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神足,第3部分,解析(109)

6.9.4铁丸经(相应部51相应22经/铁丸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起源于舍卫城。当时,尊者阿难前往世尊所在处,到达后,向世尊礼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尊者阿难对世尊如此说道:"尊者,世尊是否记得曾用意生身神通去过梵天界?""阿难,我确实记得用意生身神通去过梵天界。"


"那么尊者,世尊是否记得用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色身以神通去过梵天界?""阿难,我确实记得用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色身以神通去过梵天界。"


"尊者,世尊能够用意生身神通去梵天界,也能用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色身以神通去梵天界,这真是世尊的稀有未曾有之法啊!""阿难,如来确实具足稀有之法,如来确实具足未曾有之法。"


"阿难,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在那时,如来的身体变得更加轻盈、柔软、适业且光明。"


"阿难,就像被整日加热的铁丸变得更加轻盈、柔软、适业且光明一样。同样地,阿难,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在那时,如来的身体变得更加轻盈、柔软、适业且光明。"


"阿难,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在那时,如来的身体能轻易地从地面升至空中,他能体验各种神通:能由一身变多身,由多身合一身......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阿难,就像轻柔的棉絮或木棉,随风轻易地从地面升至空中。同样地,阿难,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在那时,如来的身体能轻易地从地面升至空中,他能体验各种神通:能由一身变多身......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第二经终。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佛陀具有的特殊神通力量,特别是他能够通过意生身(精神所化的身体)和物质身体两种方式到达梵天界,以及他如何通过将身心统一来获得各种神通能力的过程。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铁丸经》详解


经名与出处解释

6.9.4铁丸经:此经名取自经文中佛陀用"铁丸"作为譬喻,形容修行达到身心融合状态时身体的特质变化。


相应部51相应22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相应部:巴利三藏中的经集分类

神足相应:关于神通能力(四神足)的教法集合

修多罗:指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


重要概念与句子解释


1. "舍卫城"

古印度憍萨罗国的首都,佛陀常在此地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是佛教重要的弘法中心。


2. "意生身神通"

意生身:通过意念力量所产生的身体,非物质性的,可以不受物质身体限制而行动

神通:超自然的能力,由深度禅修所获得

这种能力允许修行者的意识离开物质身体,以精神形态前往其他界域


3. "四大组成的色身"

四大:地(坚固性)、水(流动性)、火(热能)、风(动能)四种基本元素

色身:物质身体,由四大元素构成

经文特别强调佛陀能够用物质身体到达梵天界,这比单纯的意生身神通更为殊胜


四大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地大(坚固性)

对应人体部分:骨骼、牙齿、肌肉、皮肤、指甲

特点:提供身体的形态、结构和支撑


水大(流动性)

对应人体部分:血液、体液、唾液、汗液、尿液、泪液

特点:维持身体的湿润、流动和凝聚


火大(热能性)

对应人体部分:体温、消化系统的热能

特点:负责新陈代谢、消化食物、维持体温


风大(动能性)

对应人体部分:呼吸、血液循环、肠胃蠕动、神经脉冲

特点:控制身体的运动、气息流通和能量传导


当佛陀提到"由四大组成的色身",即指这个由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构成的物质身体,包含了所有上述组成部分的完整肉身。


4. "梵天界"

定位:佛教宇宙观中的高层次天界,属于色界天而非无色界

特性:具有极其精细的物质形态,远比人间物质精微

访问方式:普通修行者通常需通过深禅定成就或意生身才能到达

佛陀殊胜之处:能转化自己的物质色身到达梵天界,展示了对四大元素的完全掌控

重要意义:经文特别强调此点为"稀有未曾有法",显示这不是常见能力



5. "稀有未曾有之法"

指佛陀独特、罕见的特质和能力

此处特指佛陀同时具备两种到达梵天界的能力:意生身和物质身体


6. "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

描述一种高度的身心合一状态

表示身心互相融合,超越通常的身心二元分离

这是修行中的高级禅修状态,身心不再被视为分离的实体


7. "轻安与快乐之想"

轻安:禅修中身心轻松、柔软、没有负担的状态

快乐之想:由深度禅定生起的喜乐感受

这两种状态是神通力量产生的基础条件


8. "轻盈、柔软、适业且光明"

轻盈:身体失去沉重感,如轻飘之物

柔软:身体变得柔顺灵活,无阻滞感

适业:身体随心所欲,能胜任各种行为

光明:身体发光透明,无暗浊之性


9. "铁丸"的比喻

经文用整日加热的铁丸来比喻修行达到身心融合状态的身体特质。铁丸被加热后变得:

轻盈:热能使铁丸密度改变,有漂浮感

柔软:高温使坚硬的铁变得可塑性强

适业:熔化状态的铁更易于加工成型

光明:高温铁会发光发亮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通过禅修使身体性质转变的过程,就像铁通过加热而改变性质一样。


10. "能轻易地从地面升至空中"

描述因身心合一而产生的飞行能力(神足通),是佛教传统中最基本的神通之一,表示对地心引力束缚的超越。


11. "能由一身变多身,由多身合一身"

指神变通,能变化出多个身体或将多个身体合为一个

表示对物质形态的完全掌控,超越了普通物质的限制


12. "棉絮或木棉"的比喻

用轻盈的棉絮随风飘升来比喻身体获得神通后的轻盈状态

与"铁丸"比喻形成对比:铁丸比喻说明身体质性的变化,棉絮比喻说明变化后身体的行为特性

铁是重物,棉是轻物,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强调修行可以彻底转化身体的基本性质


13. "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的重复强调

这个句子在经文中多次重复,表明这是获得神通的关键方法

强调身心合一的重要性,而非单纯的精神修持或身体锻炼


14. "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身自在:对身体有完全的控制权

表示能够完全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

能到达梵天界是神通能力的一个高级表现


经文的核心教义与意义


1. 身心关系的转化:

   经文揭示了通过禅修可以改变身心关系,从对立分离走向融合统一。


2.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表明在高度修行状态下,物质身体可以突破通常的物理法则限制,展现超常能力。


3. 禅修的实际效果:

   详细描述了深度禅修对身体状态的实际影响,不仅是精神体验,还包括身体质性的变化。


4. 修行的渐次性:

   从身心融合,到身体质性转变,再到神通能力的呈现,展示了修行的层次进阶。


5. 两种神通方式的比较:

   意生身是分离心识去到梵天界,而物质身体直接去到梵天界则是更高层次的成就,显示了佛陀修行的殊胜之处。


这部经典从实修角度阐述了佛教对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如何通过禅修达到身心统一、转化物质限制的高深境界,是研究佛教神通理论和禅修实践的重要文献。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铁丸经


经文背景

这个事情发生在舍卫城。有一天,阿难尊者来到佛陀那里,向佛陀行礼后,坐在一旁,开始请教佛陀问题。


阿难与佛陀的对话

阿难问道:"佛陀,您记得曾经用意念变化出来的身体(意生身)去过梵天界吗?"


佛陀回答:"是的,阿难,我确实记得用意念变化的身体去过梵天界。"


阿难又问:"那么,佛陀,您记得用您这个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真实肉身,通过神通去过梵天界吗?"


佛陀回答:"是的,阿难,我确实记得用这个真实肉身通过神通去过梵天界。"


阿难的惊叹

阿难惊叹地说:"佛陀,您能用意念变化的身体去梵天界,也能用真实肉身去梵天界,这真是您非常特别、从未见过的能力啊!"


佛陀说:"确实,阿难,佛陀有很多特别的能力,佛陀有很多前所未有的能力。"


佛陀解释神通原理

佛陀解释说:"阿难,当我把身体融入到心中,也把心融入到身体中,让身体处于轻松和快乐的状态时,我的身体就变得非常轻盈、柔软、灵活且发光。"


"阿难,这就像一个被整天加热的铁球,会变得轻盈、柔软、容易塑形且发光一样。同样地,当我让身心合一,处于轻松快乐的状态时,我的身体就会变得轻盈、柔软、灵活且发光。"


"阿难,当我让身心合一,处于轻松快乐的状态时,我的身体能轻松地从地面飘到空中,我能施展各种神通:能从一个身体变成多个身体,又能把多个身体合为一个......甚至能用身体自由自在地到达梵天界。"


"阿难,这就像轻软的棉花或木棉,能被风轻易地从地面吹到空中一样。同样地,当我让身心合一,处于轻松快乐的状态时,我的身体能轻松地飘到空中,我能施展各种神通:能变成多个身体......甚至能用身体自由自在地到达梵天界。"


经文结束

这个经文讲完了。


经文要点

这部经文主要讲了佛陀的特殊能力,特别是他能用两种方式去梵天界:一种是用意念变化出来的身体,另一种是用真实的肉身。经文也解释了佛陀如何通过让身心合一,使身体轻盈发光,从而获得各种神通能力。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铁丸经》深度解析:身心合一的至高境界与超越性智慧


一、经文核心解读


《铁丸经》记载了一段看似简单却蕴含深邃智慧的对话。阿难的提问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佛陀不仅能以意生身(精神所化的身体)到达梵天界,更能以四大色身(物质肉身)抵达梵天界。这一区别至关重要,因为在佛教宇宙观中,梵天界虽属色界,但其物质极其精微,远超人间粗重物质。普通修行者即使能以禅定力抵达梵天,通常也只能以意生身暂时到达,而非带着人间物质身体前往。


二、身心转化的奥秘


佛陀在经文中揭示了一种深奥的身心转化方法:

"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超越常规意识状态的深度禅修境界。在这种状态下,身与心不再是对立的两端,而是完全互融互摄。这种身心一如的状态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身心二元对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


三、铁丸的深刻比喻


佛陀用"铁丸"作比喻极其精妙。铁通常给人以沉重、坚硬、固定的印象,但经过高温锻造后,却能变得"轻盈、柔软、适业且光明"。这个比喻暗示:


1. 质变的可能性:即使最坚固的物质也能通过特定方法转化其基本属性

2. 能量转换原理:通过温度(能量)的加入,物质的基本性质可以改变

3. 自性的空寂:所有物质现象并无固定不变的本质


四、超越物理法则的智慧


佛陀描述身体变得如"棉絮或木棉"般轻盈,能够自由飞升,这似乎违背了物理法则。但这里蕴含着东方智慧传统中的深刻洞见:当心灵达到特定境界时,所谓的"物理法则"不过是特定观察视角下的相对真相。在身心统一的深度状态下,意识可以直接影响物质,物质也可以回应意识的召唤。


五、现代视角的反思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量子物理学已经揭示了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意识与物质之间的界限远比我们想象的模糊。佛陀所描述的状态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普通意识局限的量子级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与意识的二元对立被超越。


六、修行启示与生活智慧


《铁丸经》对现代人的启示深远:


1. 身心关系的重新思考:我们习惯将身体与心灵视为分离实体,但它们可能只是同一实相的不同表现

2. 禅修的真正意义:禅修不仅是心灵平静,更是探索身心关系的深层奥秘,是对存在本质的直接体验


3. 轻安的力量:现代人常陷于焦虑与紧张,而经文中提到的"轻安与快乐之想"正是一种能彻底转化身心的力量,这种状态不仅是心理感受,更能引发生理变化


4. 适业性的智慧:佛陀提到身体变得"适业",意味着身心变得灵活、可塑、易于驾驭,这提醒我们应培养生活中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5. 光明的内在本质:经文反复提及"光明",暗示我们内在本具明性,通过修行能使这种内在光芒显现,照亮自身也照亮世界


七、身心统一的实践意义


《铁丸经》并非只讲述神通异能,它揭示了身心和谐统一的深刻可能性。现代人往往过分重视身体或过度关注精神,导致身心分离。佛陀教导的是一种整体观,身体不只是心灵的容器,心灵也不只是身体的功能,两者是相互融通的整体。


当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身融入心,心融入身",即使无法像佛陀一样展现神通,也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在与内在力量。这种统一状态是解决现代人身心疾病的一剂良药。


八、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智慧


《铁丸经》最深刻的教导在于揭示了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


超越身与心的对立

超越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超越重力与飞升的对立

超越凡界与梵天的对立


这种超越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任何一端,而是通过深度修行,直接体验一种超越性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对立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是圆融无碍的整体实相。


九、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或许无法像佛陀一样到达梵天界,但《铁丸经》的智慧可以这样应用于现代生活:


1. 正念练习:通过培养对身心状态的觉知,逐渐体验身心统一的状态

2. 呼吸觉察:呼吸是连接身心的桥梁,深度关注呼吸能帮助我们体验"身入心,心入身"

3. 情绪转化:将负面情绪视为"铁丸",通过觉知的"高温"将其转化为轻安和智慧

4. 生活态度:培养轻盈、柔软、适应性强且充满内在光明的生活态度


十、结语:永恒智慧的启迪


《铁丸经》虽短小,却如同一颗智慧明珠,闪耀着跨越时空的光芒。它不仅是佛陀神通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潜能与存在本质的深刻揭示。当我们理解身心统一的奥秘,物质与意识的互融互摄,我们就能开始理解:所谓的局限,或许只是我们自设的心理藩篱。


正如铁丸在高温中变得轻盈,我们的身心也能在智慧之火的锻造下,超越自身局限,体验那前所未有的轻安与自在。这或许正是《铁丸经》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智慧礼物。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神足,第3部分,解析(109)”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