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5.3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增支部·八集 51),第五章:建立僧团,第3部分,解析(92)

5.3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增支部·八集 51)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罗卫城的尼拘陀园。这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来到世尊跟前,向世尊顶礼后,站在一旁。站在一旁的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对世尊说:"尊敬的世尊,愿女性能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从家庭出家,成为出家人。"


世尊说:"够了,瞿昙弥!不要让女性有这样的想法,不要让她们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从家庭出家。"


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第二次对世尊说:"尊敬的世尊,愿女性能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从家庭出家,成为出家人。"


世尊再次说:"够了,瞿昙弥!不要让女性有这样的想法,不要让她们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从家庭出家。"


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第三次对世尊说:"尊敬的世尊,愿女性能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从家庭出家,成为出家人。"


世尊第三次说:"够了,瞿昙弥!不要让女性有这样的想法,不要让她们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从家庭出家。"


这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意识到世尊不允许女性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出家,感到非常悲伤、沮丧,眼泪汪汪,满脸愁容。她向世尊顶礼,绕着世尊右行后离开。


之后,世尊在迦毗罗卫城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启程前往毗舍离。他沿途游化,最终来到毗舍离,住在大林的阁楼精舍。


这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剃掉头发,穿上袈裟,与许多释迦族女性一起,前往毗舍离的大林阁楼精舍。她脚步沉重、全身沾满尘土,悲伤、沮丧、眼泪汪汪,站在门外。


尊者阿难看到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满脸愁容、全身沾满尘土地站在门外,就问她:"瞿昙弥,你为什么满脸愁容、全身沾满尘土地站在这里?"


她回答:"尊者阿难,世尊不允许女性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出家。"


阿难说:"那么,请你在这里稍等片刻,让我去请求世尊允许女性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出家。"


阿难来到世尊跟前,向世尊顶礼后坐在一旁。他对世尊说:"尊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正满脸愁容、全身沾满尘土地站在门外,说世尊不允许女性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出家。恳请世尊允许女性出家。"


世尊回答:"够了,阿难!不要让女性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出家。"


阿难第二次和第三次请求,世尊仍然拒绝。


这时,阿难思考:"世尊不允许女性出家。我可以换一种方式请求。"于是他问世尊:"尊者,女性是否有能力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出家后,证得初果、一来果、不还果或阿罗汉果?"


世尊回答:"阿难,女性有能力在如来所宣说的法律中出家后,证得初果、一来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


阿难说:"尊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对世尊有巨大恩德。她是世尊的姑母,养育了世尊,给世尊喂过母乳。世尊的母亲去世后,是她抚养了世尊。请允许女性出家。"


世尊说:"如果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接受八条重要戒律,就可以出家:


即使是百岁的比丘尼,也要向当天出家的比丘行礼、起立、合掌、行恭敬礼。这条戒终生不得违背。


比丘尼不得在没有比丘的住处过夏安居。这条戒终生不得违背。


每半月,比丘尼要向比丘僧团请教两个问题:布萨日和接受教导。这条戒终生不得违背。


安居结束后,比丘尼要在两个僧团中以三种方式忏悔:通过所见、所闻或起疑。这条戒终生不得违背。


如果比丘尼有严重过失,要在两个僧团中接受半月的惩戒。这条戒终生不得违背。


经过两年在六种条件下学习的比丘尼,要在两个僧团中寻求出家。这条戒终生不得违背。


比丘尼不得以任何方式辱骂或责备比丘。这条戒终生不得违背。


从今天起,比丘尼不得训诫比丘,比丘也不得训诫比丘尼。这条戒终生不得违背。"


阿难将这八条重戒转告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回应:"尊者阿难,就像一个年轻人戴上鲜花或花环,欢喜地用双手接过并放在头顶一样,我郑重接受这八条戒,并终生遵守。"


阿难回到世尊跟前,报告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已接受这八条重戒。


世尊说:"阿难,如果没有女性出家的机会,正法将长存千年。但现在女性可以出家了,正法将只存续五百年。"


世尊继续说明:"就像那些以女性为主、男性较少的家庭,容易遭到盗贼侵犯;就像成熟的稻田会出现白斑病;就像成熟的甘蔗田会出现红色病害。同样的,


在这种法律中允许女性出家,


这种梵行(修行生活)就不会长久存在。"


世尊总结说:"阿难,就像我特意为大水库建造堤坝,以防止水溢出一样,我为比丘尼制定了这八条不可逾越的重戒,目的是防止正法迅速衰退。"


这段经文完整地记录了佛陀允许女性出家的历史时刻,展现了佛陀对女性的态度:既尊重平等,又严格要求。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增支部·八集 51》经文解释


经文背景与主要内容


这段经文记载了佛教史上重要的事件:比丘尼僧团的成立。经文描述了佛陀的姑母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请求允许女性出家的过程,以及佛陀最终制定八条重戒(八敬法)作为条件的情况。


关键人物解释


1. 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

佛陀的姑母

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去世后抚养了佛陀

成为第一位比丘尼,开创了佛教女性僧团


2. 世尊:

佛陀最常用的尊称

意为"具足圆满功德者"

在巴利经典中,弟子们通常用此称呼表达对佛陀的最高敬意

代表佛陀已完全觉悟,具足智慧与慈悲世尊的称号强调了佛陀的崇高地位

体现了他对众生的教导与引导

在修行者的心中,世尊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通过称呼世尊,弟子们表达对佛法的信仰与追随

这个称号也反映了佛陀的教义对人类解脱的重要性


3. 阿难:

佛陀的侍者和堂弟

在这段经文中扮演关键的调解者角色


关键佛教术语解释


1. 比丘尼:

女性出家修行者

与男性出家人(比丘)组成佛教的双重僧团制度


2. 从家庭出家:

指放弃世俗生活,进入僧团修行

在佛教中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转变


3. 法律:

佛陀的教法和僧团戒律

是佛教修行和组织的基础


4. 八条重要戒律(八敬法):

佛陀在允许摩诃波阇波提(佛陀姨母)出家时所制定的条件

巴利律藏记载,这是女性建立比丘尼僧团的先决条件

八条规定具体包括:

     1. 比丘尼无论戒腊多长,必须礼敬所有比丘

     2. 比丘尼不得在无比丘的地方度过雨安居

     3. 每半月比丘尼应向比丘僧团请教布萨日期和教诫

     4. 雨安居后,比丘尼应在两部僧团面前举行自恣仪式

     5. 比丘尼犯重罪须在两部僧团中进行忏悔

     6. 女众受具足戒需在两部僧团中进行

     7. 比丘尼不得辱骂或指责比丘

     8. 比丘可以教导比丘尼,但比丘尼不得教导比丘

《律藏》记载,摩诃波阇波提欢喜接受这些条件,就如"接受花环"


八条重要戒律(八敬法)简要解释:

佛陀允许女性出家时定下的八条规则

这些规则规定了比丘尼(女出家人)与比丘(男出家人)之间的关系:

     1. 女出家人必须尊敬所有男出家人

     2. 女出家人不能独自住在没有男出家人的地方

     3. 女出家人每两周要向男出家人请教修行事宜

     4. 修行季结束后,女出家人要在男女两众面前检讨自己

     5. 女出家人犯了严重错误,需在男女两众面前忏悔

     6. 女性要成为正式出家人,需得到男女两众的认可

     7. 女出家人不能骂男出家人

     8. 男出家人可以教导女出家人,但女出家人不能教导男出家人

这些规则在佛陀的姨母成为第一位比丘尼时就已确立


5. 初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佛教修行的四个阶段性成就

初果(须陀洹):断除身见等三结

一来果(斯陀含):减轻贪嗔痴

不还果(阿那含):断除五下分结

阿罗汉果:完全解脱,达到修行最高境界


四种修行成就(四圣果)简要解释:


初果(须陀洹,入流果):

  修行者第一次真正"进入"圣者的修行道路

  断除三种最基本的错误见解:认为有永恒不变的"我"、怀疑佛法、迷信仪式能获得解脱

  初果圣者对三宝(佛、法、僧)有不可动摇的信心

  持戒清净,不会故意违犯任何严重戒律

  最多还会再来人间七次就能完全解脱


二果(斯陀含,一来果):

  大幅减轻但未完全断除贪欲、嗔恨和愚痴

  修行者心中的负面情绪变得非常微弱

  最多只会再来人间一次就能获得完全解脱

  心态平和,很少被外界事物所扰乱


三果(阿那含,不还果):

  完全断除五种"下分结":我见、疑惑、迷信、贪欲和嗔恨

  不再有欲界的贪爱和嗔恨心理

  不会再返回人间出生,而是在更高的天界中获得最终解脱

  生活简朴,对感官享受没有兴趣


四果(阿罗汉,完全解脱):

  断除所有烦恼,包括微细的骄慢、对生命的执着、对物质和非物质界的执着、无明等

  完全自由,不再受任何烦恼束缚

  不会再有来世,此生结束后进入涅槃

  内心完全宁静,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代表完全的觉悟和解脱


这四种修行成就就像攀登阶梯一样,每上一步都离最终解脱更近,烦恼越来越少,心灵越来越自由。


历史意义


这段经文揭示了佛教中性别平等思想的复杂性:


1. 佛陀最初三次拒绝女性出家,后来在条件下允许

2. 确认女性有同等能力获得修行成就

3. 设立八敬法表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妥协


世尊说:"阿难,如果没有女性出家的机会,正法将长存千年。但现在女性可以出家了,正法将只存续五百年。"


世尊:佛陀的尊称之一,意为"受世间尊敬的人",表示对佛陀的崇敬。

阿难:佛陀的堂弟和侍者,以记忆力超群著称,后来负责结集佛陀的言教。

女性出家的机会:女性放弃世俗生活,成为比丘尼的可能性。佛教最初只允许男性出家。

正法:佛陀的教法,包括他的教导、戒律和修行方法。

长存千年/只存续五百年:佛陀预言如果只有男众出家,佛法能纯正传承千年;因允许女众出家,纯正传承时间缩短为五百年。


世尊继续说明:"就像那些以女性为主、男性较少的家庭,容易遭到盗贼侵犯;就像成熟的稻田会出现白斑病;就像成熟的甘蔗田会出现红色病害。同样的,


在这种法律中允许女性出家,


这种梵行(修行生活)就不会长久存在。"


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比喻:在古印度社会背景下,认为女性较多的家庭更容易受到外部侵害,用来比喻女性进入僧团可能带来的脆弱性。

稻田白斑病比喻:农作物疾病的比喻,表示原本健康的修行团体可能因变化而"生病"。

甘蔗红色病害比喻:另一种农作物疾病比喻,同样表示修行体系可能因变化而衰退。

法律:这里指佛教的戒律体系和规范。

梵行:意为"清净行",指清净的修行生活,特别是出家人遵循戒律的生活方式。


世尊总结说:"阿难,就像我特意为大水库建造堤坝,以防止水溢出一样,我为比丘尼制定了这八条不可逾越的重戒,目的是防止正法迅速衰退。"


大水库建造堤坝比喻:水代表可能的问题或危险,堤坝代表预防措施,比喻八敬法的防护作用。

八条不可逾越的重戒:指八敬法,比丘尼必须严格遵守的八条规定,用来规范比丘尼与比丘的关系。

不可逾越:表示这些规定必须严格遵守,不可违反。

正法迅速衰退:指佛陀担心如果没有这些规定,佛教的纯正教义和修行会更快速地衰落。


这段经文反映了佛陀当时设立八敬法的历史背景和考虑因素,在佛教戒律史上有重要地位。


佛陀预言因女性出家导致正法存续时间缩短的说法,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态度以及对僧团管理的担忧。


这段经文是理解早期佛教僧团组织、性别关系和修行传统的重要历史文献。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5.3 比丘尼僧团的成立(增支部·八集 51)


瞿昙弥请求女性出家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城的尼拘陀园(一个园林)。这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佛陀的姑母)来见佛陀。她向佛陀行礼后,站在一旁,对佛陀说:"尊敬的佛陀,我希望女性也能像男性一样,从家庭生活中出家,成为修行人。"


佛陀回答说:"别这样想,瞿昙弥!我不希望女性出家修行。"


瞿昙弥又第二次请求:"尊敬的佛陀,请允许女性出家成为修行人。"


佛陀再次拒绝:"别这样想,瞿昙弥!不要让女性出家。"


瞿昙弥第三次恳求:"尊敬的佛陀,请允许女性出家成为修行人。"


佛陀第三次拒绝:"别这样想,瞿昙弥!不要让女性出家。"


瞿昙弥的坚持


瞿昙弥明白佛陀不允许女性出家,非常伤心难过,眼中含着泪水,脸上满是忧愁。她向佛陀行礼,右绕佛一圈后离开了。


之后,佛陀在迦毗罗卫城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出发前往毗舍离城。一路上,他在各地传法,最后到达毗舍离,住在大林中的高楼精舍。


这时,瞿昙弥剪掉了头发,穿上了僧人的袈裟(橙色袍子),和许多释迦族的女性一起,徒步前往毗舍离的大林精舍。她走得脚都肿了,全身沾满了灰尘,非常疲惫和伤心,站在精舍门外哭泣。


阿难的帮助


阿难(佛陀的侍者和堂弟)看到瞿昙弥站在门外如此悲伤,就问她:"瞿昙弥,你为什么这么难过,浑身尘土地站在这里?"


瞿昙弥回答:"阿难尊者,因为佛陀不允许女性出家修行。"


阿难说:"那你在这里等一下,我去请求佛陀允许女性出家。"


阿难来到佛陀面前,行礼后坐下,对佛陀说:"尊敬的佛陀,瞿昙弥正满脸忧愁、浑身尘土地站在门外,因为您不允许女性出家。请允许女性出家吧。"


佛陀说:"够了,阿难!不要让女性出家。"


阿难又第二次和第三次请求,佛陀仍然拒绝。


阿难改变策略


阿难想:"佛陀不同意女性出家。我得换个方式请求。"于是他问佛陀:"尊敬的佛陀,如果女性出家修行,她们能获得修行的成果吗?能证得初果、二果、三果或最高的阿罗汉果吗?"


佛陀回答:"阿难,女性确实能够出家后证得这些修行成果。"


阿难接着说:"尊敬的佛陀,瞿昙弥对您有很大恩情。她是您的姑母,在您母亲去世后抚养了您,给您喂奶。请允许女性出家吧。"


八条特别戒律


佛陀说:"如果瞿昙弥愿意接受这八条特别的戒律,她就可以出家:


1. 即使是修行了一百年的老比丘尼,也必须向刚出家一天的比丘(男性僧人)行礼、起立、合掌、表示尊敬。这条规定终生必须遵守。


2. 比丘尼不能在没有比丘的地方度过雨季安居期(每年三个月的集中修行期)。这条规定终生必须遵守。


3. 每半个月,比丘尼必须向比丘僧团请教两件事:何时是布萨日(诵戒日)和何时接受教导。这条规定终生必须遵守。


4. 雨季安居结束后,比丘尼必须在比丘和比丘尼两个僧团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根据所见、所闻或怀疑。这条规定终生必须遵守。


5. 如果比丘尼犯了严重的错误,必须在两个僧团面前接受半个月的惩罚。这条规定终生必须遵守。


6. 见习比丘尼学习两年后,必须向两个僧团请求正式出家。这条规定终生必须遵守。


7. 比丘尼不得以任何方式辱骂或责骂比丘。这条规定终生必须遵守。


8. 从今以后,比丘尼不能指导比丘,但比丘可以指导比丘尼。这条规定终生必须遵守。"


瞿昙弥接受条件


阿难把这八条规定告诉了瞿昙弥。瞿昙弥回答说:"尊敬的阿难,就像一个年轻人喜欢戴花环,高兴地双手接过花环戴在头上一样,我也非常乐意接受这八条规定,并终生遵守。"


阿难回到佛陀面前,报告说瞿昙弥已经接受了这八条规定。


佛陀的忧虑


佛陀说:"阿难,如果没有女性出家,我的佛法本来可以持续一千年。但现在女性可以出家了,佛法只能持续五百年了。"


佛陀解释说:"就像那些女性多、男性少的家庭容易被小偷闯入;就像成熟的稻田会得白色病害;就像成熟的甘蔗田会得红色病害。同样地,在我的教法中允许女性出家后,这种清净的修行生活就不能长久存在了。"


佛陀最后说:"阿难,就像我为水库修建堤坝防止水溢出一样,我为比丘尼制定了这八条不可违反的重要戒律,目的是防止佛法迅速衰败。"


这段经文完整记录了佛陀允许女性出家的历史性时刻,展现了佛陀对女性既平等对待又有特别要求的态度。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比丘尼僧团的诞生》—佛教中的性别突破与智慧抉择


一、历史转折中的智慧交锋


这段经文记录了佛教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女性出家制度的创立。在古印度父权社会背景下,佛陀对女性出家的决定既是一种革命性突破,也体现了他面对社会现实的深思熟虑。


佛陀最初三次拒绝姑母瞿昙弥的请求,并非简单的性别歧视,而是对当时社会结构和宗教传统的谨慎考量。在那个时代,女性普遍被视为附属于男性的存在,允许女性独立出家修行是对根深蒂固社会秩序的挑战。佛陀的犹豫反映了他对僧团和佛法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


二、坚持与慈悲的力量


瞿昙弥的行动令人动容—她不仅剃发着袈裟,还带领众多释迦族女性徒步跋涉数百里,忍受身体痛苦和心灵煎熬。这种坚定不移的行动力远胜过言语请求,体现了真正的修行决心。她满身尘土、眼含泪水的形象,正是女性渴望精神解脱的有力象征。


这一幕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道路往往布满荆棘,唯有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越过重重障碍,抵达心灵自由的彼岸。瞿昙弥的行动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修行之路不在于表面的恳求,而在于内心的决意与实际的践行。


三、阿难的智慧辩论艺术


阿难在这段历史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当直接请求三次被拒后,他转变策略,提出两个关键问题:女性是否有能力证得修行果位?瞿昙弥对佛陀的养育之恩。这体现了真正的智慧不是一味坚持,而是灵活应变,找到对方无法拒绝的理由。


阿难的方法教导我们:面对困境时,改变思维角度常能打开新的可能性。他先确立女性在修行能力上的平等地位,再诉诸于人情恩义,既尊重了真理,又顾及了人性。这种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的智慧,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借鉴。


四、八敬法的深层含义


佛陀设立的八敬法表面看似对女性僧众诸多限制,实际上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保护比丘尼僧团的智慧之举。这些规定确保了女性修行者的合法地位,同时避免了社会对僧团的过度批评和干扰。


八敬法的设立体现了佛陀的中道智慧—既打破传统藩篱允许女性修行,又考虑到当时社会环境对修行团体的影响。这提醒我们:真正的变革需要既有理想的高度,又有现实的考量;既要突破陈规,又要顾及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五、佛陀的预见与担忧


佛陀预言因女性出家,正法寿命将从千年缩短至五百年。这一预言反映了佛陀对人性弱点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用家庭、稻田和甘蔗田的比喻,生动描述了多元化带来的复杂性和可能的风险。


佛陀的担忧告诉我们:任何制度的变革都有其两面性,平等与开放固然重要,但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真正的智慧不是盲目乐观,而是能够预见可能的困难并提前做好防范。佛陀设立八敬法作为"堤坝",正是这种前瞻性思维的体现。


六、对现代人的启示


这段经文对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问题提供了深刻启示。佛陀虽然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父权社会,但他承认女性具有与男性同等的修行能力和解脱潜能,这一认知远超当时时代。同时,他也实事求是地考虑到社会现实带来的挑战。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形式的一致,而是对各自能力的尊重和对现实条件的考量。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既有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变。


七、精神探索的永恒智慧


从更深层次看,这段经文探讨了超越性别的精神解脱问题。佛陀确认女性可以证得最高的阿罗汉果,表明在终极精神解脱面前,性别差异并非决定性因素。真正的修行是超越世俗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内在转化过程。


瞿昙弥接受八敬法的欢喜态度,正如"年轻人戴上花环"般喜悦,显示了她对形式规条的超越。她看重的不是表面的平等,而是获得解脱的机会。这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者关注的是内心的解脱,而非外在的形式和地位。


八、结语:矛盾中显现的圆融智慧


这段经文中的表面矛盾—佛陀既肯定女性的修行能力又对其出家持保留态度—恰恰体现了佛法的圆融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能够同时看到多个维度的圆融思考。


当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时,这种既考虑理想又顾及现实、既追求变革又尊重传统、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变的中道智慧,正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在这个充满争议和对立的时代,佛陀展现的这种包容多元、平衡各方的智慧,或许正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段经文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向我们揭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在复杂世界中寻找平衡,在对立中看见统一,在变革中保持稳定,在现实中追求理想。这正是我们每个人,无论性别、信仰如何,都能从中汲取的永恒智慧。


“补充:5.3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增支部·八集 51),第五章:建立僧团,第3部分,解析(92)”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