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相应部7相应2经 辱骂经(白话佛经)解说
有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中的松鼠觅食地。辱骂婆罗堕阇婆罗门听说:"据说姓婆罗堕阇的婆罗门在沙门乔达摩座下出家了。"他恼怒不悦,去见世尊。到了之后,用粗鄙恶毒的话辱骂、诽谤世尊。
世尊听后对辱骂婆罗堕阇婆罗门说:"婆罗门,你怎么想?你有朋友、亲戚、宾客来访吗?"
"乔达摩先生,有时会有朋友、亲戚、宾客来访。"
"你会给他们准备食物和饮料吗?"
"乔达摩先生,有时我会给他们准备食物和饮料。"
"婆罗门,如果他们不接受,那会怎样?"
"乔达摩先生,如果他们不接受,那就还是我的。"
"同样的,婆罗门,你辱骂我们,对我们生气发怒,诽谤我们,我们不接受。婆罗门,那就还是你的,还是你的。"
"婆罗门,辱骂别人的人,别人也回嘴辱骂他,激怒别人的人,别人也回应激怒他,诽谤别人的人,别人也回应诽谤他,这叫做一起享用、一起交往。我们不与你一起享用,不与你一起交往。婆罗门,那就还是你的,还是你的。"
"大众包括国王都知道乔达摩先生是阿罗汉,但乔达摩先生还是会生气。"
"无嗔者何来嗔?调伏者、正命者,
正知解脱者、寂静者,如何有嗔?
以嗔报嗔者,更增其恶业;
不以嗔报嗔,能胜难胜战。
为自他两利,知他人嗔怒,
正念而平静,是为两者医。
愚人不知法,以为是懦夫。"
听了这话,辱骂婆罗堕阇婆罗门对世尊说:"太妙了,乔达摩先生!...我今归依乔达摩先生、法和比丘僧团。愿我能在乔达摩先生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辱骂婆罗堕阇婆罗门果然在世尊座下出了家,受了具足戒。受戒不久,尊者辱骂婆罗堕阇独处、远离、不放逸、精进、专心一意地修行,不久便证得——善男子正为此而出家,离俗修道——无上梵行的究竟。他现世自知自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尊者婆罗堕阇成为阿罗汉之一。
这段经文深刻地阐述了几个重要的佛教理念和人生智慧:
1. 不受外界影响的内心平静:
世尊面对辱骂和诽谤,保持平静,展现了高度的修养和智慧。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实践。
2. 巧妙的比喻教学:
佛陀用简单的日常生活比喻(准备食物给客人)来解释深奥的道理,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在传播知识时借鉴。
3. 不接受负面情绪:
佛陀指出,不接受他人的辱骂和愤怒,就如同客人不接受食物一样,负面情绪就会回到发出者身上。这启示我们,我们可以选择不被他人的负面情绪影响。
4. 打破恶性循环:
佛陀强调不以嗔报嗔的重要性,指出这样做能够打破仇恨的恶性循环。这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国际关系。
5. 真正的力量:
经文中的偈颂指出,不以嗔报嗔才是真正的胜利,而不是软弱。这颠覆了常见的观念,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6. 转变的可能性:
辱骂婆罗堕阇从最初的愤怒到最后成为阿罗汉,展示了人的巨大转变潜力。这给我们希望,无论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都有可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自身努力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段经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
首先,它教导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和冲突。在面对批评、辱骂或不公平对待时,我们是否能像佛陀那样保持内心的平静?是否能选择不接受这些负面情绪,而是以智慧和慈悲来回应?
其次,它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当我们对他人发怒或批评时,是否意识到这些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在伤害我们自己?我们是否能够打破"以眼还眼"的恶性循环,选择更加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再者,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和勇气。在我们的社会中,常常将不报复视为软弱。但佛陀的教导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在于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外界的消极所影响。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最后,辱骂婆罗堕阇的转变给我们希望。它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愿意开放心灵,接受真理,并付诸实践,都有可能获得巨大的转变和提升。这对于我们每个人,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这个充满冲突和分歧的世界里,佛陀的这些教导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实践这些智慧,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谐、慈悲和充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