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念处,第1部分,解析(100)
6.8四念处 (中部·念处经 10)
第一部分 序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名为剑磨瑟昙的俱卢人市镇。在那里,世尊对诸比丘说:"诸比丘。"那些比丘回应说:"尊者。"世尊如是说道:
总说: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真理、证涅槃的一乘道,即四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在此,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观受,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心观心,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法观法,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身念处 安般念部分: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在此,比丘前往林中,或往树下,或往空闲处,结跏趺坐,端正其身,建立正念。他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当长入息时,他了知:'我在长入息';当长出息时,他了知:'我在长出息';
当短入息时,他了知:'我在短入息';当短出息时,他了知:'我在短出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就像熟练的车工或车工学徒,当拉长时知道'我在拉长',当拉短时知道'我在拉短';同样地,比丘在长入息时了知'我在长入息',在长出息时了知'我在长出息',在短入息时了知'我在短入息',在短出息时了知'我在短出息'。"
身念处 威仪路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站立时了知'我在站立',坐着时了知'我在坐着',躺卧时了知'我在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势,他都如实了知。
如此,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者,他于身观生起之法而住,于身观灭尽之法而住,于身观生起与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是为了知与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身观身而住。
身念处 正知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前进、后退时保持正知;于前视、后视时保持正知;于屈伸肢体时保持正知;于着僧伽梨衣、持钵及穿着衣服时保持正知;于饮食、咀嚼、品尝时保持正知;于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于行、住、坐、卧、醒、语、默时保持正知。
身念处 不净观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观察这个从脚掌以上、从头发以下、为皮肤所包裹的身体,充满种种不净:'在这个身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就像一个两端开口的袋子,装满各种谷物,如稻米、糙米、绿豆、豆类、芝麻、白米。一个具有眼力的人打开它时会检查:'这是稻米、这是糙米、这是绿豆、这是豆类、这是芝麻、这是白米。'同样地,比丘观察这个身体...
如此,他于内身观身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身观身而住。
身念处 界分别观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观察这个身体的界,无论其处于何种姿势:'在这个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就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屠宰了一头牛,坐在四衢道口,把它分成几块。同样地,比丘观察这个身体的界,无论其处于何种姿势:'在这个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念处经》(四念处)详解
序言部分解释
"如是我闻":佛经标准开场白,意为"我(阿难尊者)如是听闻",表明这是佛陀亲口所说、由结集者所记录的教导。
"一时":指某个特定的时间,不确定具体日期,符合佛教对时间无常的理解。
"世尊":佛陀十大尊号之一,表示佛陀具足一切福德智慧、断除一切烦恼、为三界导师、受世间天人恭敬尊崇的圆满觉者。
"俱卢国":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印度北部。
"剑磨瑟昙":俱卢国的一个市镇,是佛陀讲授此经的地点。
"诸比丘":佛陀的出家弟子,遵循戒律的修行者。
总说部分解释
"一乘道":唯一的、直接的解脱道路,表示四念处是最直接有效的修行方法。
"使众生清净":净化身心,去除烦恼污染。
"超越忧悲":超越世间的忧愁和悲伤。
"灭除苦恼":消除身心苦痛与烦恼。
"得真理":证悟四圣谛等佛教真理。
"证涅槃":达到究竟解脱,断尽一切烦恼。
"四念处":佛教核心禅修方法,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种正念观察方式。
"于身观身":直接观察身体本身,不掺杂概念和想法,如实知见身体的本质。
"于受观受":直接观察各种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不被感受所牵引。
"于心观心":直接观察心的各种状态,了知心的本质和变化。
"于法观法":观察各种心理现象和经验对象,了知它们的实相。
"精勤":精进用功,持续不断地修行,不懈怠。
"正知":清晰了知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具有明晰的觉知。
"正念":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观察对象,不散乱、不遗忘。
"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不再被世俗的得失和情绪所牵动,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身念处-安般念部分解释
"安般念":即呼吸念,观察入息出息的禅修方法,"安"指入息,"般"指出息。
"安般念":呼吸观想法,就是专注观察自己的呼吸进出,"安"是吸气,"般"是呼气。这是佛陀教导的基础禅修方法,通过观察呼吸可以平静心灵、增强定力,是修行者入门的重要法门。
"前往林中,或往树下,或往空闲处":选择适合禅修的安静场所,远离尘嚣。
"结跏趺坐":采用稳定的盘腿坐姿,有助于身体稳定和气息通畅。
"结跏趺坐":一种稳定的禅修坐姿,有单盘和双盘两种。单盘是将一只脚放在另一条大腿上;双盘(莲花坐)是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坐时保持脊背挺直,头正肩平,双手放于腿上或结印。这种姿势能稳定身体,便于长时间静坐修行。
"端正其身":保持身体挺直但不僵硬,有利于长时间坐禅。
"建立正念":将注意力集中,准备开始观察。
"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全然觉知每一次呼吸的进出,不让心散乱。
"长入息...短入息":客观注意呼吸的长短变化,不加干预,如实觉知。
"觉知全身":将觉知范围扩展到整个身体,同时觉察呼吸和身体的关系。
"平静身行":使呼吸和身体逐渐平静下来,减少粗重感。
"车工的比喻":如同车工精确知道拉绳长短,修行者应清楚觉知每一次呼吸的特性。
"车工的比喻":佛陀在《大念处经》中用古代车工制作车轮来比喻呼吸禅修。古代车工坐在地上,用绳子缠绕在轮轴上进行工作。当他拉长绳时,车轮转动慢而有力,适合粗加工,他清楚知道"我正拉长绳";拉短绳时,车轮转动快而轻柔,适合精细雕刻,他同样清楚知道"我正拉短绳"。车工通过精确控制拉绳长短来完美加工车轮。
同样,修行者在观察呼吸时,吸气长时应清楚知道"我吸气长";吸气短时,应清楚知道"我吸气短";呼气长短时也是如此。就像熟练车工对拉绳长短的自然觉知,修行者也应对每次呼吸的长短、粗细等特性保持清晰觉知,不需刻意控制呼吸,但要完全了解呼吸的每个细节,从而培养专注力和正念。
身念处-威仪路部分解释
"威仪路":指身体的四种基本姿势——行、住、坐、卧,是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基本方式。
"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在行走时保持觉知,清楚地知道身体正在进行的动作,而不是心随外境飘动。
"站立时了知'我在站立'":在站立时保持清醒的觉知,不陷入无意识的状态。
"坐着时了知'我在坐着'":坐时对坐姿和身体感受保持觉知。
"躺卧时了知'我在躺卧'":卧时不迷糊,而是保持对姿势的清醒觉知。
"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势,他都如实了知":不论什么姿势都保持觉知,使正念贯穿一切活动。
"于内身观身而住":观察自己的身体。
"于外身观身而住":观察他人的身体。
"于内外身观身而住":同时观察自他身体,了解身体的共通性质。
"于身观生起之法而住":观察身体现象如何产生。
"于身观灭尽之法而住":观察身体现象如何消失。
"于身观生起与灭尽之法而住":观察身体现象的生灭变化,体悟无常。
"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建立对身体存在的纯粹觉知,不带概念判断。
"只是为了知与念的程度":保持纯粹的觉知,不带任何其他目的。
"无所依而住":心不依靠任何概念或观点。
"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不对世间任何事物产生贪爱或执着。
身念处-正知部分解释
"正知":清晰明了地了知当下所做的一切,具有明确的觉察力。
"前进、后退时保持正知":走路时保持觉知,了知每一步的移动。
"前视、后视时保持正知":看东西时保持觉知,不被所见所迷惑。
"屈伸肢体时保持正知":弯曲或伸展身体各部位时保持觉知。
"着僧伽梨衣、持钵及穿着衣服时保持正知":穿衣服、拿钵时保持觉知。"僧伽梨"是比丘三衣之一,大衣。
"饮食、咀嚼、品尝时保持正知":进食时保持觉知,了知食物的味道和吃饭的过程。
"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即使在排泄时也保持觉知,不陷入无意识。
"行、住、坐、卧、醒、语、默时保持正知":一切日常活动中都保持正知,使修行贯穿生活的每一刻。
身念处-不净观部分解释
"不净观":观察身体的不洁净本质,对治对身体的贪爱和执着。
"从脚掌以上、从头发以下、为皮肤所包裹的身体":指全身上下。
"充满种种不净":身体由不净物质组成,非纯净美丽。
"头发、体毛、指甲..."等32身分:详细列举身体各部分,帮助修行者了解身体的真实组成,破除对身体的整体性幻觉。
"两端开口的袋子"比喻:就像透明袋子中的谷物一目了然,修行者应能清晰辨识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具有眼力的人":比喻具有洞察力的修行者,能够清晰辨别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笼统地将身体视为一个整体。
"打开它时会检查":象征着修行者通过禅修观察,打开对身体的习惯性认知,细致检视身体的真实本质。
"这是稻米、这是糙米...":比喻修行者能够分辨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这是头发、这是指甲..."等,从而破除对身体的整体性错觉。
通过这种观察,修行者能够认识到身体只是各种元素的临时组合,没有永恒不变的"我"存在,从而减少对身体的执着和贪爱。
身念处-界分别观部分解释
"界分别观":观察身体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四界)组成,是缘起和合的现象,没有所谓的"我"。
"地界":代表固体、坚硬性质的元素,如骨骼、肌肉、牙齿等身体的坚固部分。
"水界":代表液体、湿润性质的元素,如血液、汗液、唾液等身体的流动部分。
"火界":代表温度、热能性质的元素,如体温,消化系统产生的热量等。
"风界":代表运动、支持性质的元素,如呼吸、气体流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等。
"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比喻:就像屠夫不将整头牛视为"牛",而是看到它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集合体。
"屠宰了一头牛":比喻打破对身体的整体概念。
"坐在四衢道口":象征着公开、客观地审视。
"把它分成几块":象征着分析身体为四大元素,不再视为单一整体。
这个比喻说明,通过界分别观,修行者不再将身体视为"我"或"我所有",而只是看到四大元素的临时组合,就像屠夫只看到牛的各个部分而不是"一头牛"。
四念处修行的核心要点
1. 直接观察:直接觉知当下体验,不通过概念思考。
2. 如实知见:如实了知现象的本来面目,不添加主观判断。
3. 三种观察模式:
内观:观察自己
外观:观察他人或外界
内外观:同时观察内外,了解共通性
4. 观察生灭现象:注意现象如何生起、持续和消失,体悟无常。
5. 纯粹觉知:保持"只是为了知与念"的纯粹觉知,不带其他目的。
6. 不执着:最终达到"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的境界。
四念处被视为佛教禅修的根本方法,是通往觉悟的直接之道,能够帮助修行者净化心灵、断除烦恼、证悟真理,最终达到涅槃解脱。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四念处 (中部·念处经 10)
第一部分 序言
这是我亲自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俱卢国一个叫剑磨瑟昙的城镇里。在那里,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说:"尊敬的老师。"然后佛陀开始讲说:
总说
"比丘们,有一条唯一的道路,能让众生净化自己、超越悲伤忧愁、消除痛苦烦恼、找到真理、证得涅槃,这就是四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呢?在这里,比丘对身体进行观察,保持勤奋、清醒的觉知和正念,同时放下对世间的贪爱和忧愁;对感受进行观察,保持勤奋、清醒的觉知和正念,同时放下对世间的贪爱和忧愁;对心念进行观察,保持勤奋、清醒的觉知和正念,同时放下对世间的贪爱和忧愁;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保持勤奋、清醒的觉知和正念,同时放下对世间的贪爱和忧愁。"
身念处 安般念部分
"比丘们,比丘怎样对身体进行观察呢?在这里,比丘去到森林中,或树下,或一处安静的地方,盘腿而坐,保持身体端正,把注意力集中在面前。他保持正念吸气,保持正念呼气。
当他吸气很长时,他清楚地知道:'我正在做长吸气';当他呼气很长时,他清楚地知道:'我正在做长呼气';
当他吸气很短时,他清楚地知道:'我正在做短吸气';当他呼气很短时,他清楚地知道:'我正在做短呼气'。
他训练自己:'我要感知整个身体,同时吸气';他训练自己:'我要感知整个身体,同时呼气'。
他训练自己:'我要让身体平静下来,同时吸气';他训练自己:'我要让身体平静下来,同时呼气'。
就像一个技术熟练的车轮制造师或他的学徒,当他拉长绳子时知道'我正在拉长',当他拉短绳子时知道'我正在拉短';同样地,比丘在做长吸气时清楚知道'我正在做长吸气',在做长呼气时清楚知道'我正在做长呼气',在做短吸气时清楚知道'我正在做短吸气',在做短呼气时清楚知道'我正在做短呼气'。"
身念处 威仪路部分
"此外,比丘们,比丘走路时清楚知道'我在走路',站立时清楚知道'我在站立',坐着时清楚知道'我在坐着',躺着时清楚知道'我在躺着'。无论身体处于什么姿势,他都能如实了解。
这样,他观察自己的身体,也观察他人的身体,还同时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或者,他观察身体是如何产生的,观察身体是如何消失的,观察身体是如何产生又消失的;或者他只是建立起'有身体'的意识,仅仅是为了培养知识和持续的觉知。他保持独立,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比丘们,比丘就是这样对身体进行观察的。
身念处 正知部分
"此外,比丘们,比丘在前进后退时保持清醒的觉知;在向前看或向后看时保持清醒的觉知;在弯曲或伸展四肢时保持清醒的觉知;在穿袈裟、拿钵和穿着衣服时保持清醒的觉知;在吃喝、咀嚼和品尝食物时保持清醒的觉知;在大小便时保持清醒的觉知;在行走、站立、坐下、入睡、醒来、说话和保持沉默时都保持清醒的觉知。
身念处 不净观部分
"此外,比丘们,比丘观察这个从脚底到头顶、被皮肤包裹的身体,里面充满各种不干净的东西:'在这个身体里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头、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子、肠系膜、胃内容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和尿液。'
就像一个两头开口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谷物,比如普通稻米、红米、绿豆、豆子、芝麻和精白米。一个视力好的人打开袋子检查时会说:'这是普通稻米、这是红米、这是绿豆、这是豆子、这是芝麻、这是精白米。'同样地,比丘观察这个身体...
这样,他观察自己的身体,也观察他人的身体,还同时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比丘们,比丘就是这样对身体进行观察的。
身念处 界分别观部分
"此外,比丘们,比丘观察身体的各种元素,无论身体处于什么姿势:'在这个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
就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宰杀了一头牛后,坐在十字路口,把牛肉分成几块。同样地,比丘观察身体的各种元素,无论身体处于什么姿势:'在这个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
这样,他观察自己的身体,也观察他人的身体,还同时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比丘们,比丘就是这样对身体进行观察的。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四念处》:觉知之道的伟大指南
一、经典的核心地位与意义
《念处经》是佛陀教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佛教修行的基石。当佛陀宣称这是"一乘道"——唯一的道路时,他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在纷繁复杂的修行法门中,正念的培养是所有修行的基础和核心。这不仅是一套修行技巧,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觉知的科学,一条通往内在自由的道路。
二、四念处的结构与内涵
经文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心灵地图。四念处——身、受、心、法的观察,构成了一个从粗到细、从物质到精神的完整观照系统:
身念处:从呼吸、身体姿势、日常活动到身体成分和元素的观察,建立对物质世界最直接的觉知。
受念处:观察感受的生起与消失,不被愉悦所诱惑,不被痛苦所击倒。
心念处:观察心的各种状态,不与思想认同,保持觉察者的身份。
法念处:观察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直指实相。
这四个层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持的整体。
三、身念处的深度解析
安般念:觉知的起点
佛陀以呼吸为修行的起点,展现了深刻的智慧。呼吸是身心之桥,既属于身体的自动机能,又可被意识所觉知和调节。"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的简单指引,隐含着惊人的深度——它将我们带回当下,建立与生命最直接的连接。
当我们观察长息短息,并非是机械记录,而是建立与身体的亲密对话。"觉知全身而入息",是将分散的意识整合,让身心合一。"平静身行而入息",则是从对呼吸的觉知,自然过渡到对整个存在的平静。
佛陀用车工的比喻,精妙地描述了这种觉知:它既要精准如工匠,又要平实如日常,既是清晰的认知,又是单纯的观照。
威仪路:日常生活中的觉知
当佛陀教导"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时,他揭示了一个革命性的真理:觉醒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平凡的每一步中。这种对日常动作的觉知,打破了修行与生活的二元对立,使整个生命成为修行的场域。
"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的教导尤其深刻。它告诉我们,观察不仅限于自己的身体,还包括他人的身体,乃至整个物质世界。这种观察超越了个人中心的狭隘视角,开展出一种更广阔、更客观的宇宙视角。
正知:觉知的精细化
在正知部分,佛陀将觉知的范围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穿衣持钵到大小便利,从行走坐卧到语言沉默。这教导我们:没有任何活动"太世俗"而不值得觉知,没有任何时刻应被排除在修行之外。
这种全面的觉知,逐渐瓦解了我们对"重要"与"不重要"、"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分别,最终使我们体验生命本然的完整,超越一切概念的划分与评判。
不净观与界分别观:透视现象的本质
当我们深入观察身体的组成部分,不是为了厌恶身体,而是为了看清其真实本质。正如谷物袋中的各种谷物,身体各部分并非一个实体,而是条件组合的结果。
界分别观则更进一步,将身体还原为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组合。这种观察摧毁了我们对身体的实体感,揭示其只是宇宙元素的暂时组合,就像屠夫分解牛肉,看到的不再是"牛",而是肉块的组合。
四、四念处的修行智慧
《念处经》的核心智慧在于:它教导我们如何"观"而不是如何"做"。这种观察不是冷漠的分析,而是充满正念和正知的专注觉知;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全然地面对和接纳;不是批判和改变,而是清晰地看见和理解。
"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这一修行公式,平衡了努力与放松,觉知与接纳,参与与超脱。它不是孤立的精神练习,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
当我们能够"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时,我们发现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更多,而在于执着更少;不在于创造新的体验,而在于完全地觉知当下的体验。
五、现代生活中的启示
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念处经》的教导显得尤为珍贵。它教导我们回到呼吸,回到身体,回到当下的感受和心念,以一种根本的方式治愈现代人的分裂状态。
当我们能够观察自己的思想而不被思想控制,觉知自己的情绪而不被情绪淹没,面对压力而不被压力击垮时,我们就找到了内在的平静源泉。
四念处修行不是逃避世界,而是以更清晰、更平静、更有智慧的方式参与世界。它不否认生活的复杂性,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中保持简单;不回避痛苦,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找到解脱之道。
六、结语:觉知的革命
《念处经》邀请我们参与一场静默的革命——觉知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不是要改变外在世界,而是转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获取新的知识,而是培养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当我们踏上这条"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真理、证涅槃的一乘道"时,我们开始了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内在的探险。在这条道路上,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步伐,每一个念头,都是觉醒的机会,都是回家的方向。
当你全然投入此刻的体验,不迷失于过去或未来,时间的界限似乎消失了。在这种深度觉知中,一个简单的呼吸、一朵花的凝视,都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无限丰富,仿佛这一刻已经完整而圆满,不再需要更多,当下中遇见永恒。
在看似简单的觉知实践中,隐藏着生命最深刻的奥秘和最伟大的可能性。正如一滴水中可以映照整个宇宙,一个充分觉知的当下,可以容纳整个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