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相应部3相应15经 第二战争经(白话佛经)解说
摩揭陀国王阿阇世(韦提希子)集结了四部军队,向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发起进攻,目标是迦尸国。波斯匿王听说后,也集结了四部军队反击。两军在迦尸国交战。这次,波斯匿王击败了阿阇世,并将他活捉。
然后波斯匿王心想:"虽然这个摩揭陀国王阿阇世背信弃义地攻击我,但他毕竟是我的外甥。我不如没收他所有的象兵、马兵、战车兵和步兵,然后放他一条生路。"
于是,波斯匿王没收了阿阇世所有的军队,然后放了他。
那天早晨,许多比丘进入舍卫城托钵。托钵结束后,他们回来见佛陀,向佛陀行礼后坐在一旁。然后,这些比丘对佛陀说:
"世尊,摩揭陀国王阿阇世集结了四部军队,向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发起进攻,目标是迦尸国。波斯匿王听说后,也集结了四部军队反击。两军在迦尸国交战。这次,波斯匿王击败了阿阇世,并将他活捉。然后波斯匿王心想:'虽然这个摩揭陀国王阿阇世背信弃义地攻击我,但他毕竟是我的外甥。我不如没收他所有的象兵、马兵、战车兵和步兵,然后放他一条生路。'于是,波斯匿王没收了阿阇世所有的军队,然后放了他。"
听完后,佛陀念诵了这些偈颂:
"人们会一直掠夺,只要他们觉得有利可图;
但当他人来掠夺时,掠夺者也会被掠夺。
愚者以为恶行不会结果,
直到恶果成熟时,他才陷入痛苦。
杀人者终会遇到杀害他的人,
胜利者终会遇到打败他的人,
辱骂者终会被人辱骂,
激怒他人的人终会被激怒。
因此,随着业的轮转,
掠夺者终将被掠夺。"
【简单解释】
1. 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个国王之间的战争,以及战争的结果。
2. 波斯匿王虽然获胜,但选择宽恕了自己的外甥阿阇世。
3. 佛陀通过偈颂教导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强调了恶行终将招致恶果。
4. 这些教导提醒我们,暴力和掠夺只会带来更多的暴力和掠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5. 佛陀的智慧指出,真正的和平与幸福来自于打破这个循环,而不是继续参与其中。
这个故事不仅描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局势,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因果报应的普遍真理,鼓励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这个故事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让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涵义:
1. 权力与冲突的本质:
故事开始描述了两个强国之间的战争,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权力斗争。这提醒我们思考:权力的本质是什么?追求权力是否真能带来持久的安全和幸福?
2. 慈悲与正义的平衡:
波斯匿王在胜利后选择宽恕阿阇世,展现了慈悲与正义的平衡。这个决定启发我们思考:在面对冲突时,如何在惩戒与宽恕之间找到平衡?真正的强者是否应该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3. 因果报应的普遍性:
佛陀的偈颂深刻阐述了因果报应的规律。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对宇宙运作规律的洞察。它提醒我们: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是否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
4. 暴力循环的警示:
"杀人者终会遇到杀害他的人"等偈句揭示了暴力和报复的恶性循环。这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打破这种循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着类似的小规模"报复"?
5. 短期利益与长远后果:
"愚者以为恶行不会结果"这句话点明了人们常常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后果的倾向。这促使我们反思:在日常决策中,我们是否也常常陷入这种短视的陷阱?
6. 自我反思与觉醒:
整个故事和佛陀的教导鼓励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它提醒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我们是否也在某些方面扮演着"掠夺者"的角色?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打破这种循环的人?
7. 智慧与行动的结合:
比丘们将世俗事件报告给佛陀,而佛陀则给出超越性的智慧回应。这种结合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应用。
8. 教育与社会变革:
佛陀通过简单却深刻的偈颂传播智慧,展示了教育的力量。这启发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传播和实践这种深刻的智慧,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社会的镜子。它邀请我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保持智慧和慈悲。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深刻的教导,我们可以在个人生活中培养更大的觉知和同理心,在社会层面上促进更多的和谐与理解。
最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征服他人,而在于战胜自己的贪婪、愤怒和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打破暴力和报复的循环,创造一个更加和平、公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