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自我仍是不受保护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外在的保护,不是内在的保护;所以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而凡是身行善、语行善、意行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没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自我仍是受保护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内在的保护,不是外在的保护;所以他们的自我是受保护的。'"
世尊回答道:"大王,确实如此,确实如此!大王,凡是身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为什么呢?大王,因为这是外在的保护,不是内在的保护;所以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大王,而凡是身行善、语行善、意行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没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自我仍是受保护的。为什么呢?大王,因为这是内在的保护,不是外在的保护;所以他们的自我是受保护的。"世尊说了这番话,然后又说:
"身行自制是善的,语行自制是善的,
意行自制是善的,处处自制是善的。
处处自制、有羞耻心的人,被称为受保护的。"
这段文字出自佛教经典,描述了波斯匿王与佛陀之间的一段对话。让我们深入解析这段充满智慧的对话,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 背景解析:
这段对话发生在舍卫城,当时的憍萨罗国国王波斯匿正与佛陀交谈。作为一国之君,波斯匿王思考的问题反映了统治者对人生安全和幸福的深层思考。
2. 核心问题:
波斯匿王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安全感的本质,超越了简单的物质保护,直指内心的平安。
3. 波斯匿王的洞见:
- 外在保护的局限性:国王意识到,即使拥有强大的军队保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善,其内心仍然是不安全的。
- 内在保护的力量:相反,即使没有外在的保护,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也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4. 佛陀的印证与阐释:
佛陀完全认同波斯匿王的观点,并进一步强调了善行对内心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真正的保护来自于内心,而非外在的力量。
5. 佛陀的偈颂:
最后,佛陀用简洁有力的偈颂总结了这一智慧:
- 身、语、意三业的自制是善的根本。
- 全面的自制和具有羞耻心(即道德感)是获得内在保护的关键。
深刻思考:
1. 安全的本质:
这段对话启示我们,真正的安全不在于外在的防护,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道德的力量。它挑战了我们对安全的传统理解,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生命中不可撼动的庇护。
2. 自我保护的真谛:
自我保护不仅仅是免于物理伤害,更是保护我们的心灵不被负面情绪和不善行为所侵蚀。这种观点将自我保护的概念提升到了精神和道德的高度。
3. 道德与幸福的关联:
这段对话揭示了道德行为与个人幸福之间的深刻联系。它表明,遵循道德准则不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是获得内心平静和真正安全感的途径。
4. 权力与智慧的平衡:
波斯匿王作为一国之君,却能认识到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转而寻求内在的力量。这种洞见展现了将政治权力与精神智慧相结合的可能性。
5. 自制的力量:
佛陀强调自制的重要性,这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行,也适用于社会治理。自制意味着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这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6. 羞耻心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羞耻心"常被视为负面情绪,但这里的羞耻心实际上指的是道德感和自我约束能力,是构建良好品格的重要元素。
结语:
这段古老的对话,跨越时空,依然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不要忽视内心的修养。真正的安全、幸福和力量,源于我们内心的善念和自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培养内在的道德力量,或许是我们找到永恒庇护的唯一途径。这种智慧,不仅能指导个人生活,也能为社会治理和国际关系提供深刻的启示。