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相应部3相应12经 五王经(白话佛经)解说
事缘舍卫城。当时,以波斯匿为首的五位国王,沉浸于五种感官欲乐,享受着这些欲乐。他们之间产生了这样的讨论:"什么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色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声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香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味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触是欲乐中最高的。"这些国王无法说服彼此。
这时,波斯匿王对其他国王说:"来吧,诸位,让我们去见世尊;去后我们就这个问题请教世尊。世尊如何回答,我们就如何记住。"其他国王回答说:"好的,陛下。"
于是,以波斯匿为首的五位国王来到世尊处。到达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下后,波斯匿王对世尊说:"尊者,我们五位国王沉浸于五种感官欲乐,享受着这些欲乐。我们之间产生了这样的讨论:'什么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色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声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香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味是欲乐中最高的。'有些人说:'触是欲乐中最高的。'尊者,什么是欲乐中最高的呢?"
"大王,我说在五种感官欲乐中,最高的是令人满意的极限。大王,同样的色对某些人来说是令人满意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则不然。一个人对某些色感到满意,心愿得到满足,他就不会再追求其他更高或更精妙的色。这些色对他来说就是最高的,是无上的。
大王,同样的声对某些人来说是令人满意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则不然。一个人对某些声感到满意,心愿得到满足,他就不会再追求其他更高或更精妙的声。这些声对他来说就是最高的,是无上的。
大王,同样的香对某些人来说是令人满意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则不然。一个人对某些香感到满意,心愿得到满足,他就不会再追求其他更高或更精妙的香。这些香对他来说就是最高的,是无上的。
大王,同样的味对某些人来说是令人满意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则不然。一个人对某些味感到满意,心愿得到满足,他就不会再追求其他更高或更精妙的味。这些味对他来说就是最高的,是无上的。
大王,同样的触对某些人来说是令人满意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则不然。一个人对某些触感到满意,心愿得到满足,他就不会再追求其他更高或更精妙的触。这些触对他来说就是最高的,是无上的。"
当时,优婆塞旃檀伽利迦正坐在那群人中。旃檀伽利迦优婆塞从座位上起身,偏袒右肩,向世尊合掌,对世尊说:"世尊,我有所感悟,善逝,我有所感悟。"世尊说:"旃檀伽利迦,请说出你的感悟。"
于是,旃檀伽利迦优婆塞当着世尊的面,用适当的偈颂赞颂道:
"如同早晨盛开的红莲花,香气四溢,芬芳不散。
请看那光芒四射的佛陀,如同天空中照耀的太阳。"
然后,那五位国王用五件上衣赠予旃檀伽利迦优婆塞。旃檀伽利迦优婆塞则用这五件上衣供养世尊。
在这篇经文中,"色"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不仅仅指颜色,而是有更广泛和深刻的意义:
1. 视觉对象:
最直接的理解是指一切可见的物体或形状。这包括我们用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事物,如景象、颜色、形状等。
2. 物质性:
在佛教哲学中,"色"也指物质世界的所有现象,即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3. 身体:
"色"还可以特指人的身体,作为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一蕴。
4. 感官刺激:
在这个语境中,"色"作为五种感官欲乐之一,特指通过视觉获得的感官刺激和享受。
5. 现象:
在更深层的哲学意义上,"色"可以指一切可感知的现象,不仅限于视觉,而是包括所有可被感官感知的事物。
6. 外在世界:
相对于"心"而言,"色"代表了整个外在的物质世界。
在这个故事的具体语境中,"色"主要是指通过视觉获得的感官享受。国王们讨论的是哪种感官体验最能带来快乐,其中"色"就是指那些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比如美丽的景色、艺术品,或者吸引眼球的任何事物。
理解"色"的这些含义对于深入理解佛教思想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视觉体验虽然能带来即时的愉悦,但也可能导致执着和烦恼。佛陀的教导旨在帮助我们超越对这些感官体验的执着,认识到它们的无常性和不实在性,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这篇文章是一个佛教故事,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让我们一起来解析和深入探讨其中的寓意:
1. 故事背景解析:
故事发生在舍卫城,以波斯匿王为首的五位国王正沉浸在感官欲乐中。这个背景设定反映了世俗生活中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也暗示了权力者常常陷入感官享乐的陷阱。
2. 国王们的争论:
五位国王就"什么是欲乐中最高的"展开讨论,分别认为色、声、香、味、触是最高的。这种争论反映了人们对感官享受的不同偏好,也暗示了人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
3. 寻求智慧:
国王们决定向佛陀请教,这一行为表现出他们对更高智慧的渴求。即使是掌权者,也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愿意向智者学习,这种谦逊和求知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4. 佛陀的回答:
佛陀的回答富有智慧。他指出"最高的欲乐是令人满意的极限"。这个观点揭示了欲望满足的相对性和主观性,打破了绝对化和客观化的误区。佛陀强调,同样的事物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意义,真正的满足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在的刺激。
5. 满足的智慧:
佛陀进一步解释,当一个人对某种感官体验感到满意时,就不会再追求更多。这种观点揭示了"知足常乐"的智慧,提醒我们过度追求可能导致永无止境的欲望循环。
6. 旃檀伽利迦的顿悟:
优婆塞旃檀伽利迦的顿悟和赞颂,展现了佛陀教导的即时效果。他将佛陀比作清晨盛开的莲花和照耀的太阳,寓意佛陀的教导如同清新的芬芳和明亮的光芒,能够启发人心,驱散迷惘。
深刻描述与思考: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生命的真谛不在于无休止地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而在于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它引导我们思考以下问题:
1. 欲望的本质: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驱使,但这些欲望真的能带来持久的满足吗?
2. 满足感的来源:真正的满足是来自外在的刺激,还是内心的觉知和接纳?
3. 相对性的智慧:如何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找到普世的价值标准?
4. 知足的艺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学会知足常乐,避免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追逐?
5. 智慧的追求:面对生活中的疑惑和困扰,我们是否有勇气和谦逊去向智者求教?
6. 顿悟的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瞬间获得深刻的领悟,关键是保持开放和觉知的心态。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体验我们所拥有的。它鼓励我们超越表面的感官享受,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常常匮乏的时代,这种古老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
让我们以开放、谦逊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会在日常中觉察自己的欲望和满足,培养知足的智慧,寻求真正的内心富足。这样,我们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宁静,在变幻无常中把握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