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相应部7相应1经 陀然阇尼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中的松鼠觅食地。
那时,有一位姓婆罗堕阇的婆罗门,他的妻子名叫陀然阇尼,她对佛、法、僧有净信。有一天,陀然阇尼婆罗门女给婆罗堕阇婆罗门端饭时不小心跌倒,她连说三遍:
"南无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南无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南无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婆罗堕阇婆罗门听后对陀然阇尼婆罗门女说:"你这贱人总是随时随地赞美那个秃头沙门。现在我要去与那个老师辩论。"
陀然阇尼说:"婆罗门啊,我不认为在这个包括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人、天的世界中,有谁能够与那位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辩论。不过,婆罗门啊,你去吧,去了你就会明白的。"
于是,婆罗堕阇婆罗门恼怒不悦地去见世尊。到了之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毕,坐在一旁。坐下后,婆罗堕阇婆罗门用偈颂问世尊:
"断什么能安眠?断什么不忧愁?
乔达摩,你赞成杀死哪一法?"
世尊以偈答道:
"断怒能安眠,断怒不忧愁。
婆罗门啊,怒的根毒、尖甜,
圣者赞成杀死它,断它则不忧。"
听了这话,婆罗堕阇婆罗门对世尊说:"太妙了,乔达摩先生!太妙了,乔达摩先生!就像有人扶起摔倒的,揭示被隐藏的,为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有眼之人得见诸色。同样地,乔达摩先生以种种方便开示法义。我今归依乔达摩先生、法和比丘僧团。愿我能在乔达摩先生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婆罗堕阇婆罗门果然在世尊座下出了家,受了具足戒。受戒不久,尊者婆罗堕阇独处、远离、不放逸、精进、专心一意地修行,不久便证得——善男子正为此而出家,离俗修道——无上梵行的究竟。他现世自知自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尊者婆罗堕阇成为阿罗汉之一。
这段经文深刻地阐述了几个重要的佛教主题:
1. 信仰的力量:
陀然阇尼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即使在跌倒这样的小事上也能体现出来。这说明真正的信仰是深入内心的,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
2. 偏见与开放:
婆罗堕阇最初对佛陀的偏见代表了许多人对未知事物的排斥态度。然而,他最终选择亲自去见佛陀,这种开放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3. 智慧的力量:
佛陀用简短的偈颂就回答了婆罗堕阇的问题,展现了大智慧。这告诉我们,真理往往是简单而深刻的。
4. 愤怒的危害:
佛陀指出断除愤怒能带来安宁和快乐,这一教导在现代社会依然十分重要。愤怒不仅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5. 转变的可能性:
婆罗堕阇从敌对到皈依,再到最终成为阿罗汉,展示了人的巨大转变潜力。这给予我们希望,无论现在处于什么状态,都有可能通过努力达到更高的境界。
6. 修行的重要性:
经文最后描述了婆罗堕阇精进修行的过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付诸实践。
这段经文启发我们思考:我们是否也像婆罗堕阇一样,对未知的事物存有偏见?我们是否愿意放下成见,去亲身体验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追求内心的平静?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希望:即使我们现在可能充满偏见和愤怒,但只要我们愿意改变,愿意学习和实践,我们也有可能像婆罗堕阇一样获得巨大的转变,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里,佛陀关于断除愤怒的教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美好。
最后,婆罗堕阇的修行之路提醒我们,精神的提升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专注。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像婆罗堕阇那样,保持专注,不断精进,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