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五蕴无我,第1部分,解析(96)

6.4五蕴无我 (相应部·蕴相应 22.79)


[缘起]于舍卫城。


"诸比丘,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当忆念种种前世住处时,他们全都是在忆念五取蕴或其中之一。是哪五种?诸比丘,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色'时,实际上只是在忆念色。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受'时,实际上只是在忆念受。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想'时...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行'时...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识'时,实际上只是在忆念识。"


"诸比丘,什么是色?诸比丘,因为会被破坏,所以称为'色'。被什么破坏?被寒破坏,被热破坏,被饥破坏,被渴破坏,被虫蚊风日蛇触所破坏。诸比丘,因为会被破坏,所以称为'色'。"


"诸比丘,什么是受?诸比丘,因为感受,所以称为'受'。感受什么?感受乐,感受苦,感受不苦不乐。因为感受,所以称为'受'。"


"诸比丘,什么是想?诸比丘,因为能识别,所以称为'想'。识别什么?识别青色,识别黄色,识别红色,识别白色。因为能识别,所以称为'想'。"


"诸比丘,什么是行?诸比丘,因为能造作有为法,所以称为'行'。造作什么有为法?为了成为色而造作色的有为法,为了成为受而造作受的有为法,为了成为想而造作想的有为法,为了成为行而造作行的有为法,为了成为识而造作识的有为法。因为能造作有为法,所以称为'行'。"


"诸比丘,什么是识?诸比丘,因为能了别,所以称为'识'。了别什么?了别酸,了别苦,了别辣,了别甜,了别涩,了别不涩,了别咸,了别不咸。因为能了别,所以称为'识'。"


"在此,诸比丘,多闻圣弟子如是思维:'我现在被色所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色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色所吞噬一样。如果我喜欢未来的色,未来我也会同样被色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色所吞噬一样。'他如是思维后,对过去的色不顾恋,不喜欢未来的色,为了对现在的色生厌、离欲、灭尽而修行。"


"'我现在被受所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受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受所吞噬一样。如果我喜欢未来的受,未来我也会同样被受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受所吞噬一样。'他如是思维后,对过去的受不顾恋,不喜欢未来的受,为了对现在的受生厌、离欲、灭尽而修行。"


"'我现在被想所吞噬...我现在被行所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行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行所吞噬一样。如果我喜欢未来的行,未来我也会同样被行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行所吞噬一样。'他如是思维后,对过去的行不顾恋,不喜欢未来的行,为了对现在的行生厌、离欲、灭尽而修行。"


"'我现在被识所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识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识所吞噬一样。如果我喜欢未来的识,未来我也会同样被识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识所吞噬一样。'他如是思维后,对过去的识不顾恋,不喜欢未来的识,为了对现在的识生厌、离欲、灭尽而修行。"


"你们认为如何,诸比丘,色是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世尊。" "对于无常、苦、变异之法,是否适合视之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不适合,世尊。" "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世尊。" "对于无常、苦、变异之法,是否适合视之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不适合,世尊。"


"因此,诸比丘,任何色,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或外在,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应当以正慧如实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行...任何识,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或外在,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应当以正慧如实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比丘,这称为圣弟子在减少而不增加,在舍弃而不执取,在散开而不集聚,在吹散而不凝聚。减少什么而不增加?减少色而不增加;减少受而不增加;减少想而不增加;减少行而不增加;减少识而不增加。舍弃什么而不执取?舍弃色而不执取;舍弃受...想...行...识而不执取。散开什么而不集聚?散开色而不集聚;散开受...想...行...识而不集聚。吹散什么而不凝聚?吹散色而不凝聚;吹散受...想...行...识而不凝聚。"


"如是见时,诸比丘,多闻圣弟子厌离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行,厌离识。因厌离而离欲,因离欲而解脱。在解脱时,有'已解脱'的智。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诸比丘,这称为比丘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已减少后而住,既不舍弃也不执取,已舍弃后而住,既不散开也不集聚,已散开后而住,既不吹散也不凝聚。已住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什么?已住后不增加也不减少色;已住后不增加也不减少受...想...行...识。已住后既不舍弃也不执取什么?已住后不舍弃也不执取色;已住后不舍弃也不执取受...想...行...识。已住后既不散开也不集聚什么?已住后不散开也不集聚色;已住后不散开也不集聚受...想...行...识。已住后既不吹散也不凝聚什么?已住后不吹散也不凝聚色;已住后不吹散也不凝聚受...想...行...识。诸比丘,如是心解脱的比丘,帝释天、梵天、生主天从远处礼敬说:"


"礼敬胜丈夫,礼敬最上人,


我等实不知,汝依何而修。"


第七经终。


这篇经文主要阐述了五蕴的本质特征,以及通过如实观察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性质而获得解脱的修行方法。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五蕴无我 佛教核心教义解析


经文背景与主旨

这篇经文出自《相应部·蕴相应》第22.79经,是佛陀在舍卫城为比丘们宣说的。经文详细阐述了"五蕴无我"的核心教义,解释了人类存在的五种组成要素(五蕴)的本质,以及通过认识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性而获得解脱的方法。


五蕴的定义与特性


1. 色蕴

定义:物质形态,包括身体及物质世界

特性:会被破坏,故称为"色"

易被寒、热、饥、渴等外在条件所破坏,突显其无常本质


2. 受蕴

定义:感受,情感体验

特性:因为感受,所以称为"受"

包括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3. 想蕴

定义:认知、概念化、想象

特性:因为能识别,所以称为"想"

识别颜色等特征,形成概念


4. 行蕴

定义:意志活动,心理形成力

特性:能造作有为法,所以称为"行"

驱动五蕴的形成与运作


5. 识蕴

定义:意识,分别认识

特性:因为能了别,所以称为"识"

了别各种感官对象的特质(如酸、苦、辣、甜等)


想蕴与识蕴的区别


想蕴

基本功能:识别、标记、概念化

作用过程:将感官接触到的对象贴上标签(如"这是蓝色"、"这是甜的")

特点:创建概念、形成记忆、进行分类

经文描述:"识别青色,识别黄色,识别红色,识别白色"


识蕴

基本功能:基础感知、觉知

作用过程:最初察觉感官对象存在的能力

特点:产生六种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识)

经文描述:"了别酸,了别苦,了别辣,了别甜"


简要区分

想蕴处理"这是什么"(贴标签、分类),而识蕴处理"有东西在那里"(基本觉知)。例如,当看到一个物体时,识蕴产生"有物被看见"的觉知,而想蕴则进一步识别"这是一朵花"。


想蕴是概念化过程,识蕴是觉知能力的基础。


修行方法与解脱之道


经文提出一种系统的修行方法:


1. 如实观察:认清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

   "无常者是苦,苦者不能视为我或我所"


"我": 指对"自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的执着,即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


"我所": 指对"属于我的事物"的执着,包括"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财物等。


"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解释


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对五蕴的三种错误执着方式:


1. "这是我的"

表示占有欲的执着

例如:认为"这个身体是我的"、"这些感受是我的"

这是贪爱的表现,认为我们可以拥有和控制某些事物


2. "这是我"

表示身份认同的执着

例如:认为"我就是这个身体"、"我就是这些想法"

这是我慢的表现,将自己等同于五蕴的某些方面


3. "这是我的自我"

表示对永恒不变实体的执着

例如:认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恒的自我"

这是邪见的表现,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


经文的教导


佛陀在经文中指出,由于五蕴(物质形态、感受、想法、行为模式和意识)都是无常、苦、变异的,所以不应该把它们看作"我的"、"我"或"我的自我"。正确的观察应该是: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通过放下这三种执着,修行者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2. 厌离修行:对过去不顾恋,不喜欢未来,对现在生厌、离欲、灭尽

   "我现在被色所吞噬...过去也如此...未来也将如此"


3. 正确态度:

   "减少而不增加":减少对五蕴的执着

   "舍弃而不执取":放下对五蕴的贪爱

   "散开而不集聚":不再凝聚五蕴的因缘

   "吹散而不凝聚":消解五蕴的束缚


4. 最终解脱: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这句话描述阿罗汉(完全解脱者)的成就状态,包含四个方面:


生已尽:断除轮回转世的根本原因,不再有未来的出生


梵行已立:已完成清净的修行生活,圆满实践了佛陀的教导


所作已办:所有需要完成的修行任务已全部完成,四圣谛已彻底实现


不受后有:不再接受任何未来的生存形态,完全超越生死轮回


   不再受轮回束缚,获得究竟解脱


经文意义


这篇经文阐述了佛教的核心观念——无我。通过详细分析五蕴的本质,说明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存在,我们通常认为的"自我"只是五蕴的暂时组合。透过如实了知五蕴的无常、苦、无我性质,修行者能够放下执着,获得解脱。


这种解脱不是消灭或虚无,而是超越了五蕴的束缚,达到一种不再被生死轮回所束缚的境界,如经文最后所说,连天神都会礼敬这样的解脱者。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五蕴无我 (相应部·蕴相应 22.79),背景

这个教导是在舍卫城发生的。


前世记忆都是五蕴

佛陀说:"比丘们,任何修行人或婆罗门祭司,当他们回忆自己过去世的生活时,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回忆五种会被执着的组合成分或其中之一。哪五种呢?


当有人回忆'我过去的长相是这样的',他其实只是在回忆物质形态。

当回忆'我过去的感受是这样的',其实只是在回忆感受。

当回忆'我过去的想法是这样的',其实只是在回忆想法。

当回忆'我过去的行为是这样的',其实只是在回忆行为模式。

当回忆'我过去的意识是这样的',其实只是在回忆意识。"


五蕴的定义


色蕴

"比丘们,什么是物质形态?因为它会被破坏,所以叫'物质形态'。被什么破坏?被冷破坏,被热破坏,被饥饿破坏,被口渴破坏,被虫子、蚊子、风、阳光和蛇等接触所破坏。因为会被破坏,所以叫'物质形态'。"


受蕴

"什么是感受?因为它能感受,所以叫'感受'。感受什么?感受快乐,感受痛苦,感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中性感受。因为能感受,所以叫'感受'。"


想蕴

"什么是想?因为它能辨认事物,所以叫'想'。辨认什么?辨认蓝色,辨认黄色,辨认红色,辨认白色。因为能辨认事物,所以叫'想'。"


行蕴

"什么是行为模式?因为它能创造有条件的事物,所以叫'行为模式'。创造什么?创造成为物质形态的条件,创造成为感受的条件,创造成为想的条件,创造成为行为模式的条件,创造成为意识的条件。因为能创造有条件的事物,所以叫'行为模式'。"


识蕴

"什么是意识?因为它能认知,所以叫'意识'。认知什么?认知酸味,认知苦味,认知辣味,认知甜味,认知涩味,认知不涩味,认知咸味,认知不咸味。因为能认知,所以叫'意识'。"


修行方法


"在这里,受过良好教导的圣弟子这样思考:'我现在被物质形态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物质形态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物质形态吞噬一样。如果我喜爱未来的物质形态,那么未来我也会同样被物质形态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物质形态吞噬一样。'


思考这些后,他不再留恋过去的物质形态,不再喜爱未来的物质形态,为了对现在的物质形态生起厌倦、不再贪爱、最终消除而努力修行。


同样地,他对感受、想法、行为模式和意识也做同样的思考和修行。"


五蕴的无常、苦、无我


佛陀问:"比丘们,你们认为怎样,物质形态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

"是无常的,世尊。"

"无常的东西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是痛苦的,世尊。"

"对于无常、痛苦、会变化的事物,合适把它们看作'这是我的,这就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

"不合适,世尊。"


佛陀问:"比丘们,感受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

"无常,世尊。"

"无常的东西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是痛苦的,世尊。"

"对于无常、痛苦、会变化的事物,合适把它们看作'这是我的,这就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

"不合适,世尊。"


佛陀问:"比丘们,想法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

"无常,世尊。"

"无常的东西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是痛苦的,世尊。"

"对于无常、痛苦、会变化的事物,合适把它们看作'这是我的,这就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

"不合适,世尊。"


佛陀问:"比丘们,行为模式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

"无常,世尊。"

"无常的东西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是痛苦的,世尊。"

"对于无常、痛苦、会变化的事物,合适把它们看作'这是我的,这就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

"不合适,世尊。"


佛陀问:"比丘们,意识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

"无常,世尊。"

"无常的东西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是痛苦的,世尊。"

"对于无常、痛苦、会变化的事物,合适把它们看作'这是我的,这就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

"不合适,世尊。"


如实观察五蕴


"因此,比丘们,任何物质形态,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还是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糙的或精细的,低等的或高等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用正确的智慧如实地看清楚'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对于感受、想法、行为模式和意识也应该同样观察。"


圣者的减少和舍弃


"比丘们,这就叫做圣弟子在减少而不增加,在舍弃而不抓取,在散开而不聚集,在吹散而不凝聚。


他减少什么而不增加?减少物质形态、感受、想法、行为模式和意识而不增加它们。


他舍弃什么而不抓取?舍弃物质形态、感受、想法、行为模式和意识而不抓取它们。


他散开什么而不聚集?散开物质形态、感受、想法、行为模式和意识而不聚集它们。


他吹散什么而不凝聚?吹散物质形态、感受、想法、行为模式和意识而不凝聚它们。"


解脱的实现


"当这样观察时,受过良好教导的圣弟子对物质形态、感受、想法、行为模式和意识生起厌倦。因为厌倦,他不再贪爱;因为不再贪爱,他获得解脱。


当解脱时,他知道'我已解脱'。他清楚地了解:'生死已经结束,清净的修行生活已经完成,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不会再有来生了'。"


解脱比丘的境界


"比丘们,这就叫做比丘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已经减少后安住,既不舍弃也不抓取,已经舍弃后安住,既不散开也不聚集,已经散开后安住,既不吹散也不凝聚,已经吹散后安住。


心如此解脱的比丘,即使是帝释天、梵天和生主天也会从远处向他致敬说:


'向您这位胜利的勇士致敬,向您这位最高尚的人致敬,

我们实在不知道,您依靠什么才能如此修行成就。'"


第七经结束。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五蕴的基本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来获得心灵解脱的修行方法。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五蕴无我》:解构自我幻象的智慧明灯


一、经文的时空背景与深意


这篇经文开篇于舍卫城,这不是简单的地理标记,而是象征着佛陀教法在繁华世间的展开。在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佛陀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相:我们所坚信的"自我",不过是五种元素的临时组合。


二、记忆的真相:打破自我的连续性幻觉


当经文指出"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当忆念种种前世住处时,他们全都是在忆念五取蕴或其中之一"时,佛陀直指我们最深层的执着:我们以为记忆证明了"我"的存在,但实际上,所谓的记忆只是五蕴现象的回放。这一观点令人震惊,它挑战了我们对自我连续性的基本假设。


思考: 当你回忆童年时,那个"你"真的还是现在的"你"吗?若我们的身体细胞几年就全部更新一次,情绪每分钟都在变化,思想每天都有差异,那么贯穿其中的"我"究竟在哪里?


三、五蕴的本质解析


色蕴:易逝的物质幻象

佛陀巧妙地指出:"因为会被破坏,所以称为'色'"。这不仅是词源诠释,而是深刻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我们视为坚固的身体,不过是被寒、热、饥、渴等无数因素不断侵蚀的脆弱组合。疫情、衰老、意外——无数现实提醒我们身体的脆弱性。


受蕴:情感的波浪

"因为感受,所以称为'受'"。我们的情绪喜怒哀乐如同海浪,起伏不定,无法把握。我们常被情绪主宰,却很少认识到这些感受并非"我"的本质,而只是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过程。


想蕴:概念的迷宫

"因为能识别,所以称为'想'"。我们的世界由概念构建,但这些标签和分类并非实相。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被我们头脑贴上标签的概念。当我们说"这是美丽的"时,美存在于事物中,还是存在于我们的判断中?


行蕴:行为的种子

"因为能造作有为法,所以称为'行'"。行蕴代表意志力和习惯模式,它们不断塑造我们的未来。这揭示了因果的深层次运作:今日的思想和行为,正在塑造明日的现实。


识蕴:觉知的流动

"因为能了别,所以称为'识'"。意识如同河流,不断流动变化,从未停歇。它能辨别事物特质,却也常被我们误认为永恒不变的"我"。


四、被"吞噬"的存在:透视欲望的束缚


经文用"吞噬"一词形象地描述了我们被五蕴所控制的状态。这是佛陀对人类困境的深刻洞察:我们被自己的身体限制,被情绪奴役,被概念束缚,被习惯支配,被意识局限。这种"吞噬"不仅发生在当下,更贯穿过去未来。


深度思考: 我们是否只是五蕴运作的傀儡?当你说"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谁是那个被情绪控制的"我"?当你的身体衰老时,是什么在恐惧这种变化?


五、无常、苦、无我:存在的三重真相


佛陀通过简单而深刻的问答,引导我们看清五蕴的三个基本特质:


无常: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永恒存在

苦:变化不定的事物无法带来持久的满足

无我: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存在


这三个真相相互关联:正因为一切无常,所以无法带来持久的满足;正因为一切都是条件组合而成,所以没有独立的"自我"。


六、解脱的实践道路


经文不仅提出问题,更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减少而不增加,舍弃而不执取,散开而不集聚,吹散而不凝聚"的修行,我们能逐渐放下对五蕴的执着。这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积极的超越,是对自我虚幻本质的深刻认识。


实修启示: 当我们观察身体感受时,能否保持"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的觉知?当强烈情绪生起时,能否观察它而不被它吞噬?当执着的想法出现时,能否认识到它们只是心的活动,而非绝对真理?


七、解脱的境界:超越二元对立


最终,修行成就的比丘达到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既不舍弃也不执取,既不散开也不集聚,既不吹散也不凝聚。这是一种超越了常规思维的存在状态,不再被概念所限,不再被二元对立所束缚。


这种境界连诸天都无法理解,只能从远处礼敬。它超越了所有世俗的价值观和认知范畴,是一种彻底的心灵自由。


八、现代意义:科学与东方智慧的交汇


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文,与现代科学和心理学的多项发现惊人地契合:


现代神经科学表明,"自我"是大脑创造的一种感觉,而非实体

物理学的粒子理论表明,所谓"物质"只是能量的临时组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决策和情绪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受潜意识影响


这些发现重新确认了佛陀的核心洞见:我们所执着的"自我",不过是多种条件和过程的复合现象。


九、生活智慧的启示


这篇经文不仅是一部古老的教义,更是一盏照亮现代生活的智慧明灯:


当我们认识到身体的无常,便能更珍惜健康,更坦然面对衰老

当我们认识到情绪的变化不定,便能以更平静的态度面对起伏

当我们认识到想法只是概念而非实相,便能更自由地思考

当我们认识到行为的因果关系,便能更负责任地生活

当我们认识到意识的流动性,便能培养更高的觉知


十、结语:超越之道


《五蕴无我》经文向我们揭示的不是虚无主义,而是一条超越之道。通过透视"我"的幻象,我们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获得了自由。正如禅宗所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当我们放下对"我"的执着,生命的奇迹才真正开始展现。


在这个身份认同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佛陀古老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找到更好的身份标签,而在于看透一切标签的虚幻本质。这或许是我们这个充满分裂与冲突的世界最需要的智慧。


反思问题: 如果没有永恒不变的"我",那么谁在寻求解脱?如果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我们还需要执着什么?当我们说"找到自己"时,究竟在找什么?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五蕴无我,第1部分,解析(96)”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