒喝,提醒我们真相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应当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面对世间万象。


八、从认识论到实践智慧:对当代思维的启示


《大业分别经》不仅仅是一篇关于业力的讨论,更是一堂生动的认识论课程,对我们理解和把握复杂世界提供了三重启示:


第一重启示:认知的谦卑


即使拥有超常能力的修行者也会陷入认知偏见,更何况我们普通人?经文教导我们在知识面前保持谦卑,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承认无知是迈向真知的第一步。


第二重启示:系统性思维


佛陀对业力运作的阐释是系统性思维的典范。他教导我们不要孤立地看问题,而要将每一事件放在更广阔的时空网络中理解。在当今这个高度复杂、相互关联的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尤为珍贵,可帮助我们面对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等复杂问题。


第三重启示:超越二元对立


经文展现了佛陀如何超越绝对化的二元判断,采用更为细致、辩证的分析方法。这一智慧为我们当今日益极化的社会氛围提供了解药—真相往往不在极端立场之间,而在于细致辨别、理性分析和多元整合。


九、生命旅程的深层洞见


将《大业分别经》的智慧应用于个人生命旅程,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深刻启示:


生命的连续性与多重因缘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数因缘的交汇点。我们既是祖先的延续,也是未来的起点。这种认识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因为它们将塑造未来无数可能性的方向。


超越简单化的成功与失败观


经文打破了简单的"善行必得好报"、"恶行必受惩罚"的线性思维,启示我们以更加成熟、复杂的视角理解人生起伏。一时的成功可能埋下日后的失败种子,一时的挫折可能是未来转机的契机。这种视角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生活起伏时保持内心平衡。


临终心念的价值提示


佛陀强调临终心念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来世的考量,也是对现世生活的提醒:我们应当活出能够在生命终点处坦然面对的人生。如果我们每天都以"若今日是生命最后一日"的心态生活,或许能更真实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更清晰地分辨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十、结语:智慧的火炬,照亮复杂世界


《大业分别经》如同一盏智慧明灯,照亮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局限与可能。这部经文超越了简单的道德教条,直指生命和宇宙运作的核心奥秘。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这部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结晶依然闪烁着时代价值:


它教导我们在判断与评价时保持谨慎,认识到表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因缘;它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境遇时理解更深层次的业力网络,不被一时的成败得失左右内心;它引导我们以系统性、多维度的思维面对生活中的难题,超越线性、机械的思考模式。


这部经文最珍贵的智慧或许在于它所展示的认识世界的态度——既不盲目相信,也不全然怀疑;既承认事物的规律性,又尊重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佛陀通过阐述"大业分别",不仅解释了业力的运作机制,更示范了一种成熟的智慧状态: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保持平衡,在了知与未知之间优雅行走。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智慧匮乏的时代,《大业分别经》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拥有绝对答案,而在于以开放、辨析的心态面对复杂世界;不在于固守教条,而在于勇敢探索真相;不在于急于下结论,而在于耐心理解全貌。这种智慧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为我们日益碎片化、极化的思想世界提供了一片栖息地。


当我们细读这部经文,让它的智慧渗入心灵,我们或许能够发现:古老经典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答案,而在于启发我们以更加明智、更加深刻的方式提问。因为只有当我们学会正确提问,才能逐渐接近那些最本质的答案。


在业力的大海中,我们既是航行者,也是造船人。《大业分别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航海图,指引我们认清水流、避开暗礁,最终驶向那智慧与慈悲交融的彼岸。这份智慧不仅照亮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也照亮了我们创造未来的可能。因为在理解了业的复杂性后,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每一个当下的选择,都在塑造着我们生命的航向,以及与我们相连的无数生命的命运。


这或许就是《大业分别经》最深刻的启示:在看似混沌的因果网络中,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都蕴含着无限可能。正是这种认识,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深刻意义和道德责任,让我们能够在浩瀚宇宙中,以更加觉醒的姿态,走完这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业分别经,第1部分,解析(110)”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