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相应部3相应21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背景设在舍卫城。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到达后,向世尊礼拜,然后坐在一旁。世尊对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说:


"大王,世间有四种人存在。哪四种?从暗到暗的人,从暗到明的人,从明到暗的人,从明到明的人。"


"大王,怎样的人是从暗到暗的?这里,大王,有人生在低贱的家庭,如旃陀罗家、竹匠家、猎人家、车匠家或清道夫家,贫穷、缺乏食物和饮料,生活艰难,难以获得衣食。他长相丑陋,不悦人目,矮小,多病,或瞎眼、或跛脚、或单臂、或残废,得不到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卧具、住所和照明。他以身、语、意造恶业。身坏命终后,他往生到苦处、恶趣、堕处、地狱。


大王,就像一个人从黑暗处到黑暗处,或从阴影处到阴影处,或从污秽处到污秽处。大王,我说这种人就是如此。大王,这就是从暗到暗的人。"


"大王,怎样的人是从暗到明的?这里,大王,有人生在低贱的家庭,如旃陀罗家、竹匠家、猎人家、车匠家或清道夫家,贫穷、缺乏食物和饮料,生活艰难,难以获得衣食。他长相丑陋,不悦人目,矮小,多病,或瞎眼、或跛脚、或单臂、或残废,得不到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卧具、住所和照明。他以身、语、意造善业。身坏命终后,他往生到善趣、天界。


大王,就像一个人从地上登上高座,或从高座登上马背,或从马背登上象背,或从象背登上宫殿。大王,我说这种人就是如此。大王,这就是从暗到明的人。"


"大王,怎样的人是从明到暗的?这里,大王,有人生在高贵的家庭,如富裕的刹帝利家、富裕的婆罗门家或富裕的居士家,富有、大富、多财,黄金白银丰足,财物丰足,谷物丰足。他长相英俊,悦人目,端庄,具有极佳的肤色,得到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卧具、住所和照明。他以身、语、意造恶业。身坏命终后,他往生到苦处、恶趣、堕处、地狱。


大王,就像一个人从宫殿下到象背,或从象背下到马背,或从马背下到高座,或从高座下到地上,或从地上进入黑暗处。大王,我说这种人就是如此。大王,这就是从明到暗的人。"


"大王,怎样的人是从明到明的?这里,大王,有人生在高贵的家庭,如富裕的刹帝利家、富裕的婆罗门家或富裕的居士家,富有、大富、多财,黄金白银丰足,财物丰足,谷物丰足。他长相英俊,悦人目,端庄,具有极佳的肤色,得到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卧具、住所和照明。他以身、语、意造善业。身坏命终后,他往生到善趣、天界。


大王,就像一个人从一个高座移到另一个高座,或从一匹马背移到另一匹马背,或从一头象背移到另一头象背,或从一座宫殿移到另一座宫殿。大王,我说这种人就是如此。大王,这就是从明到明的人。


大王,这就是世间存在的四种人。"


世尊说完后,又说了这些偈颂:


"大王,贫穷的人若无信仰,吝啬,

悭贪,怀恶意,邪见,不尊重。

他辱骂、责备沙门、婆罗门,

或其他乞食者,是无信的、易怒的人。

他阻止人布施,不给乞食者食物。

大王,人民的领袖啊,这样的人死后,

会堕入可怕的地狱,是从暗到暗的人。


大王,贫穷的人若有信仰,不吝啬,

布施,怀善意,心无扰乱。

他起身礼敬沙门、婆罗门,

或其他乞食者,学习正当的行为。

他不阻止人布施,给乞食者食物。

大王,人民的领袖啊,这样的人死后,

会往生到三十三天,是从暗到明的人。


大王,富有的人若无信仰,吝啬,

悭贪,怀恶意,邪见,不尊重。

他辱骂、责备沙门、婆罗门,

或其他乞食者,是无信的、易怒的人。

他阻止人布施,不给乞食者食物。

大王,人民的领袖啊,这样的人死后,

会堕入可怕的地狱,是从明到暗的人。


大王,富有的人若有信仰,不吝啬,

布施,怀善意,心无扰乱。

他起身礼敬沙门、婆罗门,

或其他乞食者,学习正当的行为。

他不阻止人布施,给乞食者食物。

大王,人民的领袖啊,这样的人死后,

会往生到三十三天,是从明到明的人。"


这篇经文深刻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遇和命运,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佛教观点:一个人的福报和未来取决于他的行为,而非出身或现状。让我们进行详细解析:


1. 四种人的分类:

   - 从暗到暗:出身卑微,行为不善,未来堕落

   - 从暗到明:出身卑微,行为善良,未来升华

   - 从明到暗:出身高贵,行为不善,未来堕落

   - 从明到明:出身高贵,行为善良,未来继续美好


2. "暗"和"明"的双重含义:

   - 现世的境遇:贫穷vs富有,丑陋vs英俊,卑贱vs高贵

   - 来世的去处:恶趣vs善趣,地狱vs天界


3. 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无论现世境遇如何,未来的命运取决于当下的行为。这体现了佛教的因果观和业力说。


4. 生动的比喻:

   佛陀用从地面到宫殿,或从宫殿到黑暗处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种人的境遇变化。


5. 善行与恶行的具体表现:

   经文通过偈颂详细描述了善人和恶人的行为特征,如布施、尊重他人vs吝啬、辱骂他人等。


6. 平等观:

   经文暗示,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机会和可能。


这篇经文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1. 命运的主宰:

   我们常常抱怨命运不公,但经文提醒我们,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我们的行为,而非出身或现状。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希望和动力。


2. 当下的重要性:

   无论过去如何,现在的行为才是最关键的。这启示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时刻保持正念。


3. 财富的真正意义:

   经文揭示,真正的财富不是物质,而是内心的品质。一个贫穷但善良的人,比一个富有但吝啬的人更有价值。


4. 行为的连续性:

   "从明到明"和"从暗到暗"的概念提醒我们,善行和恶行都有累积效应。一个小小的善念或恶念,可能引发长远的影响。


5. 超越表象:

   经文教导我们不要被外表或地位迷惑。一个看似卑微的人可能内心高尚,而一个表面光鲜的人可能内心丑陋。


6. 社会责任:

   对于统治者(如国王)而言,这篇经文提供了治国的智慧 —— 鼓励民众向善,而非单纯追求物质繁荣。


7. 自省的重要性:

   经文鼓励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在让生命走向光明,还是走向黑暗。


总之,这篇经文通过简单而深刻的分类,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方向。它告诉我们,无论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我们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命运。这种思想不仅给人希望,也赋予了每个人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的巨大责任。它鼓励我们超越现状的限制,通过善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种智慧,跨越了时空,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21.相应部3相应21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