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相应部3相应24经 弓箭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经文的缘起在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向世尊问道:"尊者,应该在哪里布施呢?"


世尊回答:"大王,应在使心欢喜的地方布施。"


国王又问:"尊者,在哪里布施会有大果报呢?"


世尊答道:"大王,'应该在哪里布施'和'在哪里布施会有大果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布施给持戒者会有大果报,而布施给破戒者则不会有同样的果报。那么大王,就让我反问你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回答。


大王,你认为如何?假设你正面临一场战争,敌军已经列阵以待。这时来了一位刹帝利青年,他未经训练,不善使用武器,不熟悉战术,不会射箭,胆小怯懦,容易惊慌,见敌就逃。你会雇用这样的人吗?你需要这样的人吗?"


国王回答:"尊者,我不会雇用这样的人,我也不需要这样的人。"


世尊继续问:"那么,如果来了一位婆罗门青年,未经训练...如果来了一位吠舍青年,未经训练...如果来了一位首陀罗青年,未经训练...你会雇用他们吗?"


国王回答:"尊者,我不会雇用这样的人,我也不需要这样的人。"


世尊又问:"大王,你认为如何?假设你正面临一场战争,敌军已经列阵以待。这时来了一位刹帝利青年,他训练有素,善于使用武器,精通战术,擅长射箭,勇敢无畏,不易惊慌,不会逃跑。你会雇用这样的人吗?你需要这样的人吗?"


国王回答:"尊者,我会雇用这样的人,我也需要这样的人。"


世尊继续问:"那么,如果来了一位婆罗门青年...如果来了一位吠舍青年...如果来了一位首陀罗青年,他们都训练有素,善于使用武器,精通战术,擅长射箭,勇敢无畏,不易惊慌,不会逃跑。你会雇用他们吗?你需要这样的人吗?"


国王回答:"尊者,我会雇用这样的人,我也需要这样的人。"


世尊说:"同样地,大王,无论来自哪个种姓,如果有人从在家生活出家,成为无家者,并且他已经断除了五种障碍,具备了五种品质,那么布施给这样的人会有大果报。


什么是他已断除的五种障碍?欲贪已断除,嗔恚已断除,昏沉睡眠已断除,掉举恶作已断除,疑惑已断除。这些是已断除的五种障碍。


他具备哪五种品质?他具备无学戒蕴,具备无学定蕴,具备无学慧蕴,具备无学解脱蕴,具备无学解脱知见蕴。这些是他具备的五种品质。


因此,布施给已断除五种障碍并具备五种品质的人会有大果报。"


世尊说完后,又说偈颂:


"如果一个年轻人,

具备射箭和勇力,

国王为战争雇他,

不因出身而轻视。


同样,谁有忍辱柔和,

并且安住于正法,

具有圣行又有智,

即使卑贱也应敬。


应建造幽静精舍,

邀请多闻者居住,

在荒野造园林地,

难行处造桥梁路。


饮食、衣服和卧具,

应以清净心布施,

施与正直的修行人,

如此功德最殊胜。


如雷云闪电环绕,

千道霹雳齐轰鸣,

倾盆大雨普降下,

充满山谷与平地。


同样,具信又多闻,

智者备办种种食,

满足乞食的行者,

以食物饮料供养。


他欢喜地广施舍,

不断劝人说'布施',

此声如同雷霆响,

有如天降甘霖时。


功德之流广且深,

滋润布施者自身。"


这篇经文深刻阐述了布施的本质和意义,以及什么样的布施能带来最大的功德。让我们逐步解析其中的智慧:


1. 布施的动机与果报:

世尊首先指出,布施应该在使心欢喜的地方进行。这强调了布施的动机应该是纯净的、发自内心的。然而,当谈到布施的果报时,世尊指出重要的不是布施的地点,而是布施的对象。这引导我们思考:真正有价值的布施不仅仅是付出,更重要的是明智地选择布施对象。


2. 能力与价值的比喻:

世尊通过战争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出身,而在于他的能力和品质。这个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时,重要的是我们的能力和品格,而非我们的社会地位或背景。


3. 超越种姓的平等观:

世尊反复询问国王关于不同种姓青年的态度,最终表明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具备必要的品质,都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平等观。


4. 精神修行的重要性:

世尊指出,真正值得布施的对象是那些已经断除五种障碍(欲贪、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惑)并具备五种品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人。这强调了精神修行在个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也暗示了布施的最高形式是支持那些致力于精神成长的人。


5. 布施的广泛含义:

在偈颂中,世尊扩展了布施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如食物、衣物),还包括建造精舍、修路造桥等利益社会的行为。这表明真正的布施是多方面的,旨在全面改善社会和个人的福祉。


6. 布施的力量:

最后,世尊用雷雨的比喻来描述布施的力量。就像雨水滋润大地一样,布施能滋养布施者的心灵,并为社会带来广泛的益处。这个比喻生动地展示了慷慨和善行如何能够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这篇经文启发我们思考:真正的价值在哪里?如何明智地行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人?它鼓励我们超越表面的判断,关注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布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一种提升自己和他人的精神实践。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在精神上不断成长。


“24.相应部3相应24经 弓箭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