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长部,大念处经,第3部分,解析(105)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长部,大念处经,第3部分,解析(105)


【法念处-四圣谛】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中观法而住。比丘如何于四圣谛中观法而住?在此,比丘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集',如实了知'这是苦灭',如实了知'这是趣向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详细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什么是生?就是各类众生在各种生存界中的出生、产生、出现、生起、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这称为生。


什么是老?就是各类众生在各种生存界中的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皱、寿命损减、诸根衰退,这称为老。


什么是死?就是各类众生从各种生存界的逝去、死亡、破灭、消失、命终、诸蕴的分散、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这称为死。


什么是愁?就是遭遇某种不幸或被某种苦法所触时的忧愁、忧伤、内心的悲痛,这称为愁。


什么是悲?就是遭遇某种不幸或被某种苦法所触时的哀叹、悲泣、悲伤、哀伤,这称为悲。


什么是苦?就是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所生的痛苦、不适的感受,这称为苦。


什么是忧?就是心理的痛苦、心理的不适、由意触所生的痛苦、不适的感受,这称为忧。


什么是恼?就是遭遇某种不幸或被某种苦法所触时的烦恼、极度烦恼、心中的烦恼、极度心中的烦恼,这称为恼。


什么是怨憎会苦?在此,对于那些不可意、不可爱、不可乐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想要加害、不想要利益、不想要安乐、不想要安稳的人,与他们相遇、会合、结合、混杂,这称为怨憎会苦。


什么是爱别离苦?在此,对于那些可意、可爱、可乐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想要利益、想要安乐、想要安稳的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亲戚,与他们分离、不相遇、不会合、不结合,这称为爱别离苦。


什么是所求不得苦?对于会生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啊!愿我们不要有生,愿生不要来到我们这里。'但这不能以愿望而获得,这是所求不得苦。对于会老的众生...会病的众生...会死的众生...会有愁、悲、苦、忧、恼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啊!愿我们不要有这些,愿这些不要来到我们这里。'但这不能以愿望而获得,这是所求不得苦。


什么是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称为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诸比丘,这称为苦圣谛。


【集圣谛的详细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苦集圣谛?就是这渴爱,它能导致再生,伴随着喜与贪,在这里那里追求欢乐,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这渴爱在何处生起,在何处安住?在世间有可爱、可乐的事物,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什么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眼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耳在世间...鼻在世间...舌在世间...身在世间...意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眼触所生受在世间...耳触所生受在世间...鼻触所生受在世间...舌触所生受在世间...身触所生受在世间...意触所生受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色想在世间...声想在世间...香想在世间...味想在世间...触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色思在世间...声思在世间...香思在世间...味思在世间...触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色爱在世间...声爱在世间...香爱在世间...味爱在世间...触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色寻在世间...声寻在世间...香寻在世间...味寻在世间...触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


色伺在世间...声伺在世间...香伺在世间...味伺在世间...触伺在世间...法伺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安住。诸比丘,这称为苦集圣谛。


【灭圣谛的详细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苦灭圣谛?就是那渴爱的无余离贪、灭尽、舍离、解脱、无执着。


这渴爱在何处断除,在何处灭尽?在世间有可爱、可乐的事物,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什么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眼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耳在世间...鼻在世间...舌在世间...身在世间...意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眼触所生受在世间...耳触所生受在世间...鼻触所生受在世间...舌触所生受在世间...身触所生受在世间...意触所生受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色想在世间...声想在世间...香想在世间...味想在世间...触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色思在世间...声思在世间...香思在世间...味思在世间...触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色爱在世间...声爱在世间...香爱在世间...味爱在世间...触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色寻在世间...声寻在世间...香寻在世间...味寻在世间...触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


色伺在世间...声伺在世间...香伺在世间...味伺在世间...触伺在世间...法伺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就在那里断除,在那里灭尽。诸比丘,这称为苦灭圣谛。


【道圣谛的详细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趣向苦灭之道圣谛?就是这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什么是正见?诸比丘,对苦的智,对苦集的智,对苦灭的智,对趣向苦灭之道的智,这称为正见。


什么是正思维?出离思维、无恚思维、无害思维,这称为正思维。


什么是正语?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这称为正语。


什么是正业?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这称为正业。


什么是正命?在此,诸比丘,圣弟子舍离邪命,以正当的方式谋生,这称为正命。


什么是正精进?在此,诸比丘,比丘为了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令不生起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不松懈;为了已生起的恶不善法令断除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不松懈;为了未生起的善法令生起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不松懈;为了已生起的善法令住立、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不松懈。这称为正精进。


什么是正念?在此,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这称为正念。


什么是正定?在此,诸比丘,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证得初禅而住。寻伺寂止,内心清净,心一境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证得第二禅而住。离喜,住于舍,正念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念乐住',证得第三禅而住。断乐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证得第四禅而住。这称为正定。诸比丘,这称为趣向苦灭之道圣谛。


如是,他或于内法观法而住,或于外法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起法而住,或于法观灭去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或确立'有法'之念,只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四圣谛中观法而住。"


【结语】


"诸比丘,若有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七年,他可期待得到两种果之一:或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有余依时证得不还果。


且置七年。诸比丘,若有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一年...且置一年。诸比丘,若有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七个月,他可期待得到两种果之一:或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有余依时证得不还果。


且置七个月。诸比丘,若有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且置半个月。诸比丘,若有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七天,他可期待得到两种果之一:或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有余依时证得不还果。


所以说:'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真理、证涅槃的唯一道路,即四念处。'这就是基于上述原因而说的。"


这就是世尊所说。那些比丘对世尊的话欢喜、随喜。


大念处经终。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四圣谛详解:《大念处经》中的法念处


【法念处-四圣谛】


法念处:这是佛教四念处修行(身、受、心、法)的第四种。"法"在此指佛陀教导的真理和现象。法念处:是直接观察和洞察一切现象(法)的真实本质的修行方法,通过如实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入处、七觉支和四圣谛等现象的生灭变化及其无常、苦、无我的特性,从而培养清明的觉知和智慧。


四圣谛:佛陀首次转法轮时宣说的核心教义,"圣谛"意为圣者所证悟的真理。


于四圣谛中观法而住:表示修行者持续、稳固地观察四圣谛这一法义,以此作为禅修对象。"如实了知"意味着不带任何主观臆测或概念思维,而是直接、如实地认识其真相。


【苦圣谛的详细解释】


苦圣谛(第一圣谛):揭示人生本质是不圆满、不如意的真相。"苦"的含义比简单的痛苦更广泛,包含不满足、无常和缺乏实质的意思。


经文详细解释了苦的八个方面:


1. 生是苦:指出生过程本身就带有痛苦,也开启了后续一切苦的根源。"诸蕴的显现"表示五蕴(构成人的五种成分)开始形成;"诸处的获得"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形成。


2. 老是苦:描述衰老过程中身体机能的退化,包括外表变化和生理机能下降。"诸根衰退"指感官能力和身体机能的减弱。


3. 死是苦:表示生命终结时的痛苦。"诸蕴的分散"指构成个体的五蕴分离解体;"命根的断绝"指维持生命的能量终止。


4. 愁、悲、苦、忧、恼是苦:

愁:内心的忧伤感受

悲:外在表现的哀痛和哭泣

苦:身体上的疼痛不适

忧:心理上的痛苦感受

恼:强烈的心理烦躁和不安


5. 怨憎会苦:不得不与厌恶的人事物相处的痛苦。"不可意、不可爱、不可乐"指不喜欢的感官对象;"想要加害"等指恶意的人。


6. 爱别离苦:与喜爱的人事物分离的痛苦。"可意、可爱、可乐"指喜爱的感官对象;"想要利益"等指亲友等善意的人。


7. 所求不得苦:无法如愿避免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的痛苦,展示了人类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8. 五取蕴是苦:五蕴指构成每个人的五种基本要素:物质形态(色)、感受(受)、认知(想)、意志活动(行)和意识(识)。"取"意味着我们紧紧抓住这些要素,认为"这是我"、"这是我的"。这种执着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执着的这些要素实际上是不断变化、无法控制的。就像抓住流水一样,我们越是试图将这些变化的元素当作永恒的自我来抓紧,就越感到不满足和痛苦。简单说,我们所认为的"自我"是由不稳定因素组成的,而我们对这个"自我"的执着导致了根本性的苦。


【集圣谛的详细解释】


集圣谛(第二圣谛):解释苦的原因在于渴爱。


渴爱的三种形式:


欲爱:对感官享受的渴望,比如贪求好看的景象、好听的声音、美味的食物、舒适的触感等。简单说,就是"我想要这个感官愉悦"。


有爱:对存在和持续的渴求,希望"我"能永远存在。包括对生命的执着、对身份的执着("我是医生"、"我是成功人士")、对永恒的追求("我要永远年轻"、"我要永生")等。简单说,就是"我想要继续存在"。


无有爱:对消灭或逃避某些事物的渴望。这包括想要消除不舒服的感受("我不要痛苦")、逃避现实("我希望这一切都消失")、自我毁灭的冲动,以及对死后一切归无的渴望("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简单说,就是"我想要这不存在"或"我希望逃离这一切"。


这三种渴爱共同构成了苦的根源,它们都是基于对"我"的执着而产生的不同形式的欲望。


渴爱的生起处:佛陀详细解释了渴爱在我们日常体验中如何生起。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


六根(感官器官):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心意 这些是我们接收信息的"门户"。


六境(感官对象):我们看到的形象、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触摸到的物体和心里的想法 这些是我们感官接触的"对象"。


六识(感官意识):当眼睛看到物体时产生的"看"的意识,当耳朵听到声音时产生的"听"的意识,以此类推 这是"知道自己在感知"的过程。


六触(感官接触):当眼睛与物体接触并产生视觉意识的那一刻,这就是"眼触"。简单说,就是感官、对象和意识三者相会的那一瞬间。


六受(感受):接触后产生的愉快感受、不愉快感受或中性感受。例如,看到美丽风景时的愉悦感。


六想(认知):对所感知对象的辨认和标记。例如,"这是一朵花"、"这是甜的"。


六思(意志反应):对所感知对象的意志反应,如"我想要这个"、"我不想要那个"。


六爱(贪爱):对愉快体验的执着和渴望更多。例如,"我爱这种音乐,想一直听"。


六寻(寻求):积极寻找能带来愉悦的对象。例如,主动寻找喜欢的食物或活动。


六伺(伺察):持续关注感官对象的细节。例如,反复思考某个愉快经历的细节。


简单说,渴爱的产生是一个链式反应:我们的感官接触外界对象→产生意识→有了感受→辨认对象→产生想要或不想要的意志→发展为贪爱→主动寻求→持续关注。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看清渴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生起。


这种详尽的分析表明渴爱无处不在,贯穿我们的整个感知、认知和意志过程。佛教认为,正是这种遍布的渴爱导致了生死轮回和一切苦的产生。


【灭圣谛的详细解释】


灭圣谛(第三圣谛):揭示苦可以被终止,指向涅槃的境界。


渴爱的止息:经文将其描述为"渴爱的无余离贪、灭尽、舍离、解脱、无执着"。这五个术语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对渴爱的彻底超越:

"无余离贪":彻底断除贪爱,没有剩余

"灭尽":渴爱的完全熄灭

"舍离":放下和抛弃渴爱

"解脱":从渴爱的束缚中获得自由

"无执着":不再对任何事物产生执着


渴爱的止息处:经文强调渴爱在哪里生起,就在哪里灭尽。这表明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面对同样的世间时,转变我们的心态和反应方式。经文重复了集谛中提到的所有领域(六根、六境等),表明每一处都可以成为解脱的地方。这是佛教"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实践原则。


渴爱的止息处浅显易懂的解释:


佛陀教导我们一个重要的修行原则:"渴爱在哪里生起,就在哪里灭尽"。这是什么意思呢?


想象一下:当你看到一块美味的蛋糕,通常会生起"我想吃"的渴望(渴爱生起)。佛陀并不是说你应该闭上眼睛、永远不看蛋糕(逃避世间),而是说你可以看着同样的蛋糕,但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它——觉察到欲望的生起,看到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心理状态,而不被它控制(渴爱灭尽)。


简单地说:

我们不需要逃到山洞里去修行

我们不需要断绝所有感官体验

我们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当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时,培养正念和智慧


比如:

同样是看到漂亮的东西,可以欣赏它的美而不生起"必须拥有"的执着

同样是听到赞美,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而不生起自我膨胀

同样是面对批评,可以理性地思考而不生起怨恨


"即世间而出世间"就是这个意思:不是逃离这个世界去寻求解脱,而是在这个世界中,通过改变我们与事物的关系方式来实现内心的自由。每一个让我们产生渴爱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可以修行、获得解脱的地方。


【道圣谛的详细解释】


道圣谛(第四圣谛):指向灭苦之道,即八正道。


八正道:佛陀教导的通往苦的止息的完整修行体系,包含八个相互支持的要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涵盖智慧、道德和心智训练三大领域,是一条避免极端、平衡发展的中道。包括:


1. 正见:对四圣谛的正确理解和智慧。这是八正道的基础,指导其他七支。


2. 正思维:指我们心中健康、积极的意向和思考方式,包括三个方面:


出离思维:愿意放下对物质和经验的过度执着。比如,不被"必须拥有最新手机"的想法控制,能够适时放下"我需要更多"的念头。这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内心的轻松自在,不被物质欲望所束缚。


无恚思维:培养友善、慈爱的心态,不被愤怒和敌意所控制。当有人惹你生气时,能够选择理解和宽容,而不是怨恨和报复。这是一种向内心和他人散发善意的思维方式。


无害思维:发展对所有生命的关怀和同情,不希望任何人受苦。看到他人困难时自然生起帮助的念头,不忍心伤害他人或让他人痛苦。


简单说,正思维就是用善良、放松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看待世界,而不是用贪婪、愤怒或冷漠的眼光。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带来内心的平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3. 正语:避免四种不良语言:

妄语:说谎

两舌:搬弄是非

恶口:粗暴刻薄的语言

绮语:无意义、浮华的言论


4. 正业:避免三种不良行为:

杀生:伤害有情生命

不与取:偷盗

欲邪行:不适当的性行为


5. 正命:以道德、合法方式谋生,避免伤害他人的职业。


6. 正精进:在四个方面的精进努力:

防止未生恶法生起(预防不善心态)

断除已生恶法(消除已有的不善心态)

令未生善法生起(培养新的善良品质)

令已生善法增长圆满(发展已有的善良品质)


   这四种努力被称为"四正勤",表示全面、平衡的精神努力。


7. 正念:简单来说,正念就是对当下发生的事保持清醒的觉知,不迷失在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担忧中。它通过四个方面的练习来培养:


身念处:觉知身体的存在、动作和状态。例如,感受呼吸的进出,觉察走路时脚与地面的接触,或注意身体的姿势变化。就像给身体装上一个"觉知灯",让你随时知道身体在做什么。


受念处:觉知各种感受(愉快、不愉快或中性)的生起和消失,而不立即对它们做出反应。比如,注意到"现在有一种愉快的感受出现了",但不被它带走或执着于它。


心念处: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如高兴、生气、专注或散乱。就像站在河边观察水流,不跳入其中。例如,注意到"啊,现在我的心有些烦躁",而不是完全被烦躁控制。


法念处:观察各种现象及其关系和特质,例如五蕴、无常、苦、无我等。这就像是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表面。


正念修行的特点是"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持续地(精勤)、清晰地(正知)觉知当下,这样就能避免被世间的欲望和忧虑所控制。就像是在心里保持一盏常亮的灯,照亮我们的经验,让我们能够看清并明智地回应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而不是盲目地被习惯和情绪牵着走。


8. 正定:心的专注与统一,通过四禅的修习达成:

初禅: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此阶段修行者暂时远离感官欲望,心中仍有思考(寻伺),但已体验到由远离欲望而生的喜悦。

第二禅:寻伺寂止,内心清净,心一境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此阶段思考活动停止,心更加统一,体验更深的喜乐。

第三禅:离喜,住于舍,正念正知,以身受乐。此阶段超越喜的感受,进入更微妙的平静和身体的乐受。

第四禅:断乐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此为最高禅定,超越乐苦对立,达到完全的平静与清明。



8. 正定浅显易懂的解释:指心的深度专注和平静状态。就像把散乱的阳光聚焦成一束激光,正定让我们的心变得强大而清晰。它通过四个逐渐深入的阶段(四禅)来发展:


初禅:就像离开喧嚣的街道,走进一个安静的花园。你暂时放下日常烦恼和欲望,虽然头脑中还有思考和分析(寻伺),但已经感受到一种轻松和喜悦。这种喜悦来自于暂时放下负担。


第二禅:像是潜入更深的水域。头脑中的思考和分析完全停止了,内心变得非常宁静。没有了絮絮叨叨的内心对话,只有更深的喜悦和满足感。这种喜悦来自于心的统一和安宁。


第三禅:就像从一个明亮的房间走进一个柔和光线的房间。之前强烈的喜悦感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微妙的舒适和宁静。这种状态更加稳定和平衡,像是沐浴在温和的阳光中。


第四禅:像是站在高山之巅,四周云雾散尽,视野完全清晰。此时的心既不喜悦也不痛苦,而是处于完全的平衡、清醒和宁静中。就像一面完美的镜子,能够如实地反映一切,不添加任何个人的情绪色彩。


正定不只是为了体验这些美妙状态,而是为了培养一颗能够看清真相的心,为智慧的生起创造最佳条件。就像磨练一把锋利的刀,最终用来切断束缚我们的无明和执着。


法念处的观法方法:简单来说,法念处是观察各种现象及其本质的修行。经文提到四种观察方式:


观察内在的法:关注自己内心的现象。比如观察自己的思想模式、情绪变化、或内心的障碍(如贪、嗔、痴)。就像是观察自己内心的"天气变化"。


观察外在的法:注意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的现象。例如,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或观察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如花开花落。


观察内外的法:理解内在和外在现象如何相互影响。比如,观察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你的情绪,或你的想法如何影响你对外界的感知。这就像理解内外世界的"对话"。


观察法的生起、灭去和生灭过程:注意一切现象如何产生、持续一段时间然后消失。例如,观察一个念头如何出现,停留一会儿,然后消失;或一种情绪如何升起又如何平息。


当修行深入时,修行者会建立起"有法之念"——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现象的确存在,但同时不执着于它们。这就像是知道云在天上,但不试图抓住云或推开云。修行者认识到一切现象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样东西值得执着或依赖,因此能够"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达到自在的智慧境界。


简单说:我们观察内心和外界的各种现象,了解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如何生起和消失。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认识到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从而放下对事物的执着。


【结语】


修行四念处的功德:经文强调了修习四念处能够获得的殊胜果位:


七年至七天:经文逐步减少修行时间(从七年到六年...直至七天),表明修行成果取决于修行者的努力和资质,而非固定时间。


两种果位:成功的修行者可期待获得两种果位之一:

  现法中证得究竟智(当生证阿罗汉果):在今生完全解脱,达到最高的证悟

  有余依时证得不还果:若还有些许执着未断,则证得不还果,死后不再返回欲界


四念处的殊胜性:"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真理、证涅槃的唯一道路"。这句话强调四念处修行的不可替代性,它是佛陀为众生指出的直接通向解脱的道路。


"欢喜、随喜":表示听众比丘们对佛陀教导的接受和赞同,他们感到欢喜并对教法生起随喜心。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法念处-四圣谛


四圣谛的总说明


"此外,各位修行者,修行人还应当观察四圣谛中的真理现象。怎样观察呢?在这里,修行人应当如实地了解'这是苦',如实地了解'这是苦的原因',如实地了解'这是苦的消除',如实地了解'这是消除苦的方法'。


第一圣谛:苦的真相


什么是苦的真相?出生是苦,变老是苦,死亡是苦,忧愁、悲伤、身体的痛苦、内心的忧虑和烦恼都是苦,与讨厌的人事物相处是苦,与喜爱的人事物分离是苦,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也是苦。简单说,我们执着的五种生命组合(色、受、想、行、识)就是苦。


什么是出生?就是各种生命在各个世界中诞生、出现、获得身体和感官的过程,这就叫做出生。


什么是变老?就是生命逐渐衰老,牙齿脱落,头发变白,皮肤起皱,寿命减少,各种感官功能衰退,这就是变老。


什么是死亡?就是生命从这个世界离去、逝世、消失、生命终结、身体分解、生命力断绝的过程,这就是死亡。


什么是忧愁?当遇到不幸或痛苦的事情时,内心的悲伤、难过和忧郁的感觉,这就是忧愁。


什么是悲伤?当遇到不幸或痛苦的事情时,哭泣、哀叹和悲痛的表现,这就是悲伤。


什么是身体的痛苦?身体感受到的不舒服、疼痛和不适,这就是身体的痛苦。


什么是内心的忧虑?心理上的痛苦、不适和难受的感觉,这就是内心的忧虑。


什么是烦恼?当遇到不幸或痛苦的事情时,内心的焦虑、恼火和极度不安的状态,这就是烦恼。


什么是与讨厌的人事物相处的痛苦?当我们遇到不喜欢、不舒服的画面、声音、气味、味道、触感或想法,或者遇到想要伤害我们、不希望我们好的人,与他们接触、相处、混在一起的痛苦,这就是与讨厌的人事物相处的痛苦。


什么是与喜爱的人事物分离的痛苦?当我们与喜欢的画面、声音、气味、味道、触感或想法,或者关心我们、希望我们好的亲人朋友(如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亲戚)分开、无法相见、无法在一起时的痛苦,这就是与喜爱的人事物分离的痛苦。


什么是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痛苦?对于会出生的生命,会有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们不要出生,希望出生不要发生在我们身上。"但这个愿望无法仅凭想要就实现,这就是求不得苦。同样,对于会变老、会生病、会死亡、会有忧愁悲伤痛苦的生命,都会有希望避免这些的愿望,但都无法仅凭愿望实现,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什么是"简单说,执着的五种生命组合是苦"?就是我们执着的色蕴(物质形态)、受蕴(感受)、想蕴(认知)、行蕴(意志活动)和识蕴(意识)。这就是所谓的"五取蕴是苦"。各位修行者,这就是苦的真相。


第二圣谛:苦的原因


各位修行者,什么是苦的原因?就是那种导致我们不断投生、伴随着喜爱和贪婪、处处寻求快乐的渴望,包括:对感官享乐的渴望、对生存的渴望、对不再存在的渴望。


这种渴望在哪里产生,在哪里停留?在世界上任何让人感到愉快和喜欢的地方,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在那里停留。


什么东西在世界上让人感到愉快和喜欢?眼睛在世界上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同样,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心意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的物质事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触摸到的感觉、想到的念头,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


我们通过眼睛的意识、耳朵的意识、鼻子的意识、舌头的意识、身体的意识和心意的意识,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


眼睛与物质事物接触、耳朵与声音接触、鼻子与气味接触、舌头与味道接触、身体与触感接触、心意与念头接触,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


由眼睛接触产生的感受、由耳朵接触产生的感受、由鼻子接触产生的感受、由舌头接触产生的感受、由身体接触产生的感受、由心意接触产生的感受,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


对物质事物的想法、对声音的想法、对气味的想法、对味道的想法、对触感的想法、对念头的想法,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


对物质事物的思考、对声音的思考、对气味的思考、对味道的思考、对触感的思考、对念头的思考,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


对物质事物的爱恋、对声音的爱恋、对气味的爱恋、对味道的爱恋、对触感的爱恋、对念头的爱恋,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


对物质事物的寻求、对声音的寻求、对气味的寻求、对味道的寻求、对触感的寻求、对念头的寻求,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


对物质事物的思索、对声音的思索、对气味的思索、对味道的思索、对触感的思索、对念头的思索,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产生和停留。各位修行者,这就是苦的原因。


第三圣谛:苦的消除


各位修行者,什么是苦的消除?就是完全地放下那种渴望,让它消失、舍弃、解脱、不再执着。


这种渴望在哪里被消除,在哪里消失?在世界上任何让人感到愉快和喜欢的地方,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什么东西在世界上让人感到愉快和喜欢?眼睛在世界上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同样,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心意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的物质事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触摸到的感觉、想到的念头,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我们通过眼睛的意识、耳朵的意识、鼻子的意识、舌头的意识、身体的意识和心意的意识,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眼睛与物质事物接触、耳朵与声音接触、鼻子与气味接触、舌头与味道接触、身体与触感接触、心意与念头接触,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由眼睛接触产生的感受、由耳朵接触产生的感受、由鼻子接触产生的感受、由舌头接触产生的感受、由身体接触产生的感受、由心意接触产生的感受,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对物质事物的想法、对声音的想法、对气味的想法、对味道的想法、对触感的想法、对念头的想法,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对物质事物的思考、对声音的思考、对气味的思考、对味道的思考、对触感的思考、对念头的思考,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对物质事物的爱恋、对声音的爱恋、对气味的爱恋、对味道的爱恋、对触感的爱恋、对念头的爱恋,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对物质事物的寻求、对声音的寻求、对气味的寻求、对味道的寻求、对触感的寻求、对念头的寻求,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


对物质事物的思索、对声音的思索、对气味的思索、对味道的思索、对触感的思索、对念头的思索,都是令人愉快和喜欢的,渴望就在那里被消除,在那里消失。各位修行者,这就是苦的消除。


第四圣谛:消除苦的方法


各位修行者,什么是消除苦的方法?就是这八项正确的修行道路,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的努力、正确的觉知和正确的专注。


什么是正确的见解?就是对苦的理解、对苦原因的理解、对苦消除的理解、对消除苦的方法的理解,这就是正确的见解。


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放弃欲望的思维、不生气的思维、不伤害的思维,这就是正确的思维。


什么是正确的言语?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恶言相向、不说无意义的话,这就是正确的言语。


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进行不当的性行为,这就是正确的行为。


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修行者放弃不正当的谋生方式,用正当的方法维持生活,这就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正确的努力?在这里,修行者为了防止尚未生起的不良不善念头生起而产生意愿、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为了去除已经生起的不良不善念头而产生意愿、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为了培养尚未生起的善念而产生意愿、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为了维持、不忘失、增长、扩大、发展和圆满已经生起的善念而产生意愿、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这就是正确的努力。


什么是正确的觉知?在这里,修行者观察身体,保持热情、清晰的理解和觉知,超越对世界的贪爱和忧愁;观察感受,保持热情、清晰的理解和觉知,超越对世界的贪爱和忧愁;观察心念,保持热情、清晰的理解和觉知,超越对世界的贪爱和忧愁;观察各种现象,保持热情、清晰的理解和觉知,超越对世界的贪爱和忧愁。这就是正确的觉知。


什么是正确的专注?在这里,修行者远离感官欲望和不善的念头,仍有思考和分析,体验由远离欲望带来的喜悦和快乐,进入第一禅定状态。接着,当思考和分析停止,内心变得清净、集中,没有思考和分析,体验由心定带来的喜悦和快乐,进入第二禅定状态。然后,超越喜悦,保持平静,保持觉知和理解,身体感受到快乐,就像圣者们所说的"平静觉知的快乐状态",进入第三禅定状态。最后,舍弃快乐和痛苦,先前的喜悦和忧愁都已消失,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保持纯净的平静和觉知,进入第四禅定状态。这就是正确的专注。各位修行者,这就是消除苦的方法。


这样,修行者可以观察内在的真理现象,或观察外在的真理现象,或同时观察内外的真理现象。他可以观察现象如何生起,或观察现象如何消失,或观察现象如何生起又消失。他保持"有这些现象"的觉知,仅仅用于增进知识和觉察。他不依赖任何事物而生活,也不执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各位修行者,修行人就是这样在四圣谛中观察真理现象。


结语


"各位修行者,如果有人按照这种方式修习这四种觉知的基础七年,他可以期待得到两种成果之一:要么在当前生命中获得完全的智慧,要么如果还有一些执着未断,就获得不再返回的境界。


不要说七年。各位修行者,如果有人按照这种方式修习这四种觉知的基础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一年...不要说一年。各位修行者,如果有人按照这种方式修习这四种觉知的基础七个月,他可以期待得到两种成果之一:要么在当前生命中获得完全的智慧,要么如果还有一些执着未断,就获得不再返回的境界。


不要说七个月。各位修行者,如果有人按照这种方式修习这四种觉知的基础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不要说半个月。各位修行者,如果有人按照这种方式修习这四种觉知的基础七天,他可以期待得到两种成果之一:要么在当前生命中获得完全的智慧,要么如果还有一些执着未断,就获得不再返回的境界。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过:'各位修行者,这是让众生清净、超越忧愁悲伤、消除痛苦和悲伤、获得真理、实现涅槃的唯一道路,那就是这四种觉知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才这样说的。"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话。那些修行者听了佛陀的教导,心生欢喜,充满感激地接受了这些教导。


大念处经结束。



四念处禅修指南


从零开始的四念处禅修指南


前言


大念处经中的禅修方法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是可以用简单方式入手的。不需要一开始就记住所有概念,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修习。下面是一套从零基础开始的禅修方法,简单易懂且容易实践。


第一阶段:基础准备(1-2周)


1. 建立正确坐姿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坐在垫子或椅子上,保持背部挺直但不僵硬

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腿上

眼睛可以微闭或略微下垂


禅修坐姿详细指南


常见禅修坐姿及如何正确做


1. 全莲花坐

姿势: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左脚放在右大腿上

步骤:

先坐在垫子前半部分

弯曲右膝,用手将右脚放在左大腿上

再弯曲左膝,用手将左脚放在右大腿上

优点:非常稳定,能长时间保持不动

缺点:对多数人来说难度大,膝盖和脚踝容易疼痛

适合人群:柔韧性好的人,有瑜伽基础的人


2. 半莲花坐

姿势:一只脚放在对侧大腿上,另一只脚放在地上或垫子上

步骤:

坐在垫子前半部分

弯曲右膝,将右脚放在左大腿上

左脚自然弯曲,放在地上或垫子上

优点:比全莲花容易,仍然相当稳定

缺点:对膝盖仍有一定要求

适合人群:柔韧性中等的人


3. 椅子坐禅

姿势: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地面

步骤:

选择一把坚固、不太软的椅子

坐在椅子前半部分,不要靠背

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与肩同宽

如果脚够不着地,可在脚下放一个小垫子

优点:最容易做到,适合所有人,特别是有膝盖或背部问题的人

缺点:可能不如地面坐姿稳定

适合人群:老年人,有关节问题的人,初学者


如何改善坐姿舒适度


提升坐垫高度

如果感到膝盖悬空或疼痛,尝试坐在更高的垫子上

垫子越高,膝盖压力越小

可以叠加2-3个垫子直到找到舒适高度


膝盖支撑

如果盘腿时膝盖悬空,可在膝盖下方放小垫子提供支撑

这样可以减轻膝关节压力


调整坐姿频率

初学者可每15-20分钟换一次姿势

随着练习增加,可以逐渐延长单一姿势的时间


无论选择哪种坐姿,最重要的是:脊柱要保持挺直但放松,整体感觉既稳定又舒适。选择最适合你身体条件的姿势,不要勉强自己采用看起来"标准"但实际上对你不舒服的姿势。


2. 简单的呼吸觉知练习(每天15-20分钟)

把注意力放在鼻孔处或腹部的呼吸上

当你吸气时,知道"我在吸气"

当你呼气时,知道"我在呼气"

心跑走了,不要责备自己,轻轻地把注意力带回呼吸


3. 日常正念练习

走路时,注意脚的抬起、移动、落下的感觉

吃饭时,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咀嚼的感觉

洗手时,感受水流和触感


第二阶段:发展四念处基础(2-4周)


1. 身念处的简单练习(每天20-30分钟)

呼吸禅修:像第一阶段一样观察呼吸

四威仪觉知:在日常生活中,觉知"我在走"、"我在站"、"我在坐"、"我在躺"

动作觉知:做任何动作时保持觉知,如"弯腰"、"伸手"、"转身"


2. 受念处的简单练习

每天花5分钟觉察当下的感受

简单分辨"这是舒服的感受"、"这是不舒服的感受"或"这是中性(不苦不乐)的感受"

不需判断或改变感受,只是观察它们


3. 心念处的简单练习

每天花5分钟觉察自己的心态

简单识别"现在我的心是平静的"、"现在我的心是烦躁的"

不要试图控制心,只是观察它的状态


第三阶段:深化四念处修习(1-3个月)


1. 延长禅修时间(每天30-45分钟)

开始时用入出息念(呼吸觉知)稳定心

然后扩展觉知到整个身体


2. 系统练习四念处

周一、二: 专注于身念处

周三、四: 专注于受念处

周五、六: 专注于心念处

周日: 练习法念处中的五盖观察


3. 运用正知

培养持续的觉知,了解自己的意图

做任何事前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保持清楚知道当下在做什么


第四阶段:克服禅修中的五盖(2-4个月)


1. 识别并处理五盖

贪欲:察觉对愉悦体验的执着,修习不净观

嗔恚:察觉愤怒或烦躁,修习慈心观

昏沉睡眠:提升精力,可以睁开眼睛、改变姿势或用冷水洗脸

掉举恶作:察觉心的散乱和焦虑,修习呼吸平静法

疑:察觉犹豫不决的心态,通过学习经典和请教老师来增强信心


2. 建立禅修日记

记录每次禅修中遇到的障碍和突破

注意哪些条件有助于定力的提升

观察自己的进步模式


3. 正式修习入出息念到深度

系统性练习十六特胜法(入出息念的完整修习)

从简单的"觉知长短呼吸"开始

逐渐发展到"觉知全身"和"平静身行"


十六特胜法详细解释 入出息念完整修习指南


十六特胜法是佛陀教导的呼吸禅修完整系统,分为四组十六个步骤,循序渐进地从身体觉知发展到最终的解脱。下面用简单语言解释每个步骤:


第一组:关于身体的修习


1. 觉知长呼吸

做法: 当你吸气长时,清楚知道"我吸气长";呼气长时,清楚知道"我呼气长"

提示: 就像测量呼吸的长度,但不用计时,只需知道这次呼吸较长


2. 觉知短呼吸

做法: 当你吸气短时,清楚知道"我吸气短";呼气短时,清楚知道"我呼气短"

提示: 自然呼吸,有时会短,只要觉知它短就可以


3. 觉知全身呼吸

做法: 训练自己感受整个呼吸过程从头到尾

提示: 就像看电影不会错过任何片段,完整感受每一次呼吸的整个过程


4. 平静身行

做法: 让呼吸变得平静、细腻,同时身体也随之平静

提示: 不是控制呼吸,而是带着"让呼吸平静"的意愿轻柔地观察


第二组:关于感受的修习


5. 体验喜

做法: 随着禅修深入,会自然生起喜悦感,专注觉知这种喜悦

提示: 喜可能表现为轻松、舒适、愉悦等感受,只需觉知它


6. 体验乐

做法: 随着喜发展,会出现更深沉的乐受(安宁幸福感),专注觉知这种乐

提示: 乐比喜更稳定、平静,带有满足和安宁的感觉


7. 体验心行

做法: 觉知心理活动,特别是感受和想法如何影响你的心

提示: 就像观察情绪的起落和思想的流动,看它们如何形成和消失


8. 平静心行

做法: 让心理活动变得平静,减少情绪和思想的波动

提示: 像安抚一个不安的孩子,让心逐渐平静下来


第三组:关于心的修习


9. 体验心

做法: 单纯地觉知心的当下状态,无论是平静、专注还是散乱

提示: 就像用镜子照见自己的心,简单地观察它现在怎样


10. 令心喜悦

做法: 培养心的喜悦感,尤其当心沉闷或疲倦时

提示: 可以回忆禅修的好处,或者专注于禅修中愉快的方面


11. 令心专注

做法: 让心保持在所缘上(如呼吸),不散乱

提示: 像训练小狗保持在一个地方,温和但坚定地引导心回到所缘


12. 令心解脱

做法: 让心暂时从障碍(如五盖)中解脱出来

提示: 当察觉到贪欲、嗔恨等,学会放下它们,让心保持自由


第四组:关于智慧的修习


13. 观无常

做法: 观察一切身心现象如何不断变化

提示: 看呼吸、感受、想法如何生起又消失,没有一样是永恒的


14. 观离贪

做法: 观察对现象的执着如何减弱

提示: 当看清事物的无常,自然会减少对它们的贪恋


15. 观灭

做法: 专注于经验的消失、结束方面

提示: 不只是观察事物的生起,更专注于它们如何结束、消失


16. 观舍离

做法: 培养平等舍心,不执着、不排斥任何经验

提示: 像看云在天空漂过,既不抓住也不推开,只是平静地观察


实践建议


初学者如何开始:

1. 前4步是基础:花1-2个月时间掌握第一组(身体的修习)

2. 自然进展:不要急着进入所有16步,让每一步的体验自然引导你

3. 循序渐进:

第1周:专注步骤1-2(长短呼吸)

第2-3周:加入步骤3(全身呼吸)

第4-6周:加入步骤4(平静身行)

之后:随着禅修深入,自然进入后续步骤


关键要点:

这是一个自然展开的过程,不要强求跳步

前面的步骤是后面步骤的基础

不需要刻意记住所有步骤,重要的是实践体验

每一步都会自然引导至下一步


十六特胜法是一条完整的道路,从简单的呼吸觉知,一直到最终的解脱智慧。关键是持之以恒的练习,让每一步的体验自然成熟,引导你进入下一步。


第五阶段:深化七觉支的培养(3-6个月)


1. 系统性培养七觉支

念觉支:保持持续、清晰的觉知

择法觉支:学会分辨有益与有害的心理状态

精进觉支:平衡精力,既不懈怠也不过度用力

喜觉支:培养对禅修本身的喜悦感

轻安觉支:发展身心轻松、安宁的感觉

定觉支:培养心的稳定与专注

舍觉支:发展平等、不偏不倚的心态


2. 结合定与慧的修习

早上修习专注禅定(如入出息念)

晚上修习观禅(如五蕴的观察)

学习如何在定中保持观照,在观照中保持定力


3. 观察无常

注意一切经验如何生起又消失

观察感受、情绪和念头的变化无常

体验身体感觉的流动变化


第六阶段:证入禅那与观智(6-12个月)


1. 发展禅那体验

通过专注于呼吸或其他所缘,发展初禅

体验"有寻有伺"的初禅特征及喜乐

随着定力加深,依次体验二、三、四禅


禅那体验详解:从初禅到四禅的修习指南


什么是禅那?


禅那是深度禅修中达到的心灵专注状态,具有强烈的喜悦、平静和清晰。就像运动员进入"忘我投入的状态",但更深、更稳定、更清晰。


如何发展初禅


基础准备

1. 安静环境:找个不受干扰的地方

2. 舒适坐姿:保持背部挺直但不僵硬

3. 五盖降低:确保贪欲、嗔恨、昏沉睡眠、掉举恶作、怀疑已经减弱


通过呼吸修习

1. 安住呼吸:将注意力放在鼻孔处或上唇处的呼吸感觉

2. 保持连续:不断觉知每一次呼吸,不让注意力间断

3. 排除干扰:当念头出现时,轻轻放下,回到呼吸

4. 发展专注:随着练习,呼吸变得越来越微细,心越来越稳定


其他所缘选择

遍处:如专注于色盘、光点

慈心:培养友善和爱的感受

身体部位:如专注于手掌感觉或身体某处


初禅的特征与体验


五个特征

1. 寻:将心导向呼吸(好比把手放在方向盘上)

2. 伺:保持心停留在呼吸上(好比手持续轻抚物体)

3. 喜:身心的喜悦、兴奋感(好比沙漠中找到水源的喜悦)

4. 乐:平静的幸福感(好比喝下清凉的水的舒适感)

5. 一境性:心完全专注于一点(好比激光聚焦)


实际体验可能包括

全身轻松、温暖或微微振动

愉悦的电流感或轻飘感

时间感消失

呼吸变得非常平静甚至似乎消失

思绪大幅减少,但仍有察觉


初禅出现的标志

似相:可能出现光亮或其他心理影像

身心统一感:不再感觉身体是分开的部分

障碍消失:五盖暂时被克服


进入二禅


如何从初禅过渡

1. 稳定初禅:先让初禅稳定,持续30分钟以上

2. 观察粗糙因素:觉察到"寻"和"伺"其实是扰动

3. 放下努力:减少主动引导心的努力

4. 任心沉入:允许心自然沉入更深的静止


二禅特征

内净:内心的清明感,不需要言语思考

喜乐加强:更强烈、稳定的喜悦和幸福感

无寻无伺:不再需要主动引导注意力


实际体验

心变得更加宁静

身体可能感觉充满喜乐,像浸泡在喜悦中

思考过程完全停止,但觉知非常清晰

呼吸可能变得极其微细


进入三禅


如何从二禅过渡

1. 觉察喜的粗动性:注意到喜带来的身心震颤其实是一种微细的不安,这种动态波动感与真正的宁静相比还是粗糙的

2. 转向更平静:将注意力从喜的感觉转向底层的乐受

3. 培养舍心:开始发展平等、中立的态度

4. 让喜自然退去:不抓取喜的体验,让它自然消退


三禅特征

无喜:欢悦的喜消退

更深的乐:平静、满足的幸福感增强

正念与正知:清晰的觉知和理解


实际体验

深度的满足感和平静

身体感觉像浸泡在温暖的水中

没有欢悦,只有深沉的满足

感官感知变得非常遥远:外界的声音、触觉等感官信息仍能被察觉,但感觉很淡,就像隔着一层厚玻璃。你知道这些感官信息存在,但它们不再影响你的内心平静。这有点像你专注看书时,房间里的声音虽然能听到,但并不引起你的注意或反应,只是在意识边缘轻轻掠过。


进入四禅


如何从三禅过渡

1. 观察乐的局限:觉察到即使微妙的乐受也是一种波动

2. 培养更深的舍:发展完全的平等、不动摇心

3. 超越乐受:不再投入于快乐体验

4. 追求纯净觉知:以纯粹的觉知为目标


四禅特征

舍:完全的平等心,不偏不倚

念清净:极其清晰、明亮的觉知

不苦不乐:超越苦乐的中性感受

极度专注:心完全稳定


实际体验

深度的平静与安宁

心像平静无波的湖面

觉知极其清晰但没有任何波动

身体感觉完全平静,呼吸几乎停止

心变得像明亮的镜子,能清晰反映一切


实用修习建议


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追求高禅那,打好基础更重要

初学者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验初禅

每阶段都充分掌握后再进入下一阶段


常见障碍及解决

注意力不集中:回到简单的数息法或标记法

昏沉:调整姿势,睁开眼睛,增加光线

掉举:延长禅修时间,耐心等待心平静下来

恐惧:这是常见的,放松并继续保持觉知


辅助练习

日常保持简单正念

培养持戒和道德生活

学习放下和简化生活


禅那修习是一段美妙的内在探索旅程,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而不执着结果。每个人的体验都有所不同,关键是持续练习,保持耐心,并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修行。


3. 修习四圣谛的直接体验

直接体验苦的本质

观察渴爱如何引生苦

体验暂时的苦的熄灭

通过八正道的修习来达到苦的灭除


四圣谛的直接体验:从概念理解到亲身体证


四圣谛不仅是佛教理论,更是可以通过禅修直接体验的真理。下面用简单语言解释如何体验每一谛:


1. 直接体验苦的本质(苦谛)


简单定义

苦不仅指痛苦,还包括不满足感、无常性和本质上的不完美。


如何直接体验

禅修方法:

身体扫描:慢慢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感受,不评判,只觉知

感受观察:专注于任何出现的不适、疼痛或压力

无常观察:注意愉快感受如何变化、减弱、消失


日常体验例子:

注意到即使在"舒适"时刻也有细微的不适

观察到即使最愉悦的经验也带有"不够"的感觉

发现"完美时刻"总是转瞬即逝


体验标志:

"顿悟瞬间:意识到连最愉快体验也不能带来持久满足"

不再寻求完美的体验,对现实更加接纳


2. 观察渴爱如何引生苦(集谛)


简单定义

渴爱(想要、抓取、拒绝的倾向)是苦的根源。


如何直接体验

禅修方法:

欲望观察:当欲望出现时,不压抑也不跟随,只是观察它

因果追踪:注意"想要"如何引起紧张和不安

执着识别:观察自己如何执着于想法、感受或体验


日常体验例子:

注意喝咖啡前的渴望→享用时的满足→结束后的轻微失落

观察购物冲动→买东西→短暂满足→新欲望产生的循环

感受拒绝不舒服感受时产生的额外痛苦


体验标志:

清楚看到"渴望→失望"的模式

在欲望出现时能保持觉知而不立即反应

体验到"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对它的反应造成痛苦"


3. 体验暂时的苦的熄灭(灭谛)


简单定义

当放下渴爱时,苦会自然熄灭,体验到宁静和满足。


如何直接体验

禅修方法:

放下练习:有意识地放下对体验的抓取

接纳冥想:完全接受当下,不改变任何东西

空性体验:观察"无我"的状态,体验不执着的轻松感


日常体验例子:

体验焦虑→看到焦虑只是念头→放下抵抗→焦虑自然消退

感受渴望→不跟随它→体验渴望本身消失的解脱感

面对困难→放下必须改变的想法→找到平静


体验标志:

瞬间的完全满足和平静

"放下的轻松感",像卸下重担

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却感到意外的平静


4. 通过八正道修习达到苦的灭除(道谛)


简单定义

八正道是通向苦完全止息的实用方法,包括道德、禅修和智慧三方面的修习。


如何直接体验

禅修与生活实践:


正见与正思维(智慧)

实践方法:定期反思因果关系和行动的后果

体验标志:开始自然看到事物的本质,不受偏见影响

例子:看到自己的愤怒如何源于错误理解,并自然放下


正语、正业、正命(道德)

实践方法: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害

体验标志:感受到道德行为带来的内心平静

例子:说实话后的轻松感,即使短期看来不方便


正精进、正念、正定(禅修)

实践方法:建立日常禅修,培养当下觉知

体验标志:平静、清晰的心成为常态

例子:在压力中自然保持觉知,不被情绪左右


整体体验的发展


随着八正道的修习,你会经历:

1. 初期:偶尔的清晰和平静时刻

2. 中期:痛苦模式的减少,恢复平衡更快

3. 深入:自然流露的智慧和慈悲,不需刻意努力

4. 成熟:痛苦根源的逐渐消除,而非仅是应对痛苦


实用建议:将四圣谛融入日常生活


简单日常练习

1. 早晨提醒:每天早上思考"我今天会遇到什么样的不满足?它们源于什么渴望?"

2. 随时提醒:当感到不适时,轻轻问自己"我在抓取什么?我能放下吗?"

3. 晚间反思:回顾当天的痛苦和快乐,观察它们与你的渴望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问:体验四圣谛是否意味着变得冷漠?

  答:恰恰相反,它带来更真实的喜悦和对他人的开放


问:需要多久才能有这些体验?

  答:小的体验可能很快出现,但深刻理解需要持续修习


问:如果我仍然有欲望怎么办?

  答:观察欲望而不评判,这本身就是修行,目标不是消灭所有欲望


四圣谛的修习不是抽象理论,而是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与平静。通过直接体验它们,我们不仅理解苦的本质,也找到了超越苦的道路。


第七阶段:趋向证果(1到2年或更长)


1. 平衡五根

五根简介:五根是修行的五种能力,就像五个齿轮需要协同运转

信根与慧根平衡:过强的信心会导致盲目崇拜,需用智慧审查;例如:不盲目接受所有教导,而是亲自验证

精进与定力平衡:过度用力会造成紧张,过于放松会导致懈怠;例如:感到疲惫时放松努力,感到懈怠时增加精进

正念作为调节器:正念像是观察调节其他四根的中央控制器;例如:注意到心过于兴奋或过于昏沉时及时调整


2. 深化无我的体验

五蕴观察法:细致观察身体感受、情绪、念头如何不断变化;例如:注意疼痛如何变化,情绪如何起伏

识别"我"的错觉:注意"我在禅修"的念头本身也只是一个生灭的现象;例如:观察"我很烦恼"这个想法本身只是一个暂时出现的念头

身份认同的松动:体验到不再强烈认同某个角色时的解脱感;例如:注意到被批评时不再产生强烈的自我防御反应


3. 趋向初果(入流)

身见的减弱:逐渐减少对"我"和"我的"的执着;例如:被误解时不再有强烈的"我被冒犯了"的感觉

疑的减弱:对修行道路建立不可动摇的信心;例如: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怀疑修行的价值

戒禁取的减弱:明白真正的修行在于心的转变而非外在形式;例如:不再执着于特定姿势或仪式本身

道智果智体验:可能经历短暂但深刻的觉悟瞬间,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例如:突然间清晰看到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


4. 继续迈向更高果位

一来果(斯陀含):

贪嗔痴明显减弱但未完全断除

情绪反应变得更微细,恢复平衡更快

例如:被激怒后几分钟而非几小时内恢复平静

对感官享乐的需求自然减少,不再有强迫感


不还果(阿那含):

完全断除对感官世界的贪欲和一切形式的嗔恨

体验持久的内心平静,不受外在环境干扰

例如:面对冒犯时完全没有怨恨或防御反应

自然流露的慈悲和关爱,不需刻意培养


阿罗汉果:

断除所有剩余的微细执着和最后痕迹的"我"

完全解脱一切心理负担和内在冲突

例如:面对生死完全平静,没有丝毫恐惧

行动自然流露智慧和慈悲,不需经过思考


实用修行建议

持续的日常修行: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每个方面

定期密集禅修:参加较长的禅修以深化体验

阶段性评估:定期反思自己的修行进展,但不执着于成果

找寻指导:在这个阶段,有经验导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保持谦虚:避免将果位视为个人成就或地位象征

平衡生活:继续履行日常责任,在世间和出世间智慧中找到平衡


这个阶段是修行旅程中最深刻的转变期,代表着从理解教法到完全体现教法的过渡。每个修行者的进展速度和经验各不相同,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和持续的修行。


实用建议


日常实践

1. 建立固定的禅修时间:最好是早晚各一次

2. 从短时间开始:新手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

3. 重质不重量:专注的10分钟胜过分心的1小时


解决常见问题

1. 身体不适:尝试不同坐姿,使用更合适的坐垫

2. 昏沉:保持背部挺直,适当增加禅修的时间段

3. 散乱:回到最基础的呼吸观察,建立安全感


衡量进步的标志

1. 日常生活中更加觉知

2. 情绪反应减少,恢复平静的速度加快

3. 对他人更有耐心和慈悲心

4. 对享乐和厌恶的执着减轻

5. 内心的平静感增强


重要提醒

禅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

不要期待戏剧性的体验,真正的进步往往是细微的

与有经验的老师保持联系,接受指导

禅修应该成为生活方式,而非只是一种练习

坚持不懈比强度更重要


记住,佛陀在经中说:"若有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七天,他可期待得到两种果之一:或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有余依时证得不还果。"虽然对现代人来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这说明正确的修行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最重要的是开始并保持练习,让四念处的修习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四圣谛:照亮人类存在本质的智慧明灯


法念处的核心:直视生命的真相


在《大念处经》的这一段经文中,佛陀以无与伦比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展现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真相及其超越之道。这不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一刻的生命体验。当我们真正理解四圣谛,它不再是古老经文中的教条,而成为解读我们日常体验的活钥匙。


第一圣谛:苦的真实面目


佛陀对"苦"的描述令人震撼。这不仅包括明显的痛苦,更包括了存在的基本不满足性。从生、老、死的必然过程,到日常经验中的愁、悲、忧、恼,再到我们不愿面对的怨憎会、爱别离和所求不得,佛陀以解剖刀般的精准,剖析了人类体验的各个层面。


当佛陀说"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时,他指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即使在没有明显痛苦的时刻,我们对身心现象的执取本身就是苦的根源。这让我们思考:在日常生活的平静时刻,我们是否也隐含着一种微妙的不满足?当我们紧握"我"和"我的"这些概念时,我们是否已经在无形中创造了痛苦的温床?


现代思考: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不断追求更多、更好、更新,却很少停下来问自己:"这种永不满足的状态本身不就是一种苦吗?"佛陀的教导邀请我们看穿这种现代消费主义与成功主义背后的空虚。


第二圣谛:渴爱如何编织痛苦之网


集谛揭示了苦的起因:渴爱。佛陀以惊人的细致度,描述了渴爱如何在六根、六尘、六识的每一个接触点生起和安住。从我们眼见色、耳闻声的那一刻起,渴爱就如同蜘蛛结网般开始运作,编织出我们的执着和不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对"可爱、可乐"事物的强调。正是那些看似能带来快乐的事物,最终成为我们痛苦的源泉。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我们追求快乐的方式恰恰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现代思考:今天的社交媒体、广告和消费文化,不断强化"拥有这个你就会幸福"的信息。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滑动,都可能在强化渴爱的模式。佛陀的教导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是否在不断强化自己的渴爱习性?


第三圣谛:超越的可能性


灭谛展现了希望:痛苦并非不可避免,渴爱可以被超越。佛陀用相同的详尽结构描述了渴爱如何断除和灭尽,这表明解脱不是抽象的目标,而是可以在同样的六根、六尘、六识的每一个接触点实现的。


"无余离贪、灭尽、舍离、解脱、无执着"——这些词语描绘了一种内心完全自由的状态,它不是通过获得什么,而是通过放下执着而实现的。这是一种质的转变,是对生命体验的根本重新定向。


现代思考:在充满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灭谛提供了一种根本解决方案。它提示我们,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于外在的积累和控制,而是来自于内心对无常本质的接纳和放下。


第四圣谛:通往自由的八正道


道谛提供了系统的修行方法——八正道。这不是单一的技巧,而是涵盖了生活各个方面的整体修行:


智慧层面(正见、正思维):培养对实相的深刻理解和健康的心理倾向

道德层面(正语、正业、正命):净化我们与世界和他人的互动

禅修层面(正精进、正念、正定):发展内在的觉知和心灵的清明


八正道不是线性的步骤,而是相互支持、同时发展的修行面向,如同一个健康生态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


现代思考:在寻求快速解决方案的时代,八正道提醒我们真正的转变需要全面、系统的修行。正念冥想已经在西方流行,但脱离了道德和智慧的修行,它无法带来佛陀所教导的深刻转变。


四念处:通往解脱的直接之道


经文最后的保证令人震撼——通过四念处的修行,可以在短至七天,长至七年的时间内获得深刻的转变。这不是轻率的承诺,而是基于对心灵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四念处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真理、证涅槃的唯一道路"——这强调了心灵觉醒的系统性和必然性。


深刻反思:从理解到体验的转变


佛陀的教导邀请我们超越概念理解,进入直接体验的领域。四圣谛不是要我们相信什么,而是要我们看见什么——看见我们自己经验的真实本质。


当我们真正观察自己的体验时,会发现:

不满足感如何潜藏在日常体验中

渴爱如何在每个感官接触中默默运作

放下执着时片刻的自由感

修行如何逐渐转变我们看待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这段经文不仅是佛教传统的核心教义,更是一份关于人类心灵运作的精准地图。无论是否信奉佛教,这些观察和方法都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类存在条件的视角,以及超越痛苦的可能性。在今天这个充满苦恼和困惑的世界中,四圣谛的智慧依然如明灯般照亮我们内在的黑暗,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佛陀的教导既是诊断,也是处方;既是地图,也是指南针。通过它,我们不仅能理解自己的处境,更能找到走出迷雾的道路。这不是一次性的领悟,而是一生的探索——在每一个当下,在每一次呼吸中,在每一个心念的生灭中,逐渐实现从束缚到自由的伟大旅程。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长部,大念处经,第3部分,解析(105)”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