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相应部7相应9经 孙陀利迦经(白话佛经)解说

一时,世尊住在拘萨罗国孙陀利迦河岸。那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正在孙陀利迦河岸上献火祭。

献完火祭后,婆罗门从座位起身,环顾四周,想:"谁能吃这剩余的祭品呢?"他看到世尊坐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全身包裹着。

婆罗门左手拿着剩余的祭品,右手拿着水瓶,走向世尊。听到脚步声,世尊露出头来。婆罗门看到世尊是个光头,心想:"这是个秃头,是个秃子",想要转身离开。

但他又想:"有些婆罗门也是光头的,我还是去问问他的出身吧。"于是他走近世尊,问道:"尊者是什么种姓?"

世尊用偈颂回答:

"不要问种姓,要问行为,

火从木头生,贤者可出自低贱家庭。

有智慧有惭愧的人,就像良种马。

以真实调伏自己,具足禁戒,

通达吠陀,修习梵行,

应该邀请这样的人祭祀,他能适时供养值得供养的人。"

婆罗门说:

"我的祭祀确实完美,因为我遇到了像您这样通晓吠陀的人。

如果没遇到您这样的人,别人就会吃掉剩余的祭品。

请尊者乔达摩用餐吧,您是婆罗门。"

世尊说:

"我不吃用偈颂换来的食物,这不是正法。

觉悟者拒绝用偈颂换取的食物,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应该用其他方式供养大仙,已灭尽烦恼,内心平静的人。

用食物和饮料供养他们,这是想得福德者的福田。"

婆罗门问:"那么,乔达摩先生,我该把这剩余的祭品给谁呢?"

世尊回答:"婆罗门,我在这个包括天、魔、梵的世界中,在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众生中,没有看到有谁吃了这剩余的祭品能够正常消化,除了如来或如来的弟子。因此,婆罗门,你应该把这剩余的祭品丢在没有草的地方,或者沉在没有生物的水中。"

婆罗门就把剩余的祭品沉在没有生物的水中。那祭品一入水就发出嘶嘶声,冒烟冒泡。就像一块烧热一整天的铁块投入水中会发出嘶嘶声,冒烟冒泡一样。

婆罗门惊恐不已,毛骨悚然,走到世尊面前站在一旁。世尊对站在一旁的婆罗门说了这些偈颂:

"婆罗门啊,不要以为点燃木柴就能得到清净,那只是外在的东西。

智者说,想要通过外在的东西得到清净是不可能的。

我已经放弃了烧木柴,而是在内心点燃智慧之火。

我常常保持内心之火,心意专一,我是阿罗汉,过着清净的生活。

婆罗门啊,你的傲慢是重担,愤怒是烟雾,虚假是灰烬。

舌头是祭勺,心是祭坛,自我调御是人的光明。

正法是池塘,戒律是岸边,清澈无浊,被善人赞颂。

有智慧的人在此沐浴,身体不湿就能到达彼岸。

真实、正法、自制、梵行,

这些是通向梵天的中道。

你应该向正直的人致敬,我说这样的人是真正懂得正法的人。"

听了这些话,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对世尊说:"太奇妙了,乔达摩先生!......"(省略中间部分)......尊者婆罗堕阇成为阿罗汉之一。


这篇文章是佛陀教导婆罗门超越外在形式、追求内在修行的精彩对话。让我们深入解析其中的智慧:


1. 外相与本质的对比:

婆罗门最初因佛陀的外表(光头)而想离开,这反映了人们常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佛陀的教导强调不应以外表或出身来判断一个人,而应关注其行为和内在品质。


2. 行为胜于出身:

佛陀的偈颂强调行为的重要性超过出身。这一思想挑战了当时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提倡了一种基于个人品德和行为的平等观。


3. 内在修行的重要性:

佛陀拒绝接受用偈颂换来的食物,强调了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仪式,而在于内心的净化。这体现了佛教重视内在修行而非外在形式的核心思想。


4. 智慧与清净:

佛陀用"在内心点燃智慧之火"来比喻真正的修行,强调了智慧对于达到内心清净的重要性。这与婆罗门教重视外在祭祀形成鲜明对比。


5. 心灵的转化:

佛陀将傲慢、愤怒、虚假等负面品质比作祭祀中的各种元素,提出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祭祀"概念,鼓励人们关注内心的转化。


6. 正法的比喻:

佛陀将正法比作清澈的池塘,戒律比作岸边,这种生动的比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法的本质和作用。


7. 中道思想:

文章最后提到"中道",这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强调避免极端,寻求平衡的生活和修行方式。


这篇文章深刻地启示我们:真正的修行和智慧不在于外在的仪式或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品德的提升。它鼓励我们反思:我们是否也常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平衡外在成就和内心修养?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清净来自于持续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内在修行。它挑战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鼓励我们超越社会的既定观念,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成长。在这个常常过分强调外在成就的世界里,这种内在修行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


“34.相应部7相应9经 孙陀利迦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