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4.3三迦叶兄弟皈依 (律藏·大品),第四章,第4部分,解析(87)

4.3三迦叶兄弟皈依 (律藏·大品)(这里的迦叶不是大迦叶,是同是迦叶姓的外道)


当时,佛陀次第游行来到优楼频螺。那里住着三位结发修行者: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优楼频螺迦叶是500位结发行者的领袖和导师,那提迦叶带领300位结发行者,伽耶迦叶带领200位结发行者。


佛陀走到优楼频螺迦叶的修行处,对他说:"迦叶,如果你不嫌弃,让我在火堂住一夜。"


"我不嫌弃,大沙门。但是里面有一条凶猛的毒龙,它有神通力又毒性猛烈,我怕它会伤害你。"


第二次佛陀又请求,迦叶又以同样理由拒绝。第三次请求时,迦叶也同样解释后,佛陀说:"或许它不会伤害我,迦叶,请你答应我住在火堂。"


"既然你坚持,大沙门,随你的意思。"


佛陀进入火堂,铺设草座后,端身正坐,现起正念。那条龙看见佛陀进来,心生不悦,便喷烟。佛陀想:"不如我以火对付这龙的火,但不伤害它的皮、肉、筋、骨、髓。"于是佛陀也入火界定喷烟。


龙王不能忍受,便放火。佛陀也入火界定放火。两者都在放火,整个火堂如同燃烧起来,火光照耀。结发修行者们围在火堂外说:"这位大沙门容貌端正,可惜要被毒龙所害了!"


夜晚过后,佛陀降服了那条龙,不伤害它的身体,将它装在钵里,拿给优楼频螺迦叶看说:"迦叶,这是你的龙,它的威力已被我降服了。"


这时优楼频螺迦叶心里想:"这位大沙门确实有大神通力,能降服这条有神通、凶猛的毒龙。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


佛陀在优楼频螺迦叶修行处附近的树林中住下。当时四大天王在深夜里放出殊胜光明,照亮整个林园,来到佛陀处听法。第二天早上优楼频螺迦叶来见佛陀说:"大沙门,用斋的时候到了,饭已备好。昨晚深夜有四位发出殊胜光明的人来见你,是谁?"


"迦叶,是四大天王来听法。"


优楼频螺迦叶又想:"这位大沙门确实有大神通力,连四大天王都来听他说法。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


接着帝释天来听法,大梵天也来听法,每次迦叶都同样这么想。


当时那些结发行者要举行大祭祀,迦叶心想:"千万不要让大沙门来参加祭祀,否则民众会对他生信,我的供养就会减少。" 


佛陀知道了迦叶的心思,便去北俱卢洲托钵,在阿耨达池用餐,在那里度过午休。


迦叶来请佛陀用斋时,佛陀说:"迦叶,你刚才不是这样想的吗:'千万不要让大沙门来参加祭祀...' 我知道你的心思,所以去北俱卢洲托钵,在阿耨达池用餐,在那里度过午休。"


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大神通力,连我的心思都知道。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


佛陀要洗袈裟时,天帝释挖了一个池塘,说:"世尊,请在这里洗袈裟。" 


佛陀又想:"我要在哪里搓洗袈裟呢?"天帝释知道佛陀的心念,就搬来一块大石头说:"世尊,请在这里搓洗。"


佛陀又想:"我要扶着什么站起来呢?"住在俱毘罗树的神明知道佛陀的心念,就弯下树枝说:"世尊,请扶着这里站起。"


佛陀又想:"我要在哪里晾晒袈裟呢?"天帝释又搬来一块大石头说:"世尊,请在这里晾晒袈裟。"


第二天早上,优楼频螺迦叶来到佛陀处说:"大沙门,用斋时间到了,饭已备好。但是,大沙门,以前这里没有这个池塘,现在却有了;以前没有这些石头,是谁搬来的?这棵树以前枝条不是这样弯的,现在怎么弯下来了?"


佛陀就把经过告诉他。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大神通力,连帝释天都来服侍他。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


当时这些结发行者想要侍奉圣火,但无法劈开木柴。他们心想:"一定是大沙门的神通力导致我们无法劈柴。"


于是佛陀对优楼频螺迦叶说:"迦叶,让木柴劈开吧。"


"让它劈开吧,大沙门。"


一瞬间,五百块木柴就劈开了。


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大神通力,连木柴都能听他使唤。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


这些结发行者又想要侍奉圣火,但无法点燃。他们想:"一定是大沙门的神通力使我们无法点火。"


佛陀说:"迦叶,让火点燃吧。"


"让它点燃吧,大沙门。"


一瞬间,五百堆火就点燃了。


迦叶又想同样的话。


他们侍奉完圣火后,想要熄灭火,却无法熄灭。他们想:"一定是大沙门的神通力。"


佛陀说:"迦叶,让火熄灭吧。"


"让它熄灭吧,大沙门。"


一瞬间,五百堆火就熄灭了。


迦叶仍然想同样的话。


在寒冷的冬季八日之间,这些结发行者在尼连禅河中浸入浸出沐浴。佛陀化现了五百个火盆,让他们上岸后可以取暖。


结发行者们想:"一定是大沙门的神通力创造了这些火盆。"


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大神通力,能造出这么多火盆。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


那时下了一场大雨,周围形成大水灾。佛陀所在的地方被水环绕。佛陀想:"不如我让周围的水退去,在中间尘土飞扬的地面上经行。"


于是佛陀使周围的水退去,在中间尘土飞扬的地面上经行。


优楼频螺迦叶担心大沙门被水冲走,便和一群结发行者乘船前往佛陀居住的地方。他看见佛陀在水退去的地方经行,便说:"大沙门,你在这里吗?"


佛陀说:"我在这里,迦叶。"说完就从地上升到空中,落在船上。


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大神通力,水都不能淹没他。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


这时,佛陀心想:"这个愚人长久以来一直这样想:'大沙门虽有神通力,但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我应该让这个结发行者震惊。"


于是佛陀对优楼频螺迦叶说:"迦叶,你既不是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道。你这样的修行方式不能成为阿罗汉,也不能证得阿罗汉道。"


这时优楼频螺迦叶俯伏在佛陀足下说:"世尊,让我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佛陀说:"迦叶,你是五百结发行者的导师,你应该先告诉他们,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做决定。"


于是优楼频螺迦叶去见那些结发行者说:"我想在大沙门座下修习梵行,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们说:"长久以来我们就对大沙门有信心,如果导师要在大沙门处修习梵行,我们都愿意去。"


于是他们把结发、用具、火祭具都投入水中。佛陀让他们出家并授予具足戒。


那提迦叶住在下游,看见兄长的结发、用具、火祭具漂来,心想:"千万别是我兄长出事了。"就派人去看,得知实情后,也带领300位弟子来见佛陀,请求出家受戒。佛陀让他们出家并授予具足戒。


伽耶迦叶住在更下游,看见两位兄长的结发、用具、火祭具漂来,也同样心想:"千万别是我兄长们出事了。"派人去看后得知实情,也带领200位弟子来见佛陀,请求出家受戒。佛陀让他们出家并授予具足戒。


通过佛陀的威神力,五百块木柴被劈开又不被劈开,五百堆火被点燃又不被点燃,被熄灭又不被熄灭,并化现五百个火盆。按照这个计算方式,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神变。


然后佛陀在优楼频螺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带领这一千位前结髻外道比丘到伽耶山。在那里,佛陀向他们开示了《燃烧经》:


"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什么在燃烧呢?


眼根在燃烧,色尘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由眼触而生的苦乐舍受也在燃烧。被什么点燃呢?被贪欲火点燃、被嗔恨火点燃、被愚痴火点燃、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所点燃。


耳根在燃烧,声尘在燃烧,耳识在燃烧...鼻根在燃烧...舌根在燃烧...身根在燃烧...意根在燃烧,法尘在燃烧,意识在燃烧,意触在燃烧,由意触而生的苦乐舍受也在燃烧。


一个多闻圣弟子见到这样的情况后,会厌离眼根、色尘、眼识、眼触,厌离由眼触而生的苦乐舍受。厌离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法尘、意识、意触,厌离由意触而生的苦乐舍受。


由厌离而离贪,由离贪而解脱,在解脱时生起解脱的智慧,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当佛陀说完这部经时,这一千位比丘的心都从诸漏中解脱(成为阿罗汉)。


[至此,三迦叶兄弟及其弟子皈依的故事基本结束。这也成为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传法事件,因为佛陀不仅收服了这些有名望的修行者,还让他们都成就阿罗汉果。]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三迦叶兄弟皈依》解释


1. 人物与角色


三迦叶兄弟

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中最年长者,带领500位结发行者的领袖,居住在优楼频螺地区。

那提迦叶:中间的兄弟,带领300位结发行者,居住在河流下游。

伽耶迦叶:最小的兄弟,带领200位结发行者,居住在更下游地区。


其他人物

佛陀:即释迦牟尼佛,本故事发生在佛陀成道不久,正在各地游化时期。

四大天王:佛教护法神,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帝释天:又称"释提桓因",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

大梵天:色界初禅天的天主,自认为是创世之神,众生之父,佛陀说这是他的误解,大梵天不是创世之神,他只是第一个从光音天死后出生到梵天界的众生,比其他死后生到梵天界的众生寿命长,容貌庄严,婆罗门教信奉的主神之一。


2. 地点与场所


优楼频螺:古印度地名,位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菩提伽耶附近的一个地区。

火堂:外道修行者供奉和侍奉火神的场所,婆罗门教认为火是神圣的,通过祭祀火可达到净化和解脱。

北俱卢洲:佛教宇宙观中的四大部洲之一,位于须弥山北方,传说是一个福德之地。

阿耨达池:意为"无热恼池",位于喜马拉雅山区的传说中的圣湖,被视为清净之地。

尼连禅河:佛陀成道前修苦行及成道后沐浴的河流,今名法尔古河。

伽耶山:位于印度比哈尔邦菩提伽耶附近的山,佛陀在此向三迦叶及弟子们宣说《燃烧经》的地方。


3. 修行概念与术语


结发修行者:古印度的苦行外道,留长发结成髻,表示对世俗的舍离。他们崇拜火神,通过祭祀火来修行。

大沙门:对出家修行者的尊称,指放弃世俗生活追求解脱的人,这里特指佛陀。

阿罗汉: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之一,意为"应供"、"杀贼"、"无生",指断尽烦恼,不受后有的圣者。

火界定:佛教禅定中关于火元素的禅定,修行者能够控制和转化火元素。

神通力:超自然能力,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尽通。

佛教六神通简要解释


神通力是佛教中修行者通过禅定和智慧达到的超自然能力,主要包括六种通力:


1. 天眼通:超越常人视力限制的能力,能够看见极远、极小或被障碍物遮挡的事物,以及看见众生死后依业力转生的情形。修行者能观察到肉眼不可见的微细物质和其他世界的景象。


2. 天耳通:超越常人听力限制的能力,能听闻远距离或其他世界的声音,包括天界、地狱等处的声音,不受物理障碍和距离限制。


3. 他心通:能够了知他人心念的能力,可以感知其他众生的思想、情绪和意向。修行者能直接洞察他人心中所想,但有深浅程度之分。


4. 宿命通:能够忆念过去世经历的能力,自己和他人的前世因缘都能了知。修行者可以回溯自身和其他众生在轮回中的往昔生命历程。


5. 神足通:又称"如意通",能够自由变化身体、飞行、穿墙、分身等超自然能力。修行者可以不受物质世界规则的限制,身体轻盈如羽,行动自如。


6. 漏尽通:最重要的神通,指断尽一切烦恼(漏)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解脱智慧本身。这是唯一一种只有佛教修行者才能获得的神通,也是最终导向解脱的关键能力。


在佛教中,前五种神通被视为"共通",意味着外道修行者也可能通过深定获得;而漏尽通是"不共通",只有通过佛法修行才能获得。佛陀教导弟子们不要执着于神通,而应将其视为修行过程中的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断除烦恼、获得解脱。


托钵:比丘以钵盂乞食的行为,佛教僧人日常获取食物的方式。

袈裟:比丘的法衣,由碎布拼接而成,通常染成暗红、棕黄等色。

经行:行走禅修,一种动中禅修的方法。

出家受具足戒:从世俗生活中出离,接受比丘完整戒律的仪式。


4. 佛教教义解释


《燃烧经》

这是佛陀对三迦叶兄弟及其弟子宣说的重要经典,内容揭示了:


"一切都在燃烧"简明解释


佛陀说的"一切都在燃烧"是一个生动比喻,意思是:


我们的六种感官和它们接触的对象都被烦恼之火不断灼烧着。具体来说:


六根是我们的六种感官: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心智


六尘是这些感官接触的对象:

看到的形象(色)、听到的声音(声)、闻到的气味(香)、尝到的味道(味)、身体感受的触觉(触)、心里想的念头(法)


当六根与六尘相遇时,产生了识(认知)、触(接触)和受(感受)。


这整个过程被三种"火"所燃烧:

贪欲之火(想要得到喜欢的东西)

嗔恨之火(对不喜欢的事物生气)

愚痴之火(对事物本质的误解)


举个例子:当眼睛(眼根)看到漂亮衣服(色尘),产生视觉认知(眼识),三者接触后感到喜欢(受),接着可能生起"我要买它"的贪欲之火。


佛陀用这个"燃烧"的比喻,指出我们日常经验中隐藏的苦因,引导我们认识到熄灭这些火的必要性。


燃烧的"火"是什么:

  这些"火"主要是三种:

贪欲之火:对事物的过度渴望和执着

愤怒之火:对不如意事物的憎恨和反感

迷惑之火:对事物真相的无知和错误认识

  这些"火"导致我们不断经历生、老、病、死等痛苦。


如何熄灭这些火:

  佛陀教导的灭火方法很直接:

  1. 首先认识到感官和外界接触会引发痛苦

  2. 对这种接触产生的体验保持觉察而不执着

  3. 通过这种觉察,逐渐减少对感官体验的贪求

  4. 最终达到内心完全自由的状态


最终结果:

  当这些烦恼之火被熄灭后,一个人就达到了完全解脱的状态,不再被痛苦束缚。用佛陀的话说就是:"生死轮回已经终止,清净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事情都已做完,不再有未来的出生。"


《燃烧经》之所以特别有力量,是因为佛陀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原本崇拜火的修行者熟悉的元素,帮助他们转变观念—从崇拜外在之火,到关注并熄灭内心的烦恼之火。这就像告诉一群消防员,最危险的火不是他们每天扑灭的那种,而是他们自己内心中的烦恼之火。


外道与佛教的区别

故事展示了佛教与婆罗门教火祭崇拜的根本差异:

外道注重外在祭祀与神通,佛教强调内在烦恼的息灭

外道执着于"我"的概念(优楼频螺迦叶认为自己是阿罗汉),佛教指出这种执着本身就是障碍


5. 故事的历史与教义意义


历史意义:这是佛陀早期传法的重要事件,一次性度化了一千位有修行基础的外道,大大壮大了僧团。


教化方法:展示了佛陀的善巧方便,先以神通降服外道,再以正法引导他们证悟。


教义转化:佛陀巧妙地将火祭外道对"火"的崇拜转化为对"烦恼之火"的熄灭,以《燃烧经》作为关键教导。


修行次第:从神通示现→破除我慢→正法教导→最终证悟,展示了完整的度化过程。


一千二百五十个神变:这个数字在经典中特别提及,表明佛陀神通广大,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神变。


这个故事不仅记录了佛教早期传播的重要历史事件,也蕴含了深刻的佛教教义,展示了佛陀如何通过方便善巧将固执的外道引入佛法正道,最终证得解脱。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4.3 三迦叶兄弟皈依佛陀的故事 (出自《律藏·大品》)


(注意:这里提到的迦叶不是著名的大迦叶,而是与他同姓的外道修行者)


那时,佛陀一路游行,最后来到了优楼频螺地区。那里住着三位留着长发结髻的修行者: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优楼频螺迦叶是500位结发修行者的领袖和老师,那提迦叶带领300位结发修行者,伽耶迦叶则带领200位结发修行者。


佛陀走到优楼频螺迦叶的修行处所,对他说:"迦叶,如果你不介意,我想在你们的火神庙里住一晚。"


"大沙门,我不介意你住在这里。但是火神庙里有一条非常凶猛的毒龙,它有神通力而且毒性很强,我担心它会伤害你。"


佛陀第二次请求,迦叶又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当佛陀第三次请求时,迦叶同样解释后,佛陀说:"迦叶,也许它不会伤害我,请你同意我住在火神庙里吧。"


"既然你这么坚持,大沙门,随你的意思吧。"


佛陀进入火神庙,铺好草席后,端正地坐下,保持正念。那条龙看见佛陀进来,心里不高兴,就喷出烟雾。佛陀想:"我要用火来对付这条龙的火,但不伤害它的皮肉、筋骨和骨髓。"于是佛陀进入火定境界,也喷出烟雾。


龙王忍受不了,就喷出火焰。佛陀也进入火定境界喷出火焰。两者都在喷火,整个火神庙看起来像是着火了,火光照耀四周。结发修行者们围在火神庙外面说:"这位英俊的大沙门真可惜,要被毒龙害死了!"


夜晚过后,佛陀制服了那条龙,没有伤害它的身体,将它装在钵里,拿给优楼频螺迦叶看:"迦叶,这是你的龙,它的力量已经被我降服了。"


这时优楼频螺迦叶心里想:"这位大沙门确实有很强的神通力,能够降服这条有神通、凶猛的毒龙。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完全觉悟者),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阿罗汉。"


佛陀在优楼频螺迦叶修行处附近的树林中住下来。当时四大天王(护世天王)在深夜放出美丽的光芒,照亮整个树林,来到佛陀那里听法。第二天早上,优楼频螺迦叶来见佛陀说:"大沙门,吃饭的时间到了,饭已经准备好了。昨晚深夜有四位发出美丽光芒的人来见你,他们是谁?"


"迦叶,那是四大天王来听我讲法。"


优楼频螺迦叶又想:"这位大沙门确实有很强的神通力,连四大天王都来听他讲法。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阿罗汉。"


接着,天帝释(忉利天王)来听法,大梵天也来听法,每次迦叶都有同样的想法。


当时那些结发修行者要举行一个大型祭祀活动,迦叶心想:"千万不要让大沙门来参加祭祀,否则民众会对他产生信心,我的供养就会减少。"


佛陀知道了迦叶的心思,就去北俱卢洲(传说中的北方大陆)化缘,在阿耨达池(传说中的高山湖泊)用餐,在那里度过了午休时间。


迦叶来请佛陀吃饭时,佛陀说:"迦叶,你刚才不是这样想的吗:'千万不要让大沙门来参加祭祀...'我知道你的心思,所以我去北俱卢洲化缘,在阿耨达池用餐,在那里度过午休。"


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很强的神通力,连我的心思他都知道。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阿罗汉。"


佛陀要洗僧袍时,天帝释挖了一个池塘,说:"世尊,请在这里洗您的僧袍。"


佛陀又想:"我要在哪里搓洗僧袍呢?"天帝释知道佛陀的心念,就搬来一块大石头说:"世尊,请在这里搓洗。"


佛陀又想:"我要扶着什么站起来呢?"住在俱毘罗树的神明知道佛陀的心念,就弯下树枝说:"世尊,请扶着这里站起来。"


佛陀又想:"我要在哪里晾晒僧袍呢?"天帝释又搬来一块大石头说:"世尊,请在这里晾晒您的僧袍。"


第二天早上,优楼频螺迦叶来到佛陀那里说:"大沙门,吃饭的时间到了,饭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大沙门,以前这里没有这个池塘,现在却有了;以前没有这些石头,是谁搬来的?这棵树以前枝条不是这样弯的,现在怎么弯下来了?"


佛陀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他。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很强的神通力,连天帝释都来服侍他。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阿罗汉。"


当时这些结发修行者想要侍奉神圣的火,但无法劈开木柴。他们心想:"一定是大沙门的神通力导致我们无法劈开木柴。"


于是佛陀对优楼频螺迦叶说:"迦叶,让木柴劈开吧。"


"让它劈开吧,大沙门。"


一瞬间,五百块木柴就自动劈开了。


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很强的神通力,连木柴都听他的命令。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阿罗汉。"


这些结发修行者又想要侍奉神圣的火,但无法点燃火堆。他们想:"一定是大沙门的神通力使我们无法点火。"


佛陀说:"迦叶,让火点燃吧。"


"让它点燃吧,大沙门。"


一瞬间,五百堆火就点燃了。


迦叶又想同样的话。


他们侍奉完神圣的火后,想要熄灭火,却无法熄灭。他们想:"一定是大沙门的神通力。"


佛陀说:"迦叶,让火熄灭吧。"


"让它熄灭吧,大沙门。"


一瞬间,五百堆火就熄灭了。


迦叶仍然想着同样的话。


在寒冷的冬季八天期间,这些结发修行者在尼连禅河中浸入浸出地沐浴。佛陀变化出五百个火盆,让他们上岸后可以取暖。


结发修行者们想:"一定是大沙门的神通力创造了这些火盆。"


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很强的神通力,能创造出这么多火盆。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阿罗汉。"


那时下了一场大雨,周围形成了洪水。佛陀所在的地方被水包围。佛陀想:"不如我让周围的水退去,在中间干燥的地面上走路。"


于是佛陀使周围的水退去,在中间干燥的地面上走路。


优楼频螺迦叶担心大沙门被水冲走,就和一群结发修行者乘船前往佛陀居住的地方。他看见佛陀在水退去的地方行走,就说:"大沙门,你在这里吗?"


佛陀说:"我在这里,迦叶。"说完就从地上飞到空中,落在船上。


迦叶又想:"大沙门确实有很强的神通力,连水都不能淹没他。但他还不是阿罗汉,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阿罗汉。"


这时,佛陀心想:"这个愚蠢的人长久以来一直这样想:'大沙门虽然有神通力,但不是阿罗汉,像我这样的才是阿罗汉。'我应该让这个结发修行者感到震惊。"


于是佛陀对优楼频螺迦叶说:"迦叶,你既不是阿罗汉,也没有达到阿罗汉的修行境界。你这样的修行方式不能成为阿罗汉,也不能达到阿罗汉的境界。"


这时优楼频螺迦叶俯伏在佛陀脚下说:"世尊,请让我在您的教导下出家,接受完整的比丘戒律。"


佛陀说:"迦叶,你是五百结发修行者的导师,你应该先告诉他们,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做决定。"


于是优楼频螺迦叶去见那些结发修行者说:"我想在大沙门的指导下修行,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们说:"长久以来我们就对大沙门有信心,如果我们的导师要在大沙门那里修行,我们都愿意跟随。"


于是他们把头发结髻、修行用具、火祭用具都投入水中。佛陀接纳他们出家并授予他们完整的比丘戒律。


那提迦叶住在河的下游,看见兄长的头发结髻、用具、火祭具顺水漂来,心想:"千万别是我哥哥出事了。"就派人去查看,得知真相后,也带领300位弟子来见佛陀,请求出家受戒。佛陀接纳他们出家并授予他们完整的比丘戒律。


伽耶迦叶住在更下游的地方,看见两位兄长的头发结髻、用具、火祭具漂来,也同样担心:"千万别是我的哥哥们出事了。"派人查看后得知真相,也带领200位弟子来见佛陀,请求出家受戒。佛陀接纳他们出家并授予他们完整的比丘戒律。


通过佛陀的神通力,五百块木柴被劈开又不被劈开,五百堆火被点燃又不被点燃,被熄灭又不被熄灭,并变化出五百个火盆。按照这个计算方式,佛陀一共展示了一千二百五十种神通变化。


之后,佛陀在优楼频螺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带领这一千位从前留着发髻的外道修行者(现在已成为比丘)到伽耶山。在那里,佛陀向他们宣讲了《燃烧经》:


"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什么在燃烧呢?


眼睛在燃烧,看到的物质形状在燃烧,眼睛的识别能力在燃烧,眼睛与对象的接触在燃烧,由这种接触产生的快乐、痛苦或中性感受也在燃烧。被什么点燃呢?被贪欲之火点燃、被愤怒之火点燃、被愚痴之火点燃、被生老病死、忧愁悲伤、痛苦和烦恼所点燃。


耳朵在燃烧,声音在燃烧,听觉识别能力在燃烧...鼻子在燃烧...舌头在燃烧...身体在燃烧...心意在燃烧,思想对象在燃烧,心的识别能力在燃烧,心与对象的接触在燃烧,由这种接触产生的快乐、痛苦或中性感受也在燃烧。


一个受过良好教导的圣弟子看到这种情况后,会对眼睛、物质形状、眼识和眼触感到厌离,厌离由眼触产生的快乐、痛苦或中性感受。厌离耳朵、声音、耳识...厌离鼻子、舌头、身体、心意、思想对象、意识和意触,厌离由意触产生的快乐、痛苦或中性感受。


通过厌离而远离贪欲,远离贪欲而获得解脱,在解脱时产生解脱的智慧,明白:'生死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当佛陀讲完这部经时,这一千位比丘的心都从各种烦恼中解脱,成为了阿罗汉。


[至此,三迦叶兄弟及其弟子皈依的故事基本结束。这也成为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传法事件,因为佛陀不仅收服了这些有名望的修行者,还让他们都成就了阿罗汉果。]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三迦叶兄弟的皈依》:从傲慢到觉醒的精神之旅


一、故事深层解析


1. 渐进式的教化过程


这个故事展示了佛陀教化的卓越智慧。面对执着于外道修行、深信自己已达最高境界的迦叶兄弟,佛陀没有直接否定他们,而是采用了渐进式的策略:


首先是随顺示现:佛陀请求在火堂住宿,尊重外道的存在空间,以谦和姿态进入他们的世界。


继而是对等展示:面对火龙,佛陀不是以强凌弱,而是以"火对火",既展现力量又保持克制,不伤害龙的"皮、肉、筋、骨、髓",体现慈悲精神。


接着是持续启发:从降服火龙、天神来访、洪水经行等一系列神变,都是针对火祭修行者的心理设计的,层层递进,步步为营。


最后才是直指本心:"你既不是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道":这句话如当头棒喝,打破了迦叶长期以来的我慢。


2. 迦叶的心理变化图谱


优楼频螺迦叶的心理变化堪称众生执着的典型案例:


初始阶段:完全封闭的认知,每见一神变就想"他有神通,但我才是阿罗汉",展现了深度的自我认同与执着。


中间阶段:虽然震惊但不愿承认,如同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事实与信念冲突时人往往选择坚持原有信念。


转折点:佛陀直指其非阿罗汉时,迦叶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这是顿悟的关键时刻,从自我欺骗到自我觉察的转变。


皈依后:从领袖变成追随者,完全放下身段,甚至将修行多年的火祭具都弃之水中,象征彻底放下过去的修行方式。


3. 《燃烧经》的深层意涵


佛陀选择在度化这些火祭修行者后讲述《燃烧经》具有深刻的针对性:


对火祭者而言,火是神圣的象征,佛陀巧妙地转化了"火"的概念,指出真正的"燃烧"是内在的:六根六尘六识皆被贪嗔痴之火所燃烧。这是对他们原有宗教符号的彻底重构。


"眼根在燃烧,色尘在燃烧..."这段经文转化了他们熟悉的外在火祭仪式,引导他们关注内在的真实状况,从物质层面的"祭火"转向心灵层面的"息灭烦恼之火"。


二、智慧启示与现代意义


1. 超越表相的神通与真正的解脱


故事中有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拥有神通不等于证得解脱?迦叶认为神通等同于证悟,这是修行路上的常见误区。佛陀通过一系列示现表明:


神通非解脱:神通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是"有为法"而非解脱境界。

真假阿罗汉:阿罗汉的标志不是外在能力,而是内在烦恼的息灭。

傲慢的障碍:迦叶的"我慢"正是他无法真正觉悟的根本障碍。


这对现代人启示深刻:我们常被表面成就、能力、知识所迷惑,误以为这些等同于内在成长与智慧。


2. 教化的艺术与心理转化


佛陀的教化方式堪称完美示范:


尊重与挑战并重:佛陀既尊重迦叶的地位,又不断挑战其认知边界。

循序渐进:从请求住宿到直指非阿罗汉,层层深入。

适时点破:在恰当时机指出真相,不早不晚。

团体影响:度化领袖带动整个团体,体现集体心理的连锁效应。


这种方法对现代教育、管理、人际关系都有深刻启示。


3. 放下与重生的辩证关系


三迦叶兄弟将修行多年的火祭具投入水中的场景极具象征意义:


彻底放下:不是部分调整,而是完全放弃旧有体系。

从水中重生:水象征净化与重生,火祭具入水象征从执着中得到解脱。

集体觉醒:一人觉悟带动千人觉醒,展现群体意识的转变力量。


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需要勇敢放下已有的身份认同、知识体系和舒适区。


三、反思与启迪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心灵最顽固的障碍之一:我慢与自我执着。优楼频螺迦叶在每次见证神变后的固执思维"他有神通,但我才是阿罗汉",恰如现代人在面对真理时的自我防卫机制。


我们也常常像迦叶一样,即使面对显而易见的真相,仍坚持错误的自我认知。这提醒我们:


成长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外在困难,而是内在的执着与傲慢

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认"我不知道",放下"我已经是"的妄执

转变常需经历"危机时刻",当旧有身份被彻底挑战时,新生才有可能


最后,《燃烧经》中"一切都在燃烧"的隐喻提醒我们:在未觉醒的状态下,我们的感官与意识每时每刻都在被贪嗔痴之火所焚烧,而解脱之道始于看清这一真相。


如同千年前的迦叶兄弟需要放下火祭的外在仪式,转而熄灭内心烦恼之火,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转向内在,寻找真正的安宁与自由。


从傲慢到觉醒,从执着到放下,从外在仪式到内在转化:三迦叶的故事不仅是佛教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一面照见每个人心灵旅程的明镜。


“补充:4.3三迦叶兄弟皈依 (律藏·大品),第四章,第4部分,解析(87)”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